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总布街区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项目传来新进展,首批更新改造的3个试点院落焕新亮相。院落改造采用“一院一策”的设计方案,让老院子“活”起来。

亮出通道

增加高颜值公共空间

“以前这棵树四周围绕着平房,树是在房子中间生长的。”建国门街道外交部街社区居民吴红指着小区空地中间的香椿树对记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前的外交部街社区甲17号,一棵香椿树被平房围绕。

外交部街社区甲17号是以楼房为主的居住小区。以前,这里楼房和平房共存,楼房前有一片平房,住着20多户居民。“楼房和平房之间的过道十分狭窄,骑着电动自行车,对面走来的行人都过不去。”吴红回忆道。

“几乎家家都有私搭乱建,给通道挤得只有一米多宽。”外交部街社区书记高晓霞说,要是赶上下雨,路面坑坑洼洼又有积水,老人基本出不了门。

然而,这样的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在甲17号,一排平房崭新齐整,香椿树枝叶繁茂,树池中摆着花草、挂着装饰物,周围是一圈木质座椅。私搭乱建拆除后,不仅亮出了通道,还增加了社区用房和高颜值的公共空间。“这个环境来之不易,大家都特爱惜,有个垃圾什么的拿着扫帚就来扫。”吴红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外交部街甲17号院里的香椿树被保留下来,一侧的社区用房待投入使用。

甲17号的改变得益于西总布街区的更新。2019年,北京提出申请式退租,居民可根据意愿提出申请,改善居住条件。2021年9月,西总布街区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和恢复性修建项目启动。这是北京首批市属国企参与实施的申请式退租项目,也是目前东城区首个以街区更新单元为单位一次性启动实施的项目。

甲17号拆除私搭乱建空间,增加社区用房,既为居民打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能提供丰富便利的社区服务。

共生共融

推进院落“针灸式”更新

老城街区更新,需得结合胡同肌理,实行“一院一策”。记者在另一个试点院落西总布胡同45号院看到,这里进行的是整院腾退、恢复性修建。“它保留了原有的规制和格局,但也引入了新的材料和做法,比如做了落地窗,可以增强采光,增加通透性。还打造了地下空间,供设施设备入地‘隐藏’。”负责建设运营的北京建工西总布项目负责人张孟硕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总布胡同45号院进行整院修缮,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落地窗加强采光。

同在西总布胡同,试点院落7号院被打造成了“共生院”。共生院,顾名思义,是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共生的一种城市更新模式。除留住居民的屋子外,其他空间计划作为公共艺术空间和商业空间进行运营。“未来,推开院门,市民游客就能走进院落,感受老胡同的魅力。”张孟硕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前的西总布胡同7号院,过道狭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的西总布胡同7号院,空间宽敞,被打造成了“共生院”。

西总布街区有近800年的历史,它见证着北京这座都市的变迁,也经历着房屋基础设施的老化,这3处试点院落的焕新亮相只是开始。按照“居民自愿、平等协商、公平公开、适度改善”的原则,截至目前,项目已有758户居民完成了退租签约,将推动形成整院50座。

“我们根据院落‘多片区+多散点’的分布特征,梳理院落现状,已经选出了20多座优质院落作为一期院落,目前部分院落设计方案已出炉,正在加紧推进修建组织及后续设计工作。”张孟硕说,未来,西总布街区将逐步进行院落“针灸式”更新,并以西总布胡同为发展轴,从激活历史人文资源、重塑街巷空间活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四个方面,探索老城街区更新的新模式。

建国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3个试点院落各自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脉络,代表了社区用房、整院、共生院3种不同使用功能属性。传统与现代的相互包容,将会给老城带来更鲜活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