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科幻片赛道,有两件大事发生。

一是继剧版《三体》之后,电影版《三体》的拍摄正式提上日程,导演人选花落张艺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科幻冒险片《群星闪耀时》终于启动,由黄建新导演监制,讲述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故事。

两部硬核科幻大制作,很有希望开启《流浪地球》后国产科幻片的2.0时代。

很多人认为,我国的科幻电影发展始于《流浪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科幻电影就已经在我们国家悄悄萌芽。

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十部“古早时期”的国产科幻片,不知其中有没有属于你“童年记忆”的一部呢?

01、《小太阳》(1963年)

上映于1963年的《小太阳》由上海科学教育制片厂出品,导演王敏生是当时拍科教片的专业户。

但当时国内并没有“科幻电影”的概念,所以按照当年的定义,《小太阳》属于是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教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一群生活在北方的孩子,为了使北方的春天来的更早一些,在科学家的帮助下,造出了一个太阳发射到太空。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影片中充满想象力的情节,在如今看来其实十分硬核。

比如片中的塑钢玻璃温室大棚,小朋友们穿着的双排扣呢子大衣,都是衣食住行上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还有小学生们乘坐的悬挂式地铁和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大楼前的迎宾机器人,在当时都没有任何先例和参照,都是创作者凭空想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十年过去,当年天马行空的场景在如今都逐渐变成了现实,不得不感慨科技上的巨大飞跃。

而《小太阳》中这些极具前瞻性的科学幻想,也让它成为中国“科幻元年”的标志。

No.2《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年)

1977年,好莱坞的科幻经典《星球大战》风靡全球,让世界看到了科幻电影的魅力,也启发了国内的电影创作者。

而作家童恩正的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成为上海电影厂试水科幻电影的“首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童恩正是当时国内有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和叶永烈、郑文光、刘兴诗并称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四大金刚”。

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也是小有名气,曾与刘心武《班主任》等作品共同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还被改编成了连环画、广播剧、话剧。

1980年,《珊瑚岛上的死光》被提上拍摄日程,但是当时制作团队之前只看过一部“内参片”《未来世界》,对于科幻片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摸着石头过河的摄制组,在拍摄中也遇到各种困难。

比如因为拍摄设备的简陋,很难呈现原子弹爆炸的画面效果。

最后摄制组只能用土方法,利用水缸中的细土镜头合成原子弹爆炸的效果。

不过这种拍摄手法,在当时的国内尚属首次,开创了合成镜头的先河,对后来《西游记》也有一定启发。

No.3《错位》(1986年)

《错位》是第五代导演黄建新的“先锋三部曲”之一,由刘子枫、杨昆、孙飞虎等主演。

这部电影可以算作黄建新《黑炮事件》的续集,也是通过荒诞讽刺的风格来反映现实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看本片,最具创意的设计就是开创性使用了“人工智能”的设定。

男主角赵书信开发了一个与自己长相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以此来对抗单位里种种难以忍受的事情。

不仅如此,赵书信还赋予了机器人感情,让机器人有了欲望和想法,这种设定在8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非常少见并且极为超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片中室内的陈设都极具北欧风格,色彩简约,线条分明,有一种极简主义的未来感。

影片中的情节还有许多有意思的隐喻。

比如赵书信的办公楼里有都是一模一样的门,全都集中在一段狭窄的走廊中,暗示着那些无意义却又不得不开的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黄建新导演时隔几十年再次监制科幻电影,曾经充满想象力,想法超前的他一定会给《群星闪耀时》带来不少有意思的概念。

No.4《霹雳贝贝》(1988年)

霹雳贝贝》上映于1988年,是一部“快乐星球”式的儿童科幻电影。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讲述了小男孩贝贝天生带电,最终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找到外星人撤回了自己的“带电超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老话说的“故事来源于生活”,《霹雳贝贝》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之路下班回家路上,被静电电到的经历。

这次触电让张之路忽然来了灵感,便默默拿笔把这个小插曲在本子上记了下来。

直到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宋崇找到张之路,跟他商议想要拍一部儿童电影时,张之路突然想起了那个还未完成的灵感。

于是,他便想着塑造一个带电的小孩,以此为中心编写一个儿童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想法得到了宋崇导演的大力支持,最终有了《霹雳贝贝》的故事原型。

电影中“人体研究所”这个地点,也是宋崇提议加入到电影剧本当中去的。

因为宋崇曾在航天部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的航天部确实有一个“人体研究所”的部门。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贝贝用电流抓坏人、在长城和外星人交流等名场面,也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饰演贝贝的小童星刘京长大后没有继续拍戏,而是退居幕后,成为一名录音师。

No.5《凶宅美人头》(1989年)

在一众科幻片里,《凶宅美人头》显得极为特殊。

它的原著小说,是苏联科幻小说作家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的《陶威尔教授的头颅》。

医学教授陶威尔突然发病死去,但是他的头颅却还活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幕后黑手,是研究人体器官复活的助手凯恩······

这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别利亚耶夫的一段亲身经历。

由于脊椎出现问题,别利亚耶夫一度卧床三年,这三年之中,他的身子无法动弹,只有脑袋可以活动。

这段痛苦的经历曾让他深受折磨,在康复之后,他根据自己的这段经历写作了这部小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部小说的基础上,《凶宅美人头》还紧跟好莱坞风潮,融合了悬疑、凶杀、惊悚等流行商业元素。

不仅如此,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尺度也是相当惊人。

“禁映艳情恐怖电影、尸首被移植”等噱头,都赫然出现在海报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凶宅美人头》虽然商业元素浓重,但其脑洞大开,充满想象力与前卫造型元素的剧情与画面仍是科幻感满满。

尤其是实验室中那颗让人惊呼的模特人头,让人瞬间汗毛竖起,也在无数观众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No.6《大气层消失》(1990年)

《大气层在消失》的故事背景是一场环境污染的灾难。

三个抢银行的罪犯在逃亡途中劫持了一辆火车,致使有害气体泄漏,造成了臭氧层破坏,地球岌岌可危。

最后在一个小男孩在他的动物朋友帮助下,找到污染源,挽救了地球的生存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片中有很多动物演员的戏份,在拍摄时可谓煞费苦心。

影片拍摄时间是10月,而鹿角的生长是在6月,由于拍摄周期紧张,冯小宁导演就想给鹿装上假角。

但是拍摄时正处在鹿的发情期,剧组几经尝试之后也没能把假的鹿角装上,最后只能放弃原本的镜头设计。

不仅如此,在拍摄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戏份时,常常因为控制不住场面而被迫停拍,拍摄时熊抓伤演员、猫狗乱跳的意外时常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网友说的,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完全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了。

最终,导演冯小宁用40多万的预算完成了本片的拍摄,并在1991年的金鸡奖中荣获评委会特别奖。

No.7《魔表》(1990年)

你绝对想不到,叔圈顶流张嘉益年轻时也是一枚帅气十足的小鲜肉。

1990年,徐耿执导,张嘉益主演的科幻片《魔表》上映,彼时的张嘉益还叫张小童,还没从北电毕业。

而这部《魔表》,也成为张嘉益走上演员道路的敲门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魔表》同样出自张之路的手笔,电影的开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不明飞行物的残片落到人间,被手表电的老板当成零件做成了手表。

这块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手表却意外让9岁的小孩康博思“一夜长大”,而这个长大后的小孩哥,就是张嘉益扮演的。

长大后的康博思被父母误认为小偷,还被抓到精神病院,最终找到了魔表的科学原理,恢复了正常的孩童模样。

电影上映之后受到了很多观众的欢迎,不过随之而来的质疑声也甚嚣尘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虽然好看,却涉嫌抄袭好莱坞影片《长大》的情节设定,甚至还有人向有关部门举报。

不过抛开抄袭的种种议论,《魔表》对于成人社会与儿童世界之间矛盾的呈现与思考,在当今来看依然不过时。

No.8《隐身博士》(1991年)

《隐身博士》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推出的一部科幻电影,由导演张子恩执导。

提起张子恩,大多数观众会想起来《神鞭》《黄河大侠》等武侠电影,抑或是《上错花轿嫁对郎》《宰相刘罗锅》等经典电视剧。

与这些作品相比,《隐身博士》作为一部现代风格的科幻电影,似乎有些特立独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讲述了一个醉心于研究隐身药物的博士,机缘巧合下误食了自己研发出的隐身药,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连环事件。

隐身药既是帮他脱离危险的救命稻草,也是促使他人违法犯罪的致命武器,最后药物的销毁则寓意着科技的两面性。

整部电影的情节光怪离奇,完全是商业娱乐片的套路,算是商业片的一次成功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女助手隐身后“脱衣服”的情节,更是在禁播的边缘游走,成为很多网友对本片最深刻的记忆点。

No.9《毒吻》(1992年)

《毒吻》被很多人称为“童年阴影”,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在雷电交加的夜晚总能想起男主角让人毛骨悚然的形象突变。

电影改编自哲夫的同名小说《毒吻》,讲述了一个出生就自带剧毒的孩子三三,其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因他中毒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深山之中遇到了心爱的女孩,但是女孩最终也因他而死,最后他也死在了雷电交加的夜晚。

电影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呈现这个“剧毒人”的可怕,以至于让看过影片的观众每每想到都不寒而栗。

但惊悚与恐怖终究不是这部电影的底色,和《大气层消失》相似,影片的核心主题还是反映环境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污染巨大的化工厂是一切悲剧的源头,三三体内的剧毒,就是自然对于人类的反噬。

No.10《疯狂的兔子》(1997年)

我发现,国产科幻片最擅长生产“童年阴影”。

在这部电影中,“疯狂的兔子,疯狂的兔子,我是西伯尔疯狂的兔子”的口号,如今想起仍让人心生寒意。

特别是影片中山寨版兔八哥的形象,更是让多少小朋友产生了深深的心理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疯狂的兔子》同样改编自作家张之路的小说《极限幻觉》,由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崔小芹、孟卫兵执导。

同时,它也被网友们称为一部披着儿童科幻外衣的成人cult国产片。

之所以有此名号,是因为影片中有些片段实在太过诡异。

外星人、附身、极端科技力量,以及扮相怪异的科学家,都让整个影片变得“鬼里鬼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集体高呼“疯狂的兔子”的魔性画面,更是诡异。

对于90年代我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环境来说,《疯狂的兔子》无论是风格设计还是主题表达方面都是超越时代的。

它以一种荒诞癫狂的表现方式,呈现了那个时代电影人对于儿童成长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都不是《流浪地球》式的科幻大片,但这些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科幻故事,成为很多观众的银幕回忆。

虽然当时的拍摄技术、画面效果与现在的电影相差甚远,但是那种想象力、科幻感的肆意表达却充满先锋意味。

希望近期官宣的两部科幻片不负众望,和《流浪地球》共同撑起国产科幻的新纪元!(撰文:皮皮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