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世界上从来没有生而知之者,负责传道、授业的老师,自古以来就有着极高的地位,在古代甚至要当做父母一般,正所谓天地君亲师,事师如事父。

到了现代虽然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父”,但师生之情数千年来却一直没有过任何改变。

42年前,在内蒙古武川县有一名初中老师,为了让曾经的学生能在寒冷的冬天过得好一些,专门拿出一半多的工资来给学生买棉鞋。

若干年后,这个学生回来报恩了。连老师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年的学生竟然会选择送给自己一套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秀荣

1973年,当25岁的张秀荣再次来到武川县第一小学初中部时,内心充满了感慨。

当年还很稚嫩的自己,正式从这所学校毕业,踏上了未知的旅途。兜兜转转这么多年,竟然又回来了。

和当年唯一的区别是,那时候的她是学生。现在,却成为了学校的老师。

张秀荣在武川一小教初中数学,从初二带到初三。相较于其他老师,张秀荣有一个特点——放学之后要留校。

张秀荣家就在学校旁边,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彻底掌握知识,每天晚上六点半,班上的同学都会坐在教室里面听张老师讲重点和疑难问题,一直到晚上八点天彻底黑了才下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补课”的说法,张秀荣的这种行为也都是她自愿的,没跟学生收过一分钱。

学生虽然年龄小,但谁是真心对待他们,他们也是能够感受到的。也正因此,张秀荣虽然从来没有训斥或者体罚过学生,学生们仍然都很喜欢听她的课,对老师充满了尊敬。

一转眼到了1978年,新学期开始后,张秀荣认识了一个叫做陈志德的学生。

陈志德兄弟6个,家庭条件很困难,住在距离县城4、5里外的尹家沟,每天都得起个大早,一路小跑着来学校上学。

寒门出贵子,正因为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陈志德学习起来是真的拼命,下课了也不会像其他同学那样出去玩,而是坐在椅子上学习。

对于每一个老师而言,这么热爱学习的孩子总会更加容易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因此,当1979年初三开学后,张秀荣一眼就看到陈志德的座位上空空如也,他没来上学!

一连几天,陈志德同学都没有来上课。这让张秀荣心里焦急万分。等到周日,她就叫上几个班干部一起骑着自行车前往尹家沟“家访”。

如此热衷于学习的孩子竟然连续一个星期,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没去学校,原因只会有一个——“贫穷”。

这也是敲开门后陈志德家给张秀荣的第一印象。

陈志德家穷的可以说荡气回肠,家里面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当陈志德见到老师和同学之后第一反应不是感动,而是自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志德的父亲也在家,得知老师的来意之后只是叹了口气。

如果可能的话,他又何尝不希望儿子能够继续上学啊。但现在陈妈妈生了病,光供老大上学就挺费力了,陈志德下面还有4个妹妹,她们也要上学啊,只能委屈他这个当哥哥的了。

从头到尾,被张秀荣抱在怀里的陈志德都低着个头一言不发。

这一年的相处,让张秀荣很了解这个学生,知道他肯定是不愿意就此辍学的。因此努力的劝说陈爸爸,说着说着,她这个当老师的自己先哭了起来,眼泪都打到了陈志德的头上:

“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短短8个字,狠狠地击中了陈爸爸的心灵,自己这一代穷成这样了,难道就甘愿世世代代的穷下去吗?

沉默了良久,他在儿子期盼的目光中点了点头:“想去,就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是一年过去,陈志德高分考入了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也正是在这一年,他的母亲逝世了。这一次,陈志德没有辍学,而是带着母亲的遗愿在高中刻苦的学习。

当年我国高中实行两年制。

1981年的暑假,刚刚又送走了一批初中毕业生的张秀荣,听到自家大门被人敲响了。

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对那天的场景张秀荣仍然记忆尤新。

那一天,留着短发,穿着一条洗得发白还打了一块蓝色补丁劳动布裤子的陈志德,连蹦带跳的进门对她说:

“张老师,我收到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有城市户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志德

陈志德的高考总分数很高,高到了全县第二。但他家很穷,穷到去上大学的时候只带了70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块钱在当时的确不算小数目,毕竟张秀荣一个月的工资才37块钱。但这70基本上是陈志德家所有的财产了,因为在这一年,他父亲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今后的路,只能靠陈志德一个人走下去。

在学校里,陈志德尽可能的省吃俭用,骨子里的傲气让他没有跟任何人求助。到了冬天时甚至连双棉鞋都舍不得买。

陈志德没有想到的是,1981年年末,他竟然收到了从家乡寄来的金钱。

父母早已不再,谁会寄钱给自己呢?

当陈志德打开信封之后,看到的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笔迹:“志德,买双棉鞋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秀荣一次性给陈志德寄来了20块钱。这超过了她工资的一半。在得知曾经的学生在大东北连一双棉鞋都没有了后,她毅然决然的拿出了20块钱。

这种亲切的关怀,让陈志德哭的稀里哗啦。

老师的好意陈志德很感动,不过这20块钱,他是真的舍不得花,放假回内蒙古时,郑重的将钱还给了张秀荣。

钱虽然没要,但这20块钱产生的情分,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分毫。

陈志德大学毕业之后,考上了大庆石油研究院。

在等待开学期间,他专门回了趟武川县,跟老师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张秀荣第二天收拾屋子时,发现陈志德在一张纸上写满了一个女子的名字。都是过来人,她如何能不明白陈志德的小心思。

张秀荣跟自己的学生打听了一番后,得知那女子是陈志德的一个女同学。

张秀荣知道,以陈志德的性子,肯定是不好意思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的。于是先通过另一名同学和那个女生进行了接触,确认对方也有意之后,就拉着陈志德的手去找对方。

有了老师的撮合,陈志德这才得以收获了爱情。

事业爱情双丰收,陈志德毕业之后,又得到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这些年里,每年放假回内蒙古,他都会去张秀荣家住一段时间,并给老师带一些小礼物,比如咖啡、苦酒等。

之所以不回自己家,是因为他的哥哥和妹妹在父母辞世后相继离开了家乡。陈志德在武川县唯一的牵挂,也就只有这位母亲一样的张老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外的礼物

2003年,陈志德获得博士学位后正式开始工作。因为太忙,他很少有时间能够回武川老家。

在2007年张秀荣过60大寿时,班上的学生们都跑来跟她庆生,唯独陈志德因为有事来不了。

这么大的事情他显然不可能给忘了,专门给张秀荣打去了电话:

“张老师,我今天有事不能去给您庆生了,过几天我给您补过一个。”

几天后,陈志德如约来到了张秀荣家,并带来了一份她始料不及的礼物:10万元人民币,现金。

好端端的,怎么想起来给老师送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张秀荣一家都住在一处没有自来水的平房之中,条件很不好,住起来很不方便。

2006年春节,陈志德打算回武川县看看张老师,打电话第一句问的就是:“张老师您现在住哪?有没有搬新家”

60大寿那天,班里的同学都很感慨,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张老师竟然还住在这种地方。

当陈志德知道此事后,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张老师上年纪了行动不便,我离得这么远也不能帮她,不如给她买一套房子住吧,老太太住起来也舒心。”

这么大一笔钱摆出来,张秀荣直接吓了一跳,连连推脱。

但陈志德是一个典型的行动派,他自己实在太忙了,不能留在武川帮老师选房子,将钱交给老师之后,就联系了住在本县的一名同学,让他帮忙为老师帮忙挑房子,并叮嘱房产证要写老师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07年,又是小县城,房价并不如现在这般离谱,很快,张秀荣就挑中了在福地家园3楼的一套70平房子。这十万不但买下了房子,甚至还够进行装修。

张秀荣买完房子之后还专门给陈志德打电话,说:“小陈,房子买完了,你过来看看吧。”

“不用了张老师,您自己住着舒服就行了。”

学生竟然会给老师买房子住,这事别说其他人,就是张秀荣自己都不相信。在跟街坊邻居们聊天提及此事时,总会说:“就是我自己孩子也做不到这一点。”

而邻居们往往很诧异:“你确定不是一万,是十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若母子

2015年,张秀荣查出来了胆结石,并做了手术。陈志德知道后时不时的就回来探病。每回来,手里不是提溜着苹果就是葡萄或者砂糖橘,放都放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张秀荣说多少次,他都坚决不“改”。

一年之后,张秀荣的老伴逝世了,只留下她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房子之中。

陈志德知道这件事之后,专门打来电话:“老师,要不您来我这儿住吧,以后我养你。”

最终,张秀荣还是选择了住在武川县,这里有她的朋友,自在惯了。

老师一个人住在武川,陈志德并不放心,时不时的就会托人送一些糕点回来。

后来张秀荣患上了高血压,陈志德更是专门给她购买大量的药物,不管多贵,一买都是好几盒,并邮递回去。

因为吃不了,甚至都已经积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秀荣专门给陈志德发消息说不用再买了。结果他只是回:“张老师,药您要按时吃,在快吃完前,您跟我联系,我再给您快递回去。

哪怕张秀荣说这药武川本地也能够买的到,陈志德仍然“不听劝:“这个药和您说的药不一样。”

每年的腊月,他还会专门给张秀荣送1000块钱,当做过年钱。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里,不管是陈志德和张秀荣,都没有跟对方说过一个“谢”字。他们两人之间已经产生了家人一般的感情,对待自己的家人要是再说谢的话,那就显得太过生疏了。

陈志德只是张秀荣教过的学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从教近40年,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有一位姓韩的同学当年高考失利,自尊心大受打击,主动放弃了复读的想法。结果也正在此时,他听同学转达了张老师的一句话:“韩耀成怎么就没考上大学呢?”

短短一句话里面,包含着老师殷切的信任,这让他产生了莫大的动力,在次年顺利的考上了大学,并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张秀荣老师就是这么一心一意的为了自己的学生,没有因为他们毕业,不归自己管了就“相忘于江湖”。她对学生发自真心,学生自然对她报以真情。

1981年的张秀荣不会想到,自己对孩子的善念,竟然会在未来收获如此多的回报。这都是她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