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省甘孜州,平均海拔3500米。

2021年6月,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41名党员干部肩负着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使命来到这里,开始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年,他们齐心绘就一幅浙江对口支援甘孜的壮丽画卷,共同描绘人间天堂与雪域明珠合作共赢的美好图景。

这三年,在浙川两省省委、省政府、杭金台三地市委、市政府和甘孜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浙江省驻川工作组的大力指导下,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锚定“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两大目标,聚焦“出成果、出亮点、出模式”三大要求,着力打造“产业合作、数字化转型、消费帮扶、文化交流、援派铁军”五张金名片。

累计投入对口支援各项资金31.47亿余元,累计推动实施对口支援项目424个。

41名援甘干部秉持“一入甘孜州,便为甘孜人”的理念,克服高原缺氧、地震频发、疫情多发等不利因素影响,凝心聚力、协同作战、奉献担当,以走在前、当头雁、作示范的姿态,高质量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2023年,对口支援甘孜州工作获评国家发改委阶段性综合考核“成绩突出”(优秀)等次。“高原牦牛从头到尾全产业开发链创建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案例获评第三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援派铁军展现风采

对口支援甘孜州,是一次巨大的挑战——18个县市里有10个县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人难以忍受;面积是浙江的1.5倍,交通条件极差,山路十八弯,从州里去县里翻山越岭,最远的要开车13小时;藏族占八成,许多时候因为语言差异,一开始连开会也听不懂……

从2021年6月抵达甘孜之后,工作队的41名党员干部马上进入角色。三年来,他们用自己坚定的政治站位、高昂的工作热情、出色的业务能力,赢得甘孜上下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在工作中,他们创新了“一二三四五”工作法,即始终坚持党建统领这一根本要求,聚焦“挂职干部”和“专技人才”两类主体,强化“党性教育、政治教育和作风教育”三大抓手,树立“有情怀、有责任、有纪律、有作为”的“四有”价值观,锻造“引领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的“五型”先锋党支部。

三年高原历练,工作队成为一支“特别讲忠诚、特别讲担当、特别讲奉献、特别讲团结、特别讲廉洁”的铁军排头兵队伍。在这背后,是援甘干部们克服种种艰苦和不易,忍受高原环境带来的身体折磨。

石渠、理塘、色达和稻城等县,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但援甘干部人才充分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始终坚守岗位担当奉献。

三年里,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和多位援派干部,获得浙川两地多项表彰。

产业协作成果显著

三年来,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充分利用浙甘两地资源互补优势和对口支援政策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农特产业,拉长做优产业链,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构建以园区为引领、龙头企业为主体、农牧民深度参与的全产业链。

聚焦能源产业,助推浙川首个重大能源合作项目“乡城正斗50万千瓦‘1+N’光伏项目”落地甘孜州。

聚焦牦牛产业,累计投入对口支援资金1.8亿元,助推牦牛产业集群建设。理塘县实现甘孜州首个“牦牛精深加工塘塘研发中心”落户,九龙县完成“牦牛产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色达县建立“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全链式高原牦牛产业发展模式,打响“亚克甘孜”区域公共品牌。

聚焦茶叶产业,打造甘孜高原有机茶品牌。九龙县挖掘“茶马古道”独有历史文化优势,与西湖区“西湖龙井”品牌手拉手,打造九龙高原茶,九龙茶叶在2023年中国(成都)国际茶博会获得4项盲评金奖;炉霍县围绕俄色茶产业,开发俄色茶叶、俄色叶俄色果中药饮片、俄色茶罐装饮料、俄色果酒、俄色果原浆口服液五大系列40余款产品。

聚焦啤酒产业,巴塘县利用当地的青稞为原料,联合浙江天顺农业研发“巴吉通”青稞啤酒并成功上市,打通了“巴吉通”啤酒生产、包装、物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聚焦文创产业,稻城县发布“稻城藏香猪”数字藏品,将稻城特产藏香猪跟区块链技术相结合,是全国首个涉及乡村振兴系列主题的版权品头像数字藏品,推广了“稻城藏香猪”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其他产业方面,大力支持康定雅鱼产业、雅江松茸产业、乡城苹果产业、稻城藏香猪产业、新龙沙棘饮品等产业园区建设,全方位推动甘孜高原农特产业发展。

一县一品,每一个都符合当地实情,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比如理塘的牦牛产业园区,每头牦牛在入场时都配有一个智能终端,记录牛的年龄、体重、性别以及后续的管理、疫病防控、繁育、屠宰等信息,圈舍里可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数据,达到科学喂养。牦牛产业园区核心区覆盖的22个村,户均收入增长20%以上。

数字甘孜转型赋能

浙江在数字化管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工作队进入甘孜的第一年,正是浙江数字化改革元年。怎样发挥浙江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的优势,为甘孜州“数字甘孜”建设赋能?

2021年10月,浙甘援建数智平台上线。该平台包含智慧党建、干部人才、项目管控和内部管理四大模块,以及党支部活动、项目一张图、干部人才一张图、特色工作、健康打卡等30个应用场景,涵盖了所有工作内容,做到地域全覆盖、人员全覆盖、管理服务内容全覆盖,实现一键智办、一网通办、随时可办。

这是浙江省首个对口支援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是四川省首个市州级对口支援数字化平台,也是甘孜州首个落地的“数字甘孜”场景应用。

如今,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对口支援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稻城,启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稻城县高原CT项目),对全县14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野外各类监测站点和室内实时监测预警;在理塘,打造“理塘一码游”数字旅游app,为游客提供全程服务。在康定,推出基层数智治理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人、地、物、事、组织”的网格化管理。还有雅江县松茸产业园数字平台2.0版、九龙县“九龙钉”政务办公系统和“百姓通”基层治理平台等一批“数字甘孜”场景应用上线。

乡村振兴聚焦民生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甘孜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在思考:浙江的美丽乡村能不能复刻到当地,能不能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助力甘孜州乡村振兴?

工作队实地调研后发现,这篇文章大有可为。于是,泸定县咱里村、得荣县阿称村、甘孜县色西村等2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民生改善项目开始实施。投入对口支援及社会投资各类资金,在康定市打造王母村、捧塔村、木雅村、陇须村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矩阵,在王母村推出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吸纳本地劳动力9500人次、支付劳务报酬905.3万元,接待游客177.4万余人次,农旅综合创收422.3万余元,“云上甘孜·春日多彩”旅游路线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大美春光在路上”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其中,王母村的定位是“康定情歌旅宿村”,全村37栋建筑进行了风貌改造,22户农户打造为具有旅游接待能力的庭院,院子围墙都是敞开式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户名。援川工作队还请来“帮帮团”给当地村民进行民宿管家培训。

当地民宿的服务细节在一点一滴中得以提升,原来提供给游客的菜肴,只有辣一个口味,如今村民们学会了几道清淡小菜,满足不同地域游客的需求。而村民的户均收入,也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中提高了17.5万元。

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从来都是对口支援的重点。支持康定二中、道孚县城关幼儿园等27所学校建设。甘孜县第二自来水厂、雅江县水厂改扩建、白玉县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等8个项目实施,解决了当地百姓长期以来面临的用水难、饮水难问题,惠及近20万人。实施“高原阿妈”“格桑花计划”“两癌筛查”“加油木兰”“暖冬行动”“护苗行动”等妇女儿童关爱工程,在石渠、色达、白玉等县开展包虫病、肺结核病等传染性防治行动,改造甘孜州人民医院、康定市民族医院、道孚县人民医院、乡城县人民医院等8个州、县人民医院基础硬件设施,完善高原医学保障急救中心、高海拔卫生院高压氧舱等诊疗能力体系,首次开展血透、关节置换、体外碎石、植牙等医疗手术。

智力支援注重文教

甘孜当地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优,引不进、留不住。这三年里,工作队采用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方法破解这一难题,一支能有效支撑甘孜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干部和人才队伍正不断壮大。

在这一工作中,浙江除了派出41名援川干部以外,每年还派遣两三百名不等的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训干部骨干、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

2023年,“组团式”教育帮扶成效突出,助力甘孜州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8所结对高中高考均创新高,本科总录取人数较上一年提高34.4%,泸定中学本科录取人数较上一年提高71.4%。雅江中学、康北民高、炉霍中学、丹巴中学分别实现二本录取、艺体本科录取、藏单本科录取、藏加本科录取零的突破。

工作队推动浙江省在全国结对帮扶地区第一个中高职贯通教育试点落地甘孜,“经费支援、联合办学、师资力量、就业保障”,每年选派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的80名学生,资金由对口支援资金全额保障,定向导游和幼师专业,去浙江开展“2+1+2”五年制中高职贯通培养。目前,已有160名甘孜州学生赴浙江就读。

学校的硬件,当然也要跟上。巴塘县幼儿园、色达县—椒江区希望学校、石渠县洛须九年一贯制学校等近30所学校,或进行建设,或改造学校设施设备。其中,康定二中是浙江援建甘孜州单体投资最大的教育类民生项目,集“传统书院式、绿色园林式、温泉泳池型、节能减排型”于一体,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3大功能区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拥有一个4泳道的恒温室内泳池,学校绿化率为35.4%。这么美的学校,难怪开学第一天,来报到的孩子们“眼里带光”。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发力

文化走亲是探索跨区域交流和协同共进的有效方式,是展示浙川两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果的重要窗口。三年来,浙甘两地突出文化认同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两地在文旅融合方面的交往交流。浙江组织1555批次共42471人次赴甘孜疗休养,助力当地旅游发展。

推动道孚红色文化传承地、稻城亚丁香巴拉文化博物馆、甘孜县甘孜会师纪念馆、德格县康巴文化博览园等项目建设,推动德格印经院与杭州国家版本馆合作,实施“德格印经院珍稀雕版研究保护”项目。开展稻城县阿西土陶和古壁画保护工程,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红军长征历史为主题,挖掘红色资源,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助力打造大型情景歌舞剧《长征长征》,讲好新时代长征故事。

2022年底,“浙川山海情·塘塘一家亲”塘塘文化年开幕式文艺汇演亮相央视频,由杭越、杭歌、杭杂等五大杭州市属专业院团联合理塘仙鹤艺术团和钱塘文艺工作者,创排民族团结大戏,吸引了全国60多万名网友在线观看。几乎所有的理塘演职人员,都是首次从家乡跨越千里来到杭州。

整个“塘塘文化年”时间跨度10个月,开展各类活动多达40余项。传统藏戏《朗萨雯波》更是作为特邀剧目,精彩亮相2022杭州戏剧节。许多杭州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欣赏到藏戏,在流光溢彩的舞蹈中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为迎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浙甘两地4000多名青少年开展“藏汉一家亲·千里传真情”迎亚运手拉手书信交流活动。一封封充满童真的信,牵起了浙江和甘孜两地的情,连着彼此的心。

匆匆三年,如白驹过隙。这41名党员干部的对口支援工作,将圆满结束。

为甘孜、谋发展、共携手,是每一位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成员的共同目标,而他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滴汗水,都是对这片土地的最好奉献,是留给自己的最美回忆。

110万甘孜人民,不会忘记。

15.3万平方公里甘孜大地,不会忘记。扎西德勒!

来源:潮新闻

编辑:毛莉泓

校对:向文杰

责编:杨雪

审核:肖宵

监制: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