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上海博物馆东馆重启开放,此次有高达80%的场馆空间将对外呈现,并将于7月3日开启“拾慧古今——现当代艺术大师系列”首展“千年万念:陈世英半世纪珠宝艺术”,开馆首日这冒雨前来的客流简直棒呆!近几年大家对文化消费的热情真是长期处于高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商业项目专业范畴自媒体,是时候借此由头,聊一下几乎与上博东馆零距离接壤的花木时光里,下图即从项目内公共区域视角拍摄的上博东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一回接触花木时光里,还要追溯到去年11月参加项目的发布会,当时身处由KPF设计的写字楼高区,俯瞰片区,能感受到的是自然环境(包括公共绿地、世纪公园)与上海科技馆、上博东馆等众多场馆的有机融合,但尚无法立于消费者视角在项目内部体验更具日常感的实际氛围,而此次上博东馆开馆后,终于有机会再次现场体验。相对于发布会获得的宏观资讯,现有更多全新的感受想与大家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基本资讯依旧可查看去年11月的相关阅读:‍‍‍‍‍‍‍‍‍‍‍‍‍‍‍‍‍‍‍‍‍‍‍

  • 打造目的地中的“目的地” 花木时光里于2024年开业

现在不都说主流购物中心有点无聊么?话是不错,但我在此并不想以此为切入点,大谈花木时光里其“非标”属性。而是想说,在一个拥有众多高规格、具有“强目的性”标签的场馆及公园区域内,先甭管是传统还是创新,没有一个商业项目还真缺了点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名曾在浦东生活过十几年“土著”,对上海科技馆的最大感受——每次前往几乎都是目的性使然,然而完事后必须得去往下一站目的地而无法在片区更多停留,在学生时代甚至会步行到3公里外的八佰伴商圈再进行逛街、就餐等日常消费(当时连世纪大道商圈都还没有成型)。

这一情形将终在今年花木时光里对外开放后发生质变,届时不仅上博东馆的观众能够享有到项目带来的便利、体验和服务。即使上海图书馆以及未来改造焕新后上海科技馆的客人也均会因此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侧为项目T3写字楼,远处为上海科技馆。

早在发布会时,项目就提出“­­­­­­______目的地”定位,原本以为,这仅仅又是一个以“目的地”为话术的定位方式,在当今行业语境中着实过于常见,但在实地探班会发现,目的地前面的“留白”才是关键,而不论基于文案还是实地感受,项目正越来越有望如当时标题所述,扮演起“目的地中的‘目的地’”这一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一来也让这一定位就更显务实、诚恳。即使仅看上海的海量商业项目,我不认为大众消费定位案例能够脱离于周边核心消费群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级消费目的地”,我们可能会去打卡新项目,但若在例如周末、节假日选择目的地?那选择面实在是过于海量,更何况当今市场更是传统购物中心、开放式项目、城市更新项目、街区等争夺客人的乱战状态。因此,当商业项目说到“目的地”话题时,说了,又好像没说,得有理有据才行。

目的地中的“目的地”,前一个“目的地”非常具象地指代了花木时光里所在片区众多场馆、公园等场所、空间。即使没有商业项目,它们多年来也一直都是“强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木时光里未来更像是为区域、周边慕名而来的客人提供一个有商业内容的落脚点——它可以是到达片区后的出发点,例如停车在项目,然后前往下一个场馆;也可以是完事后的下一站,看完展,逛个街吃个饭。总之,有商业项目后,不仅内容供给增加,对客人而言,便利性、安全感的提升甚至行为路径的改变都是毋庸置疑的。

我常说现在嫌弃传统购物中心似乎已经成为了“品味正确”,殊不知多数人工作就在购物中心的写字楼,一周好几天要在场内就餐,地铁到达商场规避了风雨……我们已经对这些便利性和安全感过于习以为常,以至于在追求商业新鲜感时忽略了一些“满足基础需求的必要性”。花木时光里非盒子型传统购物中心,但在该片区同样将起到类似主流商场的职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有力的例证,来自文头所述的上博东馆。项目在前期就与花木时光里进行了“合体”统筹规划,这也是各建筑体之间尺度紧密的原因。例如上博东馆的出口,几乎正对着花木时光里T3所在的商业部分,届时很难会被出馆观众忽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尚未开放的地下区域“合体”得更为紧密。据悉两者地下空间是相互打通的,意味着对于参观者或者消费者而言,都能够更为便捷地到达另一端;而车库甚至是共享的,言下之意,目前上博东馆停车难的问题将会在花木时光里开放后得到有效改善——即使仅去上博东馆,行车的话将导航目的地设为花木时光里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目前上博东馆的动线规划,散客入口就设置于B1,下图接壤位置紧邻花木时光里,颇有点“嗷嗷待哺”既视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象是共享车库和地下空间,内在则是共享客流,上博东馆客流具有强目的性,因此说花木时光里可享有上博的客流更为精确,对项目而言当然是利好。

在上博东馆年初开馆时,日均客流达到1万。此次重启开放又正值暑期,据悉场馆客流开放峰值将从6月底日均2万、11月100%开放后日均3万的节奏逐步拉升,听着已难掩兴奋,期望花木时光里能在筹备冲刺阶段抓住这波客流红利讲好故事,在商业打造层面一鼓作气。

当然,项目在开发布会时就已经官宣了主力品牌,在这段筹备时间内也有实质性进展,这里也为大家分享一些感受。

首先如果前期我们只是以官方照片/效果图物料作为参考,缺乏直观的印象和感受,那如今再到现场,足以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三栋极具辨识度的写字楼拉伸纵向空间,而商业部分则被打散而具有了开放式园区即视感(可以类比去年分享过的江湾里MEET67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实际上商业部分构成倒并非错综复杂——T1写字楼下方裙楼为一个独立空间(名为:商业I区),T2和T3写字楼下方即与上博东馆出口衔接的楼宇则可理解为一个的小型购物中心(名为:商业II区),与共享中央广场、下沉式广场有机交融,建筑体外围则与区域更多自然空间例如河道等接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向上博东馆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为花木时光里下沉式广场大阶梯,下图为上博东馆室内大阶梯,完美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对上博东馆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边绿地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边河道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规划示意

商业内容方面,率先亮相的Snow Peak和WeCycle选址于相对静谧的角落,面向绿地和滨水,并且对公共空间进行了定制化改造,为品牌提供了独有的氛围和调性,其各自的目标消费者会慕名而去,并在这个延展于室外的多元空间获得更舒适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now Pea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WeCycl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向店铺的绿地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牌选址示意

发布会时官宣的主要品牌之一,日本现代艺术画廊中国首馆——NANZUKA ART INSITUTE南志阁艺术中心在位于商业I区的3层,拥有最具特色和视觉张力、名为“时光回廊”的悬挑空间,犹如为艺术中心量身定制,是此类业态偏爱的空间环境,且与上博东馆遥相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回廊组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上博东馆遥相呼应‍‍

类似选址的还有位于商业II区的高端运动康体品牌TRACTI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休闲餐饮、咖啡、茶饮、甜品这类家庭客、办公族共同的刚需业态则多选址于具有外摆空间的沿街及下沉式广场周边等点位,为该片区营造休闲氛围,也是富有逻辑的相互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品牌、氛围各司其职,而目前尚未能探访的商业II区室内空间,势必也需扮演好片区几乎唯一有足够体量、提供安全感和购物消费氛围的空间职能。从更广阔的片区动线来看,商业II区甚至像我们平时看展后都会遇到的周边商店,只是体量更为庞大,内容更为丰富,具体呈现拭目以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深入探访后,畅想花木时光里未来的客群构成,大概率包括以下几类:

1、周边办公客群,餐饮、美颜、健身、休憩可能是他们的日常刚需。

2、看展人群,尤其是家庭为主,项目可为其提供停车便利、餐饮以及更多元的消费体验选择。

3、周边众多优质社区,项目足以成为他们的“后花园”。

4、更具活力的学生群体,即使只是以茶饮、甜品、平价餐饮为主要消费,也足以为项目带来更多朝气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虽然仍处于筹备阶段,但已能感受到花木时光里务实定位的现实意义——成为“区域配套”,以及人们在该片区最易想到的“落脚点”。

什么是落脚点?最后举个简单的轶事,我在去年来参加完项目发布会,要与太太在附近接头,但由于较难描绘各自所在的精确位置,加上片区尺度较大,对道路也不熟悉,硬是绕片区开了两圈,这就是没有落脚点的写照。而在未来,人们大可以以花木时光里的某个店铺、某个装置作为碰头点位,找到彼此,等到时也有地方可以小憩,相信这也是项目所期望的,让消费者能够彼此产生更便捷的联结,让片区新增观展之外更多元的人文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