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 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 “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辽太宗为父,石敬瑭为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北伐元朝。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

历史沿革

  • 河北乱象

唐代幽云形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史之乱爆发前,大量的北方游牧族群人口不断迁入中原,唐朝将这些来自北方的“归化”人口安置于幽、蓟、云、朔等边州,在与中原农耕人口频繁的交融后,这一部分人口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掌握了农耕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农耕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中原农耕人口也在此交融过程中逐渐接触并了解到了游牧文化,致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农牧兼具的文化特色。幽州之地,民风刚强,士兵均为勇武善战者,这种情况与北方游牧人口不断内迁幽州地区有极大关系。

唐玄宗末年,安禄山起兵反唐,这场战争引起了唐朝内部的大动乱,史称“安史之乱”。虽然,战乱最终得以平息,但叛军残余部队依然活跃在河北地区,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唐王朝在经历战乱之后,已无能力彻底剿除这些顽固势力。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力量,使昔日统一的盛唐王朝变得四分五裂。同时,藩镇割据势力因为无法集中力量向唐中央政权进攻,只能在唐朝原有的体制框架内谋求各自的最大利益。

因此,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唐朝无力消灭藩镇势力,而藩镇势力也无法推翻唐朝的政治局面。但在河北地区,各军阀之间的混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发展。

河北地区分为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成德、魏博三镇,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唐朝的控制。

河北三镇之一的幽州地区,战乱频繁,社会处于长期的动荡之中,节度使反复更换,内部争夺异常激烈。

“自唐广德元年(763年)李怀仙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开始, 至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李存勖攻占幽州为止,在一百五十年内先后更换了二十八个统治者。”

762年,唐代宗命安史之乱的叛军降将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 几年之后,李怀仙又被其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所杀,唐朝无力管制,只能被迫承认他们对幽州的控制权。三朱先后继任幽州节度使之职,对唐朝只是表面上臣服。朱滔死后,刘济继任幽州节度使,不久之后,其子刘总弑父杀兄,篡夺了节度使之位。

819年,刘总自请入朝,张弘靖继任幽州节度使,但张弘靖的统治引起了幽州士卒不满,士卒们又拥立朱克融为节度使。之后,幽州数次易主,唐王朝直到灭亡也无力阻止这一乱象。

山后争夺

山后之地形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后”(或称“山北”)地区位于太行山北段偏西一侧,此处地势险要,关隘众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该地区长期以来是胡汉杂居的前沿地带,民风彪悍,是各军阀势力扩充优质兵力的兵源地。在受到唐末军阀混战的影响之后,至五代初期,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各个政权势力竞相争夺的热门地带。

五代初期,在北方迅速崛起的契丹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而山后地区的混乱局面为契丹进一步渗透到中原地区提供了绝好的契机。一方面,各路军阀的混战,使中原地区无法集中力量有效地抵抗游牧势力的入侵,契丹趁此时机,屡次南下中原寇略。

另一方面,中原地区的一些将领因为各种原因而求助于契丹,将契丹势力拉入到这一乱局中。

天佑十四年(917年),以“新州围练使”总领“山后八军”的李存矩强娶其部下卢文进之幼女为妻,卢文进怒而叛之,杀李存矩后亡入契丹。

契丹势力的多次南下以失败告终,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收获,但“自此颇有窥中国之志。” 而幽州仍然是契丹“窥中国”的首要目标。阿保机病死,耶律德光新立,述律后护太祖丧至“西楼”,姚坤一路从行,并返回中原。阿保机那么直言不讳地向后唐索要幽州之地,并承诺如获幽州之后则“不复侵入汉界”,可见契丹对幽州地区的无比垂涎以及得到幽州的急迫。虽然,索要幽州之事最后以阿保机的暴毙而暂告一段落,但契丹并没有打消攻下幽州地区的念头。

割让契丹

907年,唐朝灭亡,朱温篡唐建立后梁,911年,幽州节度使刘守光不顾众将臣的反对,登基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

桀燕建立后,即不断受到晋王李存勖(沙陀人)的攻击,应天三年(913年),晋军攻陷幽州,俘获被囚禁已久的刘仁恭,而刘守光逃亡后不久亦被擒。

914年刘仁恭和刘守光父子被杀。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石敬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后唐。并灭掉后梁,到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来末帝开始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石敬瑭以多病为理由,上表请求朝廷调他往其它藩镇,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

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怀疑末帝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 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

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然后向后唐都城洛阳进军,后唐末帝在闰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后唐遂亡。

沙陀人石敬瑭灭后唐后,建立后晋,并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燕云地区归入辽朝统治,对辽朝政权自身的稳固与强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直到元朝统一中原,燕云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其社会面貌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契丹辽朝对燕云地区的成功统治,是其统治者“因俗而治”观念在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是值得肯定的历史贡献。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瀛、莫、宁(天津静海县南)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雄县西南)、淤口关三关。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时,因病重班师,六月十九日,卒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辽朝统治

辽朝设立“五京”,以“燕京”为南京,以“云州”为西京。这种从“行国”过度到“行国”,“城国”并存的国家布局,大大巩固了国家的根基。

宋神宗曾经坦言:“二敌(契丹、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燕云一带与中原王朝接壤,成为辽朝重要的战略部署区域和军事缓冲地带。原来中原王朝防止北方游牧势力南下的重重关隘,却成为了辽朝抵御中原北伐的重要战略地带。辽朝在此派重兵把守,使得燕云地区毫无疑问地成为辽朝的政治和军事核心地带。尤其是辽南京,是抵抗中原北伐的咽喉之地,也是契丹辽南下窥探中原的前沿阵地。具有防御兼进攻双重军事地位的辽南京,无疑是整个辽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焦点所在。

燕京历代城墙(橙色为辽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济上,契丹辽朝逐渐由部族时期单一的游牧经济模式向农牧相结合的经济模式转变,这有赖于燕云十六州的归入,为他们带来了广阔的农耕土地以及大量的农耕人口和先进的农耕技术。广阔的草原和游牧经济给契丹提供了强大的骑兵资源,再加上燕云地区的农耕经济,契丹辽朝的经济模式变得更为灵活。其经济实力也不断提高,军事上的补给也更为充足,战车、兵器等各种军事装备逐步得到完善,使原本强大的契丹骑兵如虎添翼。

辽南京和西京还设有学校,成为辽朝推广文化教育的良好示范,这体现了辽朝统治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为燕云地区培育出了大量杰出的政治人才。辽朝统治下的燕云地区人口较为密集,手工业颇为发达,商业繁荣,这里也成为了辽朝与北宋、西夏、高丽经济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随着城市的兴起,不少游牧民开始在城中或周围过上半农半牧的生活,定居城市的百姓也越来越多。城市里杂居着“蕃汉”人口,在政府的分治政策下,民族关系十分融洽,通婚现象也十分常见。在民族成分复杂的燕云地区,必然会产生多元、包容的文化,这种“华夷同风”的文化现象,是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学习和交融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燕云地区实际上成为辽朝最具多元化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朝开国之后,面对辽朝(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之后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占领此地。

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后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此后,辽朝统治者曾多次通过减免赋税的方式争取燕云地区汉人百姓的民心。宋朝官员余靖也曾评价道:辽朝统治下的燕云地区物价很低,徭役也很少,所以燕云汉人并没有“南顾之心”。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

于是北宋预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把辽天祚帝赶到燕山以西之后,于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后明在此建内长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如约归还。

辽朝统治时期,燕云地区四百文钱就可以买到一百二十斤盐,而宋朝官员接手燕云后为了牟利竟把盐价提高到了每斤二百五十文或二百八十文,宋朝官员的做法也使宋朝失去了燕云汉人的民心。阿骨打死后,金以张觉事变为由伐宋。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占领燕京地区。第二年金国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金朝时期

金太祖时期,欲将从辽人手中夺取的燕京及六州交还北宋,就有人劝其说:“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 太祖不听,但这并不是金太祖不明白燕京的重要性而随意舍弃,而是金太祖对刚刚立国不久的金朝所面临的形势做出详细考虑之后的结果。金太祖死后,金太宗又从宋人手中夺回了燕云十六州,借此一步步向南逼近,将金朝势力推至黄河以南。

金朝获得亡辽燕云地区之后,于“皇统元年,以燕京路隶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部族隶元帅府” ,进一步确立了对该地区的统治。

据《金史·地理志》所载:幽、蓟、檀、涿、顺五州划入中都路,幽州(辽南京)为大兴府。蓟、涿、顺仍用旧名,檀州设为密云县,隶属于顺州。云、应、朔、蔚、寰、新、妫、儒、武九州归入西京路。

其中云州为西京大同府,新州(辽奉圣州)设为德兴府,妫(辽可汗州)、儒二州设为妫川县、缙山县,均隶属于德兴府;应、朔、蔚沿用旧名,寰州设为鄯阳县,隶属于朔州;武州(辽归化州)设为宣德州。后周世宗收复的瀛、莫二州划入河北东路,瀛州设河间府,莫州沿用旧名。

随着金政权的逐渐稳定,燕云地区得到了一进步的发展。沿袭辽朝于此地牧马的旧例,金朝也于此地营田牧马,用以充实军力。完颜亮曾“诏内地诸猛安赴山后牧马”。 金还设有“山后四群牧、山前诸群牧” ,皆位于燕云地区。同时,山后地区也是契丹人聚居的地带,有“山后契丹诸部” 等。

金太宗死后,完颜亶即位,其后期统治残暴至极,被海陵王完颜亮所弑,金朝众臣皆拜完颜亮为帝。

此后,金朝在完颜亮的统治之下,实行了一些反对和压制女真贵族的政策,迁都燕京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营建燕京的计划图纸完成,完颜亮命张浩等人主持燕京城的扩建以及皇宫的营造工程。

天德五年(1153年),迁都燕京,改称中都。

蒙元时期

在金朝将注意力聚焦于南方的同时,北方的蒙古势力迅速崛起。他们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建立起大蒙古国,并开始了对西夏、西辽、金朝等政权的征伐活动。

1213年,燕云十六州被蒙古帝国占领。铁木真大军南下,横扫河北,1215年,铁木真攻克金中都,并改名为燕京。

1234年,蒙古灭金朝,占有旧金之地,这其中包括了燕云地区。元朝建立以后,对燕云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统治。

据《元史·地理志》所载:幽、蓟、檀、涿、顺、妫、儒七州划入大都路,其中幽州为大都,蓟、檀、涿、顺沿用旧名,儒州为龙庆州,妫州为怀来县,隶属于龙庆州。蔚、新、武三州划入上都路,蔚州沿用旧名,新州为保安州,武州为顺宁府。云、应、朔、寰四州划入大同路,云州为西京大同府,应、朔沿用旧名,寰州为鄯阳县,隶属于朔州。瀛、莫二州划入河间路,瀛州设为河间路总管府,莫州沿用旧名。

燕云地区全部隶属于元代中书省管辖,即属于“腹里”,其政治地位十分重要。

1276年,元朝灭南宋,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残余抵抗势力,统一全国。

1264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1267年忽必烈迁都位于中原的中都。

1272年,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

明朝时期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并入明朝版图。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分封,第四子朱棣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十三子朱桂封代王,镇守大同;十九子朱橞封谷王,镇守宣府。

成为“九边重镇”的重要组成部分。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