“目前,全国仅有19尾长江鲟原种,其中18尾在四川宜宾,另一尾在湖北武汉。”6月27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随同“访长江首城 看宜路精彩”采访团,来到位于四川宜宾长宁县龙头镇官兴村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探访中国唯一“部省共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在成年长江鲟体内安装声纳

“一尾10年龄长江鲟,我们需要投入的养殖成本约3.5万元,它们最终都会回到长江。”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周波告诉记者,目前全国仅有19尾长江鲟原种,其中18尾就在位于宜宾长宁县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另一尾在湖北武汉长江水产研究所。

“因为长江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我们人工繁殖的长江鲟只能放归长江,不能买卖、宰杀,市场卖的鲟鱼,要么是杂交鲟鱼,要么是俄罗斯鲟。”周波说。

周波称,该18尾长江鲟原种都捕捞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为恢复长江鲟种群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年来宜宾增殖放流长江水域的长江鲟,均来自该基地长宁中心、宜宾中心及合作机构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宜宾基地目前有长江鲟亲鱼1500尾、胭脂鱼70尾、岩原鲤300组、中华倒刺鲃1000组等多种长江上游珍稀鱼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龄长江鲟

据了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始建于1977年,地处成都、宜宾两地,总占地面积400多亩,其中试验鱼池150亩,小二型水库一座。该所不仅对误捕、受伤、搁浅、罚没的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及时进行救治、暂养、驯养和放流,还兼顾长江鲟、胭脂鱼、圆口铜鱼等珍稀特有鱼类保种、人工繁育攻关、增殖放流等工作,目前已实现30余种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育。

周波介绍,宜宾基地每年可投放长江鲟水花(刚孵出的鱼苗)近200万个,能培育长江鲟规格苗(20厘米以上)近10万尾。“新苗第一年可以长到1斤左右,此后生长速度开始加快,每年可长3斤左右,生长周期达到高峰后开始变慢。”周波说,长江鲟的生命周期在五六十年左右。

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地大大小小的养殖池里,大小不一的鲟鱼似乎并未受到惊扰。一尾重达30斤的性成熟长江鲟被三名工作人员按住,正在安装声纳系统。周波说,长江宜宾段原有三种鲟鱼,分别是中华鲟、白鲟和长江鲟。中华鲟是洄游生物,因长江下游水电站建设无法返回宜宾段,而白鲟已经被宣布野外灭绝。“因长江鲟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长江鲟成了不可能被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红星新闻记者 罗敏

编辑张寻 责编 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