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27日讯6月26日,滨州医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上,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黄飞为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2020级康复1班毕业生刘思圳同学拨穗正冠,颁发学位证书,这场仪式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4日,刘思圳奔赴一场“生命续航”之旅,他在山东省立医院成功捐献283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全国第17899例、山东省第148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很激动!感觉自己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今年5月24日,刘思圳接到了山东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一位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与他配型成功。在此之前,刘思圳已经两次接到过初筛通过的电话了,最后却因各种原因没了后续。尽管如此,第三次接到电话时,他依然坚定地给出了相同的答案:捐!在5月29日体检合格后,刘思圳正式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并于6月19日进入山东省立医院为捐献做准备。

凡事都有偶然般的凑巧,结果又如同宿命般的必然。临毕业时能参与到这场生命接力中,对于刘思圳而言意义非凡,“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的概率可达几十万分之一,知道世界上有一个生命会因我而延续,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毕业礼物。”在命运齿轮的转动中,刘思圳与受捐者将共同迈入人生的新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捐献造血干细胞似乎需要两次勇气,同意入库与答应捐献。刘思圳今年22岁,是山东省淄博市桓台人,在大一献血时,血站的工作人员问刘思圳要不要留一个血样入中华骨髓库,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是医学生,所以我更清楚这就是救命的事儿,我有能力也有责任去做。”让他拥有勇气的不只是心中的责任感,还有四年以来八次自愿献血、累计献血3100ml的经历,自愿献血对他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我只是想着可能会有人因此而得到帮助,甚至因此活下来,所以在每次献血之后我就会记着时间,符合规定后就再次献血,时间长了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每当看到自己捐献的血液在某个医院被使用后,刘思圳都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生活中的他也乐于参与和组织各种志愿活动,帮助他人所收获的幸福感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些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断充盈着他的内心,成就了朋友口中“善良、热心、有责任感”的班长刘思圳。也正因如此,他在取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后果断而坚定地答应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系上这根生命的红线。

为确保捐献的顺利进行,刘思圳特别注意了饮食忌口、避免感冒等,并加强锻炼,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6月19日到6月24日连续5天注射了10剂动员针,努力克服肌肉酸痛的不适感。6月24日,刘思圳成为全国第17899例、山东省第148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经过四个小时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病床上的他为了保证血液流通始终抓握着压力球,一松一握之间红色的压力球仿佛有了心跳的节奏,让生命的新生有了具象的表达。

在采集完成后,刘思圳说:“采集的时候就想着受捐者能平安健康,现在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经历捐献这件事后,刘思圳更加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也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和加入其中,让更多生命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闪电新闻记者 冯诗惠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