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元年(220年),曹丕采纳陈群的方案,正式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中,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标志着士族门阀彻底控制选官权。但鲜为人知的是,曹魏前期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士族门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理论上的设计是:地方长官(如州刺史、郡太守、国相)定期按照科目向中央推荐几名人才,中央考核后任命为官员。但到了东汉后期,察举制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中央的考核环节基本名存实亡;第二,察举科目因为注重道德和天赋而难以标准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察举制的选官权基本被地方长官控制,实际上的评选标准则被地方士族门阀控制,毕竟有钱有势的士族门阀在道德或者所谓的天赋上“造神”是很容易的。凭借控制了评选标准和间接控制选官,士族门阀的势力在东汉末年越来越大,这是其成为社会主导阶层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士族门阀对察举制的控制不仅切断了寒门庶族上升通道,对中央集权也是重大威胁。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改变察举制表面上以“道德和天赋”为主的选官标准,进而取消士族门阀在选官标准上的话语权和控制权。而曹操的想法被曹丕演变为“九品中正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察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有两大不同:第一,与察举制的孝廉、贤良方正、茂才等等科目相比,九品中正制的“九品”更为标准化,实际歪曲的操作空间较小;第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由朝廷任命的中正控制,地方官员的选官权被取消,士族门阀的相关话语权随之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如此,曹魏前期的“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士族门阀的发展,加强了曹魏的中央集权。然而“九品中正制”只是暂时遏制了士族门阀的发展,却无法真正解决士族门阀。而司马懿掌权后的一项改革更是让“九品中正制”彻底沦为士族门阀控制社会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