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重庆频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川渝检察机关签署联动保护世界遗产框架协议。张力升摄

人民网重庆6月27日电 6月26日,川渝世界文化遗产检察保护协作会暨中小石窟寺保护专项监督启动仪式在重庆市大足区举行。与会人员围绕如何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小石窟寺保护专项监督等进行交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渝两地形成了璀璨的“巴蜀文化”,留下了乐山大佛—峨眉山、大足石刻等世界遗产,也有众多散落在田野乡间的沧海遗珠——中小石窟寺。

当天,四川省检察院、重庆市检察院会签了川渝检察机关联动保护世界遗产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两地检察机关将着力在跨界办案取证、典型案例打造、专业团队组建、数字化运用等方面深化协作,共同培育具有川渝辨识度的世界遗产检察保护品牌。这预示着将开启川渝地区检察公益诉讼助力世界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新征程。

“全国约六千处石窟造像文物,川渝占了近一半;急需高位推动,做好川渝地区中小石窟寺抢救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建议加强川渝地区中小石窟寺司法保护。”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彭静提出《关于加强川渝地区中小石窟寺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建议的提案》。

川渝检察机关中小石窟寺保护专项监督由此而来。两地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加强检察监督与文物执法等方面的协作,着力推动川渝两地相关部门加强文物保护联动执法和源头治理,高质高效办理一批中小石窟寺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件,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副厅长曹鎏希望,川渝检察机关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构建跨省域世界遗产检察保护的配合机制,积极主动与文旅部门健全协作机制,实现1+1>2的效果,并将完善此次签约的协作意见和开展中小石窟寺保护专项监督为着力点,切实落实各项任务部署,高质高效办理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件,以鲜活的办案实践贡献智慧。

“探索精准履职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四川省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王疆立建议,川渝两地检察机关加强协作配合,深入调查研究,围绕文化遗产“本体”和“风貌”两个方面,突出受损“实害”与“风险”两个重点,统筹“事后救济”和“事前预防”两种方法,全面、系统开展公益诉讼工作,并利用“文化遗产检察官”“文旅检察官”等制度,讲好文化遗产保护检察故事。

“世界遗产检察保护协作是川渝协作的重要内容。”重庆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李大槐建议,以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为切入点,以更高站位、更多层面联动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他说,应树牢“一家亲”“一盘棋”意识,进一步加大沟通会商、线索移送、信息通报、办案协作等方面工作,开启全方位立体化监督工作模式。

近年来,川渝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部署,积极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一起奏好“文物曲”、共同唱好“双城记”。其中,四川省乐山市检察院与重庆市检察院三分院、四川省安岳县检察院与重庆市大足区检察院已开展川渝两地检察机关协作;四川省都江堰市检察院着力促进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推广,重庆市合川区检察院专门成立钓鱼城文化遗址保护检察官办公室筑牢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屏障。(刘政宁、陈伦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