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后,许多人不敢相信那个穿着破棉袄的老头,是上海副市长。他走路总是弓着腰,脚步虚浮,满头白发,皮肤黝黑,简直就是一个阶下囚。殊不知,这个朴素老人曾经是新四军的开国元勋,为了革命抛洒热血,几经生死。他战功赫赫,地位崇高,却故作平凡,亲民爱民。他用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可谓淡泊名利、熟视无睹、艰苦奋斗。那么,这位资深革命家到底是谁?又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人生?让我们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书香门第到入党革命

1899年,曾山出生于江西吉安一个书香之家。家境虽然清贫,但自幼受良好家教,熏陶着对知识的渴求。父亲曾某虽读书多年,但未考中功名,只能在家开办私塾谋生。曾山从小就随父亲学习诗书,发奋图强,立志有朝一日功名可垂青云。

1905年,大清王朝废科举,曾山的仕途之梦就此破碎。父亲为使其日后不至于一事无成,遂将他送往纺织作坊当学徒。劳作辛苦,环境恶劣,曾山尝尽了人生的苦难。幸有哥哥曾延生时常将马克思主义洪钟大振精神唤醒,使他看清了这个黑暗社会的本质。

1926年,曾山参加国民革命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随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南昌起义等重大军事行动,几番生死伤亡,坚定了理想信念。赣南事变后,亲人惨遭杀害,曾山怀着对敌人的不共戴天之仇,发动了赣南武装起义,成为共产党人民军队的核心骨干之一。

长征途中,敌人将曾山视为"大毒草",悬赏重金缉拿。于是,曾山孤身在湘赣线上东躲西藏,风餐露宿,屡遭穷追猛打,但终因智勇双全而生还。最终,他从重重困境中摆脱,与中央红军会师,同志们无不惊叹他的英勇和顽强。

抗日战争期间,曾山受命与陈毅、项英等创建著名的新四军。后又担任新四军后勤部长,身先士卒,创造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奇迹,为最终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与陈毅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一支游击武装力量,遂召集了曾山、陈毅、项英等开国元老组建了新四军。曾山被任命为军团政治委员,他身先士卒,和陈毅、项英并肩作战,同生共死。

1941年1月,国民党军队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对新四军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在陈毅的直接领导下,曾山和全体指战员打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反"扫荡"斗争,最终以伤亡惨重的代价,新四军的主力得以突围。

事后,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新四军的英勇斗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责成曾山担任新四军后勤部长一职,负责整编残余部队。

在曾山的艰苦奋斗下,新四军渐渐重整旗鼓,很快就恢复到遭受"皖南事变"前的实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战地生产,战地自给"的口号,大大缓解了新四军的燃眉之急。

1945年,在曾山的直接组织协调下,新四军配合八路军以及驻沪各地游击队伍,发动了著名的"三्二九"战役,迅速解放了上海租界。上海民众纷纷夹道欢迎,场面十分热烈。

解放战争全面打响后,陈毅调任华东军区司令员,曾山被陈毅亲自任命为华东军区后勤部长。在淮海战役中,曾山组织动员群众投身后勤保障,出现了"群众用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奇迹。

解放上海后,陈毅出任首任市长,曾山则担任上海市副市长。两人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路坎坷走来,在上海携手再铸新辉煌。曾山全力平息"银元之乱"、恢复市场经济秩序,获得了陈毅的赞赏和嘉勉。

晚年的曾山与陈毅常有叙旧之时。两位开国元勋相视而笑,追忆起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一起举杯品酒,笑谈在战火洗礼下结下的革命友谊,直至酩酊大醉。世人无不钦佩他们那份珍贵的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战友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奇人生的新征程

上海解放后,曾山担任了上海市副市长一职。这对于一名曾经东躲西藏、风餐露宿的革命战士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然而,曾山从未畏惧困难,依旧以革命战士的胆识和勇气,勇挑重担、扑下身子干实事。

上海解放初期,由于战乱年代银元流通混乱,市场经济一度陷入癫狂状态。作为负责市场管理的副市长,曾山亲自主持平息"银元之乱",捍卫了新中国的金融秩序。他打击投机倒把分子,严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商人,维护了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

1954年,曾山又担任了上海市委书记,主政了上海经济建设。他亲自实地考察,发现上海地区存在严重缺水问题,大量农田干涸、工厂停产。为此,他克服重重困难,亲任总指挥,修建了有"八百里人工河"之称的新江浙工业运河,彻底解决了上海的缺水困境。

曾山还帮助市区多家企业建立了职工食堂、托儿所等福利设施,持之以恒改善民生,铸就了对人民群众的赤诚之爱。在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的支持下,他一项项重大决策相继出台,上海经济终于步入大发展时代。

1959年,曾山更是承担了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重大任务。在那年的一次全国农业会议上,毛泽东意外提名曾山接替陈云,出任农业部部长。然而,曾山极为谦逊,竭力回避如此重任。毛泽东见状,也未再勉强。不过,曾山执掌的上海经济实力节节攀升,一跃成为全国第一,足以彰显其非凡政绩。

在曾山的孜孜不倦付出下,他为人民建立了永垂不朽的丰功伟绩。人民也以自己的方式回报了这位革命元勋。1985年,曾山去世时,上海各界群众自发举行声势浩大的追悼会,向这位胸怀大爱的人民公仆致以最高敬意。

"戎马一生"对子女的三箴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生戎马征尘,曾山饱经沧桑,他对子女们的教育充满了革命家的睿智。他虽然身居要职,但丝毫没有骄纵子女,反而格外严厉。

曾山与妻子邓六金的恩爱佳话,后人无不称道。邓六金是曾山的贴心知己,自幼年就相伴左右,几经生死磨难,感情愈加深厚。在曾山长年奔波革命工作时,她孑然一身照料子女们的衣食起居。曾山每每想起妻子的操勘,都爱怜有加。

然而,在子女教育上,曾山却坚持不让邓六金溺爱孩子。他时常严厉告诫子女们:"你们是革命家庭出身,可别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骄奢淫逸、飘飘然了。"曾山尤其痛恨子女假公济私、走后门这种行为,坚决予以杜绝。

有一次,曾山的长子想要打着父亲的名头,为一位熟人在当地找一份体面工作。曾山听闻此事后,大发雷霆,狠狠数落了儿子一顿,同时也告诫其他子女,都不准以讹传讹,搞这种不三不四的事情,否则休怪他棍棒出击、断绝父子关系。

对此,曾山的做法被不少人诟病,认为太过严厉。不过,子女们却深有体会。他们从小亲眼目睹父亲、母亲为革命事业付出的艰辛,心里才会有这份敬畏。曾山不想把他们惯坏了,最终偏离人民群众的正道。

相比之下,曾山更看重子女们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品德。他宁可子女过着贫寒朴素的生活,也决不允许他们沾染上骄奢淫逸的习气。有一段时期,几名子女连续遇到找工作的困难,曾山丝毫没有操心,而是反过来勉励他们:"应当先学会自己养活自己,靠双手把日子过好,别总仰赖旁人施舍。"

或许是曾山的谆谆教诲起了作用,他的子女们最终都成为了对社会有用之材。他们在不同职业领域发光发热,但都保持着廉洁为民、勤恳务实的良好家风。人们由衷敬佩曾山这位伟大的革命者,不仅以身作则,更以言传身教,将那种永不懈怠、永不气馁的精神代代相传。

淡泊名利的平民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步入晚年的曾山,逐渐远离了政坛的纷扰。他摒弃了一切特权,过着普通劳动者的朴素生活,时常外出散步,亲近群众。

那个时期的上海,是新中国最豪华的城市。不少领导干部住在豪华公馆,骄奢淫逸、与民疏离。然而,曾山却自愿搬到一户老旧的平房里,每天亲自烧炉做饭。他的家徒四壁,仅有几件旧家具和一面落地镜,房间里连一台像样的收音机都没有。简朴的生活,让他回味起革命年代艰苦朴素的岁月。

不远处,就有一条林荫道,那里是曾山最爱漫步的地方。即便天寒地冻,他也必定穿着一件旧棉袄,穿上一双解放鞋,背着手在道路上踱来踱去。他步履蹒跚,满头白发,却常常引来市民们的围观和侧目。人们纷纷交头接耳:"难道这就是那位大老爷?看着太普通了吧。"

有时,小朋友会好奇地上前搭话:"叔叔,您也在这里溜达啊?家住在附近吗?"曾山总会掩嘴而笑,然后蹲下身子对孩子们说:"我就住在那里,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于是,孩子们便三五成群地围拢过来,曾山就耐心地为他们讲解街道两旁的树木花草。这番景象,每每吸引了无数人的驻足观望。

不少人对曾山的这种生活方式颇有微辞。他们认为,作为市委重要领导,曾山完全可以住上豪华公寓,但偏偏选择了这般平凡。对此,曾山只是谦逊一笑:"就让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吧,大家不都一样吗?"

有一次,一位干部无意中撞见曾山在野外大便,情况相当尴尬。曾山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依旧保持着那份朴素淳厚本色。他将双手搭在后腰上,悠闲地说:"我这把老骨头,就是这么过日子的。"那位干部听后,惭愧不已,暗下决心从简朴做起,为曾山点赞。

正是由于曾山这种"平民化"的生活方式,让他在最后几年的生活中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崇高爱戴。到他去世时,上海各界群众自发举行了举世罕见的追悼会,向这位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伟人表达了最深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