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每座城市都有数量不等的街道,它们或繁华或静寂,组成普通人一日三餐的生活。像在武汉武昌区江民西路(长江紫都小区对面),就有一条僻静的丁公庙街,其里程不长,毗邻长江,呈南北走向。街道沿线遍布旧民房,还有不少菜地,规划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住在沿线的居民,生活简单且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多数位于城区的待拆迁街巷一样,丁公庙街的区位位置非常优越。前往打卡,基本上都是按着新修建的紫都小区为目的地,走城市的二环线,在复兴路出口下到南边的武金堤路,之后转到江民路向西接驳江民西路,看到高大的紫都小区楼栋,进去第一个路口处便是丁公庙街的南段起点。在未建设现代化商品房小区前,这条丁公庙街的长度更大,现在,哪怕是单车骑行,也只能勉强走到最北端的植物油公司门前,更北段的街面被拆迁改造的建筑垃圾占满,对应的建设工程不知道进行到了哪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打卡丁公庙街,最好的方式是步行。在南段与江民西路的交汇处的起点,丁公庙街只有一个狭小的路口,东西两边的辅路被两栋老建筑占据,两三层的布局,外墙全是灰色的水泥,第一层还有围墙完全被堵死,上面涂满了牛皮癣广告。因为已经十分接近居住区,这里的街面上没有公交站点,也没有小麻木和单车,出入的居民或者步行,或者骑电瓶车,一溜烟冲到最近的江民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过路口,看到前面的丁公庙街,还是熟悉的布局:路两边是民房,间隔着造出围墙,成色极为斑驳,但这种斑驳不是岁月风化出的结果,更像是灰尘堆积出的效果。这边一栋民房,分成了前院与房子两个部分,前院面积有半个球场大,从入护的围墙大门开始,修筑极为厚实,铺垫满了水泥,且没有刷白墙。院子里停了一辆车,走近楼栋大门,又是一排水泥石墩,户型布局非常奇怪,主要是没有植被点缀,也没有晾晒衣服的架子,让这座房子看起来像是仓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续往北走,丁公庙街的布局,变成了全开阔的样子,街面两边有了大片空地,房子还要向里拓展出几个空档。奇怪的是,这些空地也没有被摆摊的占位,只是纯粹空着,连停着的单车和电瓶车都没有。小孩子们到这里,几个人抓着篮球,玩了一会儿就离开;还有居民到此收衣服,晾晒的架子架在边上,晒完衣服就拿走。从空地处向西拓展,还有一条巷子口,那里面建了几栋密集的房子,午后正是做饭的时候,炊烟袅袅,抽油烟机工作的噪音很大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过空广场区,前面的丁公庙街东侧,出现了一大片的空地,或者说待开发区域。区域面积有几个球场大,上面全被灌木丛遮掩,没有任何建筑,靠近街面区域用简单的木头等隔离,组成临时的护栏。因为是简单的架设,且高度有限,站在旁边可以看到内部的情况,只见近处的空地被附近居民开垦利用起来,产生了一大块一大块的菜园,果蔬长势正好。远处的空地,杂草长势汹涌,看不出任何环境地貌的差异,更像是无人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北继续行走,来到了一家企业园区大门口。园区在丁公庙街的西侧,它的大门前,又是一块空地,路面是泥泞和砂石的材质,长了不少杂草,停泊了车子。企业的大门很开阔,里面还有不少空地,运营状态似乎很差,连门岗处都没有人。丁公庙街到此差不多就走到尽头,虽然北面还有路段,但拆迁的废弃物料堆着,路况不明,不建议涉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在丁公庙街上,发现这里的布局和很多乡镇布局差不多,主要是拆迁和改造的接驳并不顺畅,导致荒废的区域增多,看着很荒凉。实际上,这一带的建设速度还是很不错的,包括对面的紫都小区,原来面貌和丁公庙街一样。城市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划进度,有节奏和计划,像丁公庙街这样的老巷子,迟早会慢慢消失。(喵星人日志原创随笔文字,部分插图未及时标注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