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发仪式现场。 主办方 供图

2024年6月27日,《上海市博物馆在地贡献度蓝皮书(2023年)》在上海报业集团融媒创新空间首发。

根据《2023上海市博物馆发展年度报告》,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已有博物馆165座,每15.1万人拥有一座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每38.4平方公里有一座馆,于长三角区域排名第一。

活动指导单位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义海,主办单位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丁波,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倪瑾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

“博物馆在地贡献度”指代博物馆助力所在城市的软实力提升和硬实力增强,构成了对城市综合实力的短、中、长期影响力。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集体评估博物馆在地贡献度的惯例,更无相关评价体系构建。2021年5月,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专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博物馆考评监督机制。加强评估结果运用”。

《上海市博物馆在地贡献度蓝皮书(2023年)》创新构建“博物馆在地贡献度评价体系”,率先开启文博数据治理研究新平台。

澎湃新闻记者获悉,该蓝皮书通过第三方评估视角,既聚焦专业化和国际化维度,又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具体则通过近50个跨界指标如每万人口拥有的博物馆出入境展览数量、博物馆内人均消费占全市人均文娱消费的比率、博物馆IP授权收入占全市博物馆自营收入的比率等进行分析,据此得出文博场馆“惠民生、扩消费、促入境”等8大研究结论,如博物馆与高知年轻人“双向奔赴”、特展引领全城文旅消费新热潮、博物馆助力“文化出海”战略践行等,为业界、政府、公众等各方决策提供了科学、合理、有效依据。

其中,评价体系构建遵循了一系列原则:第一,按照国际通行的“结果层级”,将一级指标分为“产出”“结果”“影响力”三大维度,层层递进,同时分别对应博物馆的“基础力”“消费力”“吸引力”,以构成城市博物馆文化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构面。第二,融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并促使定性指标向定量转化。同时全面采用比率型指标,旨在消化不同数值间的单位差异及先天性绝对值迥异。第三,指标设计考虑数值间同向累计的便利性,因此采取同一向度,也即终值越大越好。第四,本体系属动态型经验框架,未来可酌情增减指标。同时当案例积累到一定广度,还将形成均值、中位数,成果可辐射至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