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欧洲生活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里的人对待亲子关系的态度,好像天然拥有一种“松弛感”。这就让我很好奇,他们为何能够克服亲子关系难以避免的控制欲、距离感和紧绷感。

尽管我还没有深入接触过欧洲的家庭内部生活,但从日常的见闻中,其实也能窥得一二。

有次我在健身房,看到一位母亲带着三四岁大的女儿,不知道什么原因发生了冲突。

小女孩撅着嘴很生气的样子,母亲也一脸愠怒。俩人在电梯口一直争执不下,看起来都非常生气。但母亲没有在身体上对小女孩有任何的接触,她反而蹲下来,面部与小女孩齐平,开始尝试与她交流、解决问题。

当时我的西班牙语水平还不足以听懂她们的对话,但通过一些词汇也能感觉到,母亲在竭力劝说小女孩,开诚布公跟她谈论问题所在。

这位母亲虽然看起来很不高兴,但并没有任何斥责的语气,而是不断地耐心沟通,语气很平和。同样的,小女孩也没有吵闹,而是在气呼呼地说自己的诉求。

大约过了10分钟之后我再次路过那里,让我惊讶的是,她俩居然还在“谈判”!小女孩仍然一脸不愉快,但情况似乎已经开始缓和。而那位母亲仍然保持下蹲的姿势,一动没动,说话间表情也变得更平和了。

又过了两分钟,看起来事情已经解决,俩人手牵手继续去健身了。

这件事情让我体会到,欧洲人对待与小孩子的冲突,首先会保持身体上的“平等”,蹲下来与孩子对视,这样就不会有大人凭借身高压制的感觉。

其次,他们真的能忍住怒气和孩子沟通,付出极大的耐心去解释或者“谈判”。

后来我又看到很多次类似情况,家长或者老师都会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让我知道了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习惯。

蹲下来说话——看似很平常的一个举动,但是却一下子让亲子关系变得平等。一旦关系平等,松弛感自然也就具备了基础条件。

另外一次经历是,我在公园看到一位中年父亲和俩儿子在打闹。其中一个儿子年纪大些,比较有分寸,另一个儿子大约只有七八岁,就比较冒失。

大儿子打闹的时候,都是轻轻打一下爸爸的屁股然后赶紧就跑,爸爸又在后面追,追到了之后打他胳膊一下作为“还击”,俩人互相追逐,互相绕到背后出其不意,好不快活。

但小儿子就不是了,动不动就给爸爸真的用力来一拳,尽管只是小孩子,但那一拳肯定也是疼的。爸爸逮住他“还击”之后,也会伸着手指警告他,有点过分了。也许是小孩子自控能力还是没那么强,一开始他也收敛了,但玩着玩着他就又忘了,狠狠给了爸爸腰部一拳。

爸爸疼得咧着嘴,立刻把他叫住,非常严肃地厉声斥责了他,然后气呼呼地走了。这时我才发现他们是一大家子出来玩的,准备回家了,孩子的妈妈和奶奶也在一起。

小男孩其实知道自己错了,一脸委屈地扎进奶奶怀里,指着前面一个人走的爸爸,看起来是说爸爸生气了,找奶奶“求救”或者“评理”。

我以为奶奶的反应会是劝说或者当和事佬,没想到的是奶奶立刻拥抱了一下小男孩,就再没惯着他,而是把他推出去,伸手指了下爸爸,让他自己去解决这事儿。

小男孩只好又带着尴尬的表情一蹦一跳去找爸爸,轻轻拽着他的裤兜像是在道歉。一家人最终解了这件事情,一起回去了。

这事儿给我带来的感触也挺大,尤其是奶奶的反应:奶奶拥抱孙子,等于先化解了他委屈和自责的情绪,这样孙子的情绪就立刻得到了疏解。但奶奶又通过不管不问的态度,让小男孩理解了一点:这事儿是你自己弄的,你得自己解决,小男孩只好去道歉。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小男孩又学会了该怎样处理自己制造的问题。

如果不是这样,小男孩长大后会不会既是一个难以控制情绪的人,同时又缺乏责任感?

所以,松弛感可能也来自于界限感: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父母不过度干预。

最近还有一件事也挺让我触动。在快餐店,一位妈妈和一位看似是奶奶的年长女性,带着一个孩子去吃饭。孩子看起来也就四五岁。妈妈和奶奶一起端着食物过来放好之后,刚张罗着准备吃,孩子却闹腾调皮,突然不小心把一杯可乐打翻了。

那场景看着真的很让人头大:可乐在桌子上到处蔓延,还淌到了桌椅和地上,包装食物的纸袋子也都被浸湿了,还有一些随身物品也被弄湿了。

在我的认知中,这妈妈首先得训斥孩子一句。但并没有,她和奶奶都像是什么事没发生一样,表情一点也没显得烦躁。她们唯一的反应就是,开始平静地动手收拾这烂摊子,同时引导孩子也参与进来,跟她们一起收拾。

收拾完,她们继续坐下来开始愉快地吃饭,说说笑笑,就像没有发生过任何事。

我所能想象的场景,就只有中国式的父母——一边大声骂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你看调皮又惹麻烦了吧!一边抱怨着开始自己收拾。收拾完了还不忘记再教训教训孩子:“以后当心点!”

上述这种本能我们都习以为常,但其实它就是导致我们的亲子关系缺乏松弛感的原因。

对待小意外或者小的负面事件,不应当对孩子加以指责,也不要立刻觉得应该教育孩子,而是要正视意外的发生,不要让大家沉浸于负面情绪。

另外,那位妈妈和奶奶没有替代孩子去收拾,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她们的教育本能是:你参与进来解决了你制造的问题,那你就已经通过行动学会了一课,我不需要再对你加以言语指责和教育。

所以亲子关系中的松弛感到底从哪来?我想,答案就是来自真正的共情——与孩子之间的真正平等;对亲子之间各种负面情绪的正视、疏解和抚慰;同时,即便是亲子之间,也要保持该有的界限感,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并且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