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端阳龙舟水

龙舸初行江水绿,鱼鳞乍起岸花明。

谁家女子临流坐,笑插菖蒲歌濯缨。

首句“龙舸初行江水绿”,描绘的是龙舟初入江中的情景。龙舸,即龙舟,是端阳节竞渡时所用的船只,因船头雕刻有龙头而得名。江水在龙舟的划过下显得更为碧绿,这里的“绿”字不仅形容了江水的颜色,也暗含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意味。

次句“鱼鳞乍起岸花明”,是对江面和水岸景象的生动描写。随着龙舟的快速划过,水面翻起了阵阵波纹,仿佛鱼鳞一般。同时,岸边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明艳。这里的“明”字,既指花朵的鲜艳,也暗指了阳光的明媚,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光彩。

第三句“谁家女子临流坐”,将读者的视线从江面引向了岸边。一位女子坐在江边,欣赏着龙舟竞渡的盛景。这里的“谁家”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女子的好奇,也增加了诗句的悬念和韵味。

“濯缨”一词在古诗中通常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它源于《孟子·离娄上》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句话描绘了在不同情况下,人们可以如何适应环境,同时也体现了超脱世俗、保持清白的愿望。

“笑插菖蒲歌濯缨”这句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端阳节这一天,插着菖蒲,唱着歌,同时表现出一种清洁身心、超脱世俗的情怀。这里的“濯缨”不仅指字面意义上的洗濯衣带,更象征着洗净心灵的尘埃,保持一种高尚纯洁的品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夏日池边

白鹭争栖水满塘,红鱼泼刺上荷床。

风来忽送萧骚雨,凉入池头百草香。

首句“白鹭争栖水满塘”,开篇即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描绘了白鹭在满塘的水面上争相栖息的场景。白鹭的洁白与满塘的碧水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同时,“争栖”二字也生动地表现了白鹭的活泼和热闹。

次句“红鱼泼刺上荷床”,转而描写了水中的红鱼。这些红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偶尔跃出水面,仿佛是在与荷花争艳。这里的“泼刺”二字形象地描绘了红鱼跃出水面的动态美,而“荷床”则是指荷叶覆盖的水面,为红鱼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游乐场。

第三句“风来忽送萧骚雨”,突然之间,风起云涌,带来了阵阵细雨。这突如其来的雨打破了池边的宁静,也为整首诗增添了动态美和变化感。“萧骚”二字生动地描绘了雨声,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清凉、舒适的气氛。

尾句“凉入池头百草香”,最后,雨后的凉爽气息扑面而来,使得池边的百草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香气不仅令人心旷神怡,也象征着夏日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雨后万物的生机勃发,与前面描写的白鹭、红鱼、细雨等景物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夏日池边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夏日黄昏雨

雨过池塘暑气凉,绿阴深处坐焚香。

晚来更有风微起,吹落残花点砚光。

首句“雨过池塘暑气凉”,开篇即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天气变化。夏日的雨后,池塘边暑气消退,凉爽宜人。诗人通过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雨后的清凉画面。

次句“绿阴深处坐焚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闲适生活。在绿荫深处静坐,焚香品茗,享受着雨后的宁静与安逸。这种生活状态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高雅情趣,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

第三句“晚来更有风微起”,诗人巧妙地利用时间流转,将画面推向了黄昏时刻。微风轻起,吹拂着池塘边的绿叶和残花,为整幅画面增添了几分动感和生命力。

尾句“吹落残花点砚光”,则是整首诗的亮点。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风吹落残花的景象与砚台上的光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残花飘落,点缀在砚台上,仿佛为诗人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和启发。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相结合的手法,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独特视角和创意,也让人感受到了诗歌所蕴含的深厚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雨后

日脚收晴天气凉,小池波动见鸳鸯。

荷花过尽柳阴合,又是一番新夏香。

首句“日脚收晴天气凉”,描绘了雨后的天空晴朗,阳光斜照,带来了宜人的凉爽。这里的“日脚”形象地描绘出阳光斜射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

次句“小池波动见鸳鸯”,进一步描绘了雨后池塘的生动景象。小池中的水面因雨水的注入而泛起涟漪,鸳鸯在水中嬉戏,悠然自得。这一景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也体现了夏日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句“荷花过尽柳阴合”,通过荷花和柳树的描绘,展现了夏日的季节特色。荷花已经盛开完毕,但柳树的阴凉却愈发浓密,为行人和游客提供了避暑的好去处。这里的“过尽”和“合”两个动词,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同时也为整首诗增添了韵律之美。

尾句“又是一番新夏香”,总结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雨后新夏的喜悦和赞美。新夏的到来,带来了不同的花香和气息,让人们感受到夏日的魅力和生机。这里的“新夏香”不仅指自然界的花香,也象征着新夏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