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去世后,身为皇帝宠臣的李卫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作为雍正生前最器重的大臣之一,李卫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乾隆新帝登基后,他会继续赏识这位生性刚直、为民作赎的老臣吗?还是出于个人猜忌,将李卫从权力核心边缘化?历史对李卫最后的安排又是如何?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卫的芳华梦碎,遭雍正钟爱

泱泱大周王朝,自有其雄厚的家世底蕴。世称布衣将相的李卫,虽非显贵之家,却绝非常人可比。生于康熙三十七年,李氏宗族在祖籍之地淮安府乃南北朝开国的嫡亲。李家曾在淮安一带执掌军国大权数十载,声望不可谦薄。骄子李卫自幼便受荫蔽,家学渊源流长。

奈何命运多舛,李卫英年时家道中落,不得已放荡形骸,饱私囊十余载。岂料天无绝人之路,卫已届重阳之年,竟被高人结识。知卫有过人之资,为其图谋大计,终使不肖子重新树起锦衣夜行的壮志。官试伊始,总理钱粮,卫用心钻研,勘核无遗。其为人,不阿权贵,严惩贪婪之吏。每每身陷是非曲折,惟有殚精竭虑而已。

值此之时,大顺帝康熙崩御,雍正登基。钦佩李卫之才,乃延至京师。岂知这位凭籍无名之年轻公卿,竟以其英明卓识,直陈朝政得失,引来新君的重视。雍正每每诏召群臣,必先召见李卫,问计于道。雍正钟爱有加,委以重任,升至大员。自此李卫权倾朝野,直指皇叔康熙世子之党阉宦,冲锋陷阵,为雍正扫除异己。功高震主,遂成宠臣。

从一介布衣,步入仕宦之途,历经数年打拼磨砺,并非权宦捷径,皆出于李卫刚正不阿、锲而不舍的为官品性。他为人正直慎微,视利如浮云,唯务求真务实,终获雍正帝垂青。这其中自有一番精神追求,非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去庇护的李卫初尝威胁

乾隆一朝,阳光正好。李卫虽已年过花甲,但仍备受新帝钦佩。乾隆谅卫之功绩卓著,遂诏卫继任刑部尚书一职,掌管天朝狱讯。乾隆存心栽培新臣,摒弃旧党,然而素来明哲保身的老臣,却默默将重权疆场,暗暗操控朝政。

雍正崩御,几内阁大员亦相继离世,李卫成为朝野权斗的焦点。前朝遗老,皆属宠信,难免遭嫌猜忌。恩荫之下,李卫高升总督之职,肩负三镇重任。高居显位,朝野瞩目,势必引起乾隆的戒心。

时人有诗云:"李御史威权当路,挥麈呐喊观者多。"可见当年李卫的权威声势。然而皇亲国戚、世家大族、党派官僚,皆虎视眈眈,伺机诋毁打击。乾隆亦深知,作为雍正宠信的李卫,若不加以矫正,必将成为朝野新的争斗目标。况且太祖康、雍二朝遗老云集,难免存在党同伐异的嫌隙。

兹时天朝腐败横行,李卫为正直之吏,自不能姑息。每至一处,皆严加整肃,御弊除奸,赃私曝光,震惊朝野。权门豪门皆自忖受其牵连。李卫雷厉风行,不仅扫除了地方官员的积弊,更将黑锅踢向朝廷内阁。新帝惧其势力扩张,遂暗中设防御之计。

李卫遭遇乾隆打压的两大内幕原因

乾隆即位初年,虽继承了雍正遗老的功勋簿籍,但骨子里对这些"遗臣"总存戒心。李卫作为雍正最宠信的大臣之一,自然引起乾隆的忌惮。尤其是在一次行装杭州的巡狩中,乾隆亲见当地民间广为供奉李卫的神像,不禁大为恼火。乾隆认为,李卫仗着雍正旧恩,已然在朝野另起高风,凌驾于礼法之上。遂决心要重新规训这位老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党争阋墙的颓坏风气,亦是乾隆不放心李卫的一大原因。北伐之役,康熙世子党与雍正党阋力激烈,双方矛盾深重。虽然雍正一朝,世子党已渐失声势,但激战后遗祸仍旧隐隐存在。乾隆深恐旧党阴魂不散,届时若受李卫这类遗老影响,极有可能在朝中重新引起党同伐异的纷争。为防患于未然,贻患子孙后代,乾隆自是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

此外,李卫的手下亦暴露出严重的贪腐问题。时任山西巡抚的卫麾下有曹、祖二人,为官生事,骄奢淫虐,狼狈不堪。乾隆得报后大为震怒,痛斥李卫"教子无方"。此事进一步加剧了乾隆对李卫的不信任。

有鉴于此,乾隆对李卫实施了一系列的打压行动,意在削弱其在朝中的势力,扫清障碍,为自己稳固根基铺平道路。尽管表面上,乾隆仍然给予李卫崇高的礼遇,但暗地里已经蓄势待发,伺机防范这位雍正遗老了。

乾隆对付李卫的手段

乾隆对付李卫的策略可谓运筹帷幄,谨小慎微。起初,乾隆矛头直指李卫手下,以切除其势力根基。乾隆厉行肃反,大举查办朝野贪污案件,暗中查证李卫麾下贪渎之证。山西巡抚曹、祖二人被查获罪证确凿,乾隆遂将二人重惩,打击李卫旗下豪门宗党。

此后,乾隆又将李卫左迁边远,剥夺京师权柄,压制其声望。乾隆淮安巡抚张诚任满,便命李卫出任陕甘总督一职,远离权力核心。陕甘乃偏远之地,然盐法亦在其管辖。考验李卫另一回事。

值此,朝野也开始对李卫颇有微词。乾隆于是授意文人撰写诽谤之作,大加渲染李卫在雍正朝中专横跋扈的陋习。一时间,满朝文武尽皆看清了这位宠臣的盛名已然褪色。在持续的打压下,李卫渐渐远离朝政核心,权力由盛而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乾隆仍嫌不足。为彻底扫清障碍,乾隆又在李卫身边设防,用重臣盯梢牵制。总理衙门王掂曾出任陕西巡抚,隶属于李卫麾下。王掂乃乾隆亲信,自然肩负监视李卫的重任。事无巨细,王掂皆留心详查,时刻掌控动态,藉以약化李卫在边疆的影响力。

就这般,乾隆斩草除根,内宫行动,外府操作,将李卫这位遗臣彻底边缘化。尽管表面上仍予以极高礼遇,但已无半分实权可言。直至后来年迈力衰,朝野上下才略微喘息,尽显新帝处心积虑,用心良苦。

李卫最终的结局

经历数载的持续打压,李卫日渐力衰。乾隆十四年,时年七旬的李卫获准离世。临终前,朝野上下虽未见乾隆委以新任,但旧恩亦未尽失。尽管权力无存,声望已去,但终其一生仍获乾隆皇恩浩荡。

离任陕甘后,李卫归隐乡里,归隐故里淮安。虽曾扬威一时,但当年飞黄腾达的戎马文场,如今只余绝响。曾几何时,李卫权倾朝野,号令三镇,引领文武。而今老态龙钟,儿孙绕膝,身居乡土。近亲恪遵训诲,后生慕其节操,乡党钦佩有加。

归隐之际,李卫时有疏怠。每至秋风瑟瑟,回首从戎经历,不免唏嘘良多。一介布衣,步入仕宦,历阅数十载征尘。未免感慨沧桑巨变,叹惜浮云飘摇。然而,李卫性格坚韧,终不为外物所扰。即使遭受乾隆压抑,亦未见懈怠倦态。

最终,乾隆对李卫的猜忌始终未减。在位六十余年的乾隆帝,虽然宠遇旧党,但对遗老仍防范未尽。李卫去世前夕,乾隆仍授意京师官员严加盯防,防患于未然。直至八旬高龄,李卫才彻底离世,熄灯古稀之年。

乾隆帝一朝,李卫遭受打压,声威渐微。然其生平允矩笃行,不为权富所惑,终不失节操。虽最后黯然远离朝野,但纵观一生,其操守可嘉,足资砥砺。朝野上下,无不钦佩其高风亮节,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