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ean Marie Toulgouat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发起并主办。榜单分春、夏、秋、冬四个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由张莉教授携研究生团队阅读该季度文学现场出现的女性作家作品,反复讨论并写下推荐语。每季榜单推荐华语原创好书及国外翻译类好书20部左右。次年1月,女性文学工作室将推出女性文学好书榜年榜。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致力于为读者发现和推荐国内公开出版的女性文学好书,它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

过去三年,女性文学好书榜已经推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榜单和年度榜单。2024年春季书单也已于3月发布,以下为2024年夏季榜单,包含14部华语原创好书及9部国外翻译类好书,并特别推荐近期出版的3部女性文学好书,希望朋友们喜欢。

持微火者·2024年女性文学好书榜

夏季书单

○华语原创好书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风似璧》

张欣 著

花城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喜儒堂院子里的榕树一动不动,步溪站在树下双手叉腰仰望大树,原来一棵树独自生长也可以遮天蔽日,阳光投射进来也只能在地上形成类似梅花一般的斑点。已经是盛夏时分了。”

推荐人

苗琛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如风似璧》是作家张欣最新的长篇小说,以1932-1942年的广州为背景,主要书写了三位平凡女性在动荡时代中的命运沉浮,展现了岭南文化内核与广州女子“如风似璧”的典型特质。

在张欣笔下,广州女子是广州城的精魂。作者敏锐地捕捉到美食这一元素,它勾连起敏慧耐心的感知方式,也以此书写广州女子之“韧”,从中洞见世态人情、风云变幻,遥指故事里的女性形象在跌宕命运中始终保持的清醒而温柔的品格:商女苏步溪在重病和婚姻失败后坚定选择学医,试图帮助更多女性走出困境;名妓心娇在波折中从未放弃独立生活的愿望,面对日寇与汉奸不失冷静与胆识;女佣阿麦试图追寻家庭幸福但惨遭欺骗,决心进入医学院,经历从传统女性走向新女性的心理阵痛。她们在父权制的狭窄空间中坚韧开拓,“一如风中的玉佩,既有风的凛冽又有玉的圆润”。

小说笔触细腻丰富,在城市地理文化与方言的交织中关照女性处境,具有鲜明的女性视角。作者笔下的广州城与广州女子,也成为了文学广州的独特景观。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此刻在世界上的某处哭》

付秀莹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窗外,巨幅广告牌一闪而过,夸张的,耀眼的,带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叫人觉得眩晕。地铁这个庞然大物,在城市的地下轰隆隆穿过,带着无数人的缥缈的梦,还有倦怠和激情。它能够洞穿这个城市的秘密吗?”

推荐人

周梦熊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谁此刻在世界上的某处哭》收录了付秀莹共十三篇小说作品。作者着力书写来自乡村或小镇的女性在北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生活,体贴作为个体之人的境遇,写下她们的嫉妒、欲望和取巧,如《蝉不知在哪棵树上叫》《闰六月》《谁此刻在世界上的某处哭》中越界的情感、《蝈蝈呼喊》《蜗牛》《谜底》中倦怠的恋爱、《如意令》《红了樱桃》《无衣令》中让渡的身体。这是一个个令人心折的故事。

作者捕捉到从小镇来到城市的人们所面对的无着与漂泊感。她们是整个中国社会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处于乡村和女性双重边缘地位的群体缩影。小说中的城市与乡村形象颇具意味,巨型广告牌和地铁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象征着城市对异乡人的冷漠;乡土则呈现为温情而驳杂的矛盾形态。在付秀莹笔下,小说中的人物夹杂于城市和乡土之间,往往无法真正逃离或返归,始终处于游移的状态。进而,通过一个个细微故事,小说逐渐走向时代情绪的裂隙,这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一贯的柔软细腻的叙述语调,更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温度。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伦理学》

盛可以 著

作家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她明白自己忽略了一件事,在她远离故乡的岁月里,是阿桂他们在身边照看着父母。

天空飞过执念与虚妄的鸟。

斜辉映射窗前,将粉色三角梅濯洗得清新悦目。”

推荐人

曹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建筑伦理学》编录了盛可以近年来创作的五篇中短篇小说。在这些故事中,我们遇见一系列富于阅历、意志坚韧的女性角色。当她们踏入错综复杂的人际网会遭遇什么?盛可以的笔触具象描绘着每一段历程:担起建房大梁的万紫既与建筑公司周旋,又直面大家庭的利益冲突;中年未育的林雪望在遭遇背叛后,竭力编织谎言迎接孩子的到来;独身的春晓“撞倒”老者,反复在金钱与情感间权衡……最终,在对爱的理解与追寻下,她们挣脱束缚,迈向心灵的旷野。

在这些精心构建的小说世界里,盛可以用干脆利落的笔锋切入了现实生活的内核,既记下曲折动荡的人物情感,也写出有所冒犯但被承认的人性幽微,以此提供抵达远方、面向开阔之地的方向与路径。专注于探索家庭关系与人类情感的复杂纠结,《建筑伦理学》为我们呈现了理解中国式情感关系的文学尺度,映射出当代中国女性情感结构的丰沛与力量。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山开花》

余秀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我们一起躺在床上,书如果站起来

比我的身体要厚

我翻动白色的纸张,黑色的字

字与字摩擦的声音

要小于纸与纸摩擦的声音

但是它们已经掩盖了窗外车水马龙的声音

和从寺庙里传来的

钟声”

推荐人

张雪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后山开花》是诗人余秀华暌违八年出版的第四部诗集。作者在序言中自陈,“这一本诗集依旧写的是小情小爱”,不过,余秀华笔下的爱情总是显得炙热而敞亮,她将自己关于爱情的真实欲望与疼痛袒露在读者面前——刺痛的耳光、孤寂的躯体、晶莹的泪水,展现出女性视角下敏锐而热烈的情思感受。

余秀华善于观察生活中细小的冲突与变化,比如父亲和大伯的矛盾、乡村孩子新生带来的喜悦等,展现出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乡村或城市生活的一隅。在余秀华的诗歌中,向来难以见到令人望而生畏的说教气,她的笔触灵动而富有趣味性,将那些难以言明的人际关系、情感态度,以谐谑跳脱的方式呈现出来,寥寥几句道出诗人不拘一格的写作姿态与生活想象。

《后山开花》作为余秀华的新诗集,既为我们提供了走近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的文学通道,也彰显出一种底色更为明亮的中年写作气质。

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声的细节 : 小说的“读到”之处》

走走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人物可以在任何环境听到,闻到,看到,触摸到,感受到,从而立刻切入回忆。但要注意,不是为了写记忆而写记忆,对该记忆,过去与现在的态度,需要有所改变。今天在校园里走着,闻到了桂花香,就想起了什么时候,也在公园里闻到过桂花香,这样的记忆并没有产生叙事功能。如果那一年,在桂花香气里发生了一件事,那件事在今天想起来,发现其实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方式,那么这桂花的香气、回忆的时刻,才产生了它的叙述必要性。”

推荐人

胡诗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是70后作家、编辑走走的新作。这本书以她在高校创意写作课程的讲稿为基础,在保留了课堂交流的现场感的同时,也邀请读者共同踏入小说创作的大门。从中国当代作家毕飞宇、苏童、阿来的代表作,到外国作家耶利内克、麦克尤恩、福克纳的小说,再到电影《黑天鹅》《狩猎》《阿甘正传》,走走在跨文化、跨媒介的对读中将文学叙事的魅力娓娓道来。如一位文学向导,也如一名文本侦探,她并不堆砌理论行话,而是用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寻觅一部部作品的关节、解剖一篇篇小说的筋骨,一一分析文本的叙述视角、环境、意象、对话、人物形象、题记、标点符号等等,并嵌入了对于创作者性别意识的反思。

用放大镜观察文本的缝隙,剖析小说的内在肌理,挖掘文学作品中无声的细节,走走让文本表层之下的声音开口说话。尽管本书所选篇目的审美趣味较为相近,但作者走走在每一章末尾留下了开放性的提问与讨论,将思考的触角延伸向了小说背后的广阔风景。

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音之茧》

苏沧桑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她俯冲的姿势,专注的眼神,脚踩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声,像我梦中的那匹白马,正独自穿越除夕这最后一个也是最寒冷的冬夜。”

推荐人

冯文娟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声音之茧》收录了苏沧桑的55篇散文,这部散文集按照四季顺序,以节气为主线,以细腻的感知捕捉稍纵即逝的声音,记录声音背后的那些人、那些难忘的生命片段,引领读者进入一个远离喧嚣的世界。

马蹄声、雨滴声、婴儿的呢喃、渔船的马达、猫叫、蝉鸣、歌声……苏沧桑在写作中捕捉到多种声音意象,并以此为媒介,通过层层叙述,不仅描写南方自然风物,呈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由声音勾连记忆深处的情感。她写当下的日常生活片段时,往往将视野延伸到远方,这使她的散文流露出开阔的气息。

苏沧桑的文字,如同她故乡的海,给人以宁静之感,但海的面目从来不是单一的,《声音之茧》也是如此,在宁静之下,隐藏着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力。

0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日月光》

王海雪 著

济南出版社

2024年2月版

“春天来了,生命的轮回又开始了。年轻的故事从夏天分泌过剩的荷尔蒙开始,于春日一顿寒冷的晚餐结束,她听到二十五年前的风声活到了今日。她的手一扬。命运就在这瞬间完成了它的升空和跌落。

推荐人

程舒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白日月光》收录了青年作家王海雪在2016-2022年期间创作的8篇中短篇小说。书中女性叙述者的声音细腻动人,更重要的是所营造出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亲切、真实、活泼,丰满了故事的内核,使得小说由内而外流淌着勃勃的生机,如同海岛植物一般茂盛而热烈。

这些女性形象能够为小说带来生机感的原因在于,《白日月光》中大部分的作品都内蕴着极为充沛的情感动力,这股动力连同以女性为中心的人物关系一起,冲破了严整的逻辑,建筑了小说不同寻常的底层结构。因此,在王海雪的笔下,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在海风气息的街道和楼房里,女性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重重挑战和困难,却总是涌动着生命的激情和活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潜入一片咸咸的海水,目的并不是寻找宝藏,而是感受那种被海水温柔包围的过程,那是作者以自己的真切情感结构的小说特质,是一位女性作家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向世界发出的真实声音。

0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捕捉神鸟》

邹胜念 著

作家出版社

2024年2月版

“我要,为孩子去争三斤最好的牛上脑

我要,买一束红玫瑰带回家

当我将两种鲜红放在后座

中世纪的比例之美与超越之美

是否已经呈现

推荐人

查苏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捕捉神鸟》是青年诗人邹胜念的最新诗集,分为“蓝色将至”“日月同辉”“捕捉神鸟”“雨后”和“隐者”五辑。从书名便能看出,邹胜念擅长运用古老的神话意象,从那些传说和童话中打捞语汇。频频出现的洞穴、石窟、原始人、沙漠、中世纪、鲨鱼、神鸟等词语将读者的思绪与遥远的时空相连接,呈现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诗歌世界。而在这开阔的意境背后,是诗人对于当代城市生活的深入思考:无论是买肉、晒被子等日常生活瞬间,还是熬夜、减脂等年轻人生活习惯,都是诗意生发的源泉。

同时,邹胜念的不少诗作都彰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她的女性视角不仅仅是对“主妇的日常”的反思与不满,也是一种面向自然的抒情姿态。在《当我们嫌一群青蛙太吵》《丁香与造船厂》等诗作中,女性声音与自然世界产生着交汇互动,一个独特的女性自然世界于兹浮现。她不仅在诗中致敬伍尔夫、巴赫曼等前辈,也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音调。

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桑间》

苏苔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我用报纸裹着从塔克拉玛干沙漠摘的一束野花——现在已经成了干花,在八大峡码头上了一艘渡轮。船鸣笛离岸时,我想起了我妈没戴假牙的样子,两颊瘪下去,下颌骨突出,像童话里吃孩子的老妖。现在,这个一辈子都在跳舞的老妖沉到了水里。她在离海最远的沙漠出生,走了一辈子,住进了海里。”

推荐人

万小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桑间》是青年作家苏苔的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六篇小说。在此集中,苏苔不仅处理了读者所熟悉的日常经验,还将笔触延伸至日常以外:从布满兔子洞的西北盐碱地,到巨鲸拍浪的南极海洋,作者铺展了一条充满独特意象的路径。

然而,小说所关注的议题并未脱离日常。作者持续挖掘困扰现代人的普遍问题,尤其关注女性命运,切中她们在婚姻生活中的痛处。《不存在的米兰达》和《月子与铂金包》聚焦于女性的产后抑郁和创伤问题。《桑间》的主人公试图通过外遇逃离婚姻、育儿之困,最终却不得不回归家庭。《兔子洞》和《挂在树上的船》以子女的视角探讨亲情,呈现了在死亡来临时,亲人之间的纠葛如何化解。《吞舟》描绘了人们在乏味、封闭的渔船中挣扎的心理状态,使人联想到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处境。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热衷于描绘离乡或返乡的旅行者。“旅行”象征着对原有生活的逃避或突破,被往事纠缠的小说人物穿梭于流动的景观和陌生的人群中,尝试抚平心底的创伤。尽管在处理某些日常细节时,小说的情感略显泛滥,但当作者置身于旅途和风景中时,小说的格调又变得灵动跃然。在探寻精神困境的突围之路上,作者自身与小说主人公形成了有趣的共鸣。

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恒辩》

段子期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有什么开始褪色,重叠的时空和重庆的布景,渐渐填满对方的隐喻,一层层,一重重。其实电影也不过是个比喻,一种提喻手法,我和电影仿若两面镜子互相对照,于是衍射出无限个镜像,每一个都带着一些不同于本体的微微变形。

推荐人

万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本书为青年科幻作家段子期最新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重庆提喻法》、《永恒辩》等十一篇作品。段子期融会从作家、电影人、音乐人三重身份中获得的经验与灵感,探索科幻写作的疆界,展开了一番诗性的宇宙玄想。

在这些故事中,电影扮演了重要角色,有时甚至成为拯救宇宙的关键。这种“元电影”式的写作需要作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而以电影映照科幻小说创作的提喻法也强调了科幻小说的媒介意义。段子期的自觉媒介意识为科幻小说中关于维度、时空的想象带来新意,在现实与幻想、电影与生活之间构筑起褶曲的迷宫和互映的镜城,如《重庆提喻法》里现实和影片中的时空分岔又重叠,又如《永恒辩》里电影作为文明的隐喻,为小说带来富含智性思辨的空间。

科幻小说似乎总是关于“未来”和变化,段子期却更愿意从人性的、诗性的、神性的常量中拓展想象的边界。通过东方哲学形神之间往复观照、人脑潜意识的包罗万象、明末算学家最终推演出宇宙归一等情境,小说集《永恒辩》以诗意的东方科幻玄想,邀请读者一同沉入宇宙这片无垠的海。

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

于葵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这位有着‘诗人心灵,建筑师眼睛’的女建筑师,一路考察一路认真记录,做着严谨科学的测绘作业的同时,却总难掩她那满心的‘建筑意’,那些‘美得让人心痛’的古庙、高塔、大佛……令她的‘心和心合着唱;直到灵魂舒展成条银河,长长流在天上一千首歌’! ”

推荐人

杨凯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和诗人。《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是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为其所著传记。全书以时间为顺序,勾勒出林徽因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从大宅院里早慧的小女孩、出众的女学生,再到中国现代建筑学科的奠基者,此书不仅回顾了林徽因的生平轨迹,更是让我们得以超越那些围绕她的外貌和情感经历的喧嚣,抵达她灵魂的出口。

不同于常规传记写作的客观叙述,作为传主的外孙女,作者的文字饱含深情,每当叙述令其动容之处时常感叹抒怀,或跳出线性叙事,提及自己对林徽因的所见所闻。然而,作者并不喧兵夺主,而是有意识地充当读者与林徽因之间的桥梁,她保留了林徽因及其亲人好友的诸多原信、原稿,着力还原林徽因最真实的“自述”。在整理家族史料时,作者更注重捕捉出现在林徽因生活中的细微情感线索,而恰恰是这些在个人史中看似不甚重要的文字材料描绘出了林徽因内心世界的细腻纹理,让她那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才子佳人”故事所遮盖的朦胧面孔,变得清晰而生动。

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过一座海》

王柳云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嘿,自然,见你时,我欣欣然背负着自己的灵魂和我灵魂里的海。瞧,我绕来绕去在海中穿进梭出,都干些什么?我在这广袤的世间走来走去,把升起的月光卷在海里,把自己卷在月光里,忖度着照亮你。

推荐人

吴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人生海海,在随波逐流与乘风破浪之外,王柳云《走过一座海》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在这部自传式文集中,作者记述了她自51岁起离家远行,辗转全国多地追逐绘画梦想的故事。王柳云的写作不受拘束,随性而生:记河山游历,也忆陋室合租,谈历史古迹,亦视人间疾苦,涂抹而成的一幅幅色彩斑驳的油画呈现出多元的人生风景。

《走过一座海》是一名女性的自画像。常人眼中,作者王柳云是为家庭操劳的母亲、妻子,或是漂泊在外的底层打工者。当她拿起笔来,为自己塑形,将自身从寻常框架中解放出来,她所记录的,是独立的、为自己而活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存在本身。这本书也是陷入琐碎日常、被生活泥泞所困的女性们的画集。当她们被作者打捞出来,王柳云一一勾勒出她们的动人之处,也平实地书写她们经历的种种不易。

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灯火》

赵园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你我都有一些关于灯的故事,那通常是一些最平淡的故事;但正是灯证明了这故事在人境。”

推荐人

张明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灯火》是知名学者赵园的散文随笔精选集,所选文章写作时间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即赵园所说其散文写作的“旺季”。全书分为故土、琐忆、行旅、伤悼、暮年五辑,既有对父辈历史的捡拾,对自身经验的整理,又有对前辈友人的怀恋,对社会问题的省察。在对生命之流的寻访中,苦痛、伤悲、欣悦、感喟等情感缀织其间,勾描出作者大半生曲折幽微的行迹与心迹,同时也清理出作者本人的来路与归处。

个人史、家族史对社会形态迁移变换的映照显示出“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对接与合辙。从阴翳的过去回望现在,作者不停地进行反身与诘问,可以看到自荒芜年代生长出的一片赤诚至性之心,以及一代学人的理想和坚守、风采与风骨。行文中不乏学理性知识的穿插,却是融通着生命体悟和历史感怀的智性思考。尽管因往事的厚重与写作时心境的沉寂使得文章的讲述声音不免黯然,然而余味绝不萧索。

1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间任天真》

蔡皋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生活的长卷在脚下延伸,你不可以信有大笔一挥而就的效果,你得与你的生活恋爱,与你的纸、你的笔、你的调色盒轰轰烈烈或是平淡如水地去爱,你的笔、你的纸、你的颜色才会在碰闯中找到感觉。”

推荐人

张馨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作为“国宝”级的绘本大师,七十八岁的蔡皋已为中国儿童的精神世界献出了众多精品。《人间任天真》是她最新的散文诗画集,叙写了作者年轻时在太湖乡村支教经历和暮年对人生的回望和感悟。

本书由一首首短小的散文诗和作者亲笔水彩插画构成,勾勒出蔡皋在屋顶院子中与花草树木、笔墨纸砚周旋的忙碌身影。蔡皋的审美情趣总是亲近人间烟火、童真之气、自然野趣等话题,她日日画花绘草,常常从一花一叶洞见生活的真谛,通透而不失幽默感。写春天的温柔,她说去问脚底板下软了的土路;写生活的辩证法,她说熏风和凉风总是偕行;写童年对人生的作用,她写童年是老年做梦时的枕头。

蔡皋的笔墨间还透露着老年女性对生活和劳动的细腻思考,彰显了这位女性写作者如花木一样坚韧的气质。在她看来,尽管生活充满了一地鸡毛,但耐心熨贴其中的生活细节,“甚至能弄成一团锦绣”,蔡皋便是这样一位生活的艺术家。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不停步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加】罗斯玛丽·沙利文 著

陈小慰 译

中信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立于一座桥上,丛林在她背后,城市在她的面前,她同时支配着两个世界。它让人联想到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经过多年的训练和专注,这位女性的写作有着深厚的神话根源。她说话犀利,其中隐隐蕴含着挑衅的乐趣。她为人坦荡直率。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作家。”

推荐人

谭镜汝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八十余年间通过小说、诗集和散文所发出的声音是如此引人入胜,她所涉猎的领域、触碰的题材、脑中的超自然幻想,无不让人好奇这位作家拥有过怎么样的人生经历。《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一书从1939年作家在魁北克的丛林中度过童年谈起,讲述了这位传奇女性在自然和城市中来回穿梭的一生——不论是新斯科舍省的家族秘闻、苏圣玛丽市的丛林生活,还是对多伦多的惨淡记忆和在维多利亚学院的深造时光,阿特伍德始终保持着远距离的审视,将这一切遭遇凝练为对人类思维奥秘的探索。随传记走过阿特伍德的前半生,我们惊讶于她从未怀疑过自我书写主体的身份;从早期的诗集到中年的小说,她也未动摇过“以写作变革人类思维”这一使命,始终在追寻由思想表面进入心灵深处的隧道。

传记尾章,已为人母的阿特伍德再一次用勇敢的实践回应了世人“既当女人又当文学艺术家的最终下场,就是跳到飞驰的火车前面”的寓言:“她大胆尝试了,并未见到火车呼啸而来。她无须与之相撞。”阿特伍德的勇气与她留下的数十本文字作品一样,是人类心理中有价值而且必要存在的一部分,理应被纳入当代心灵史的篇章;同时,这也是对她曾在作品中提出的“何以为人?我们是否当之无愧?”一问题的最好阐释。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卿本著者 : 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加】方秀洁 著

周睿 / 陈昉昊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4年2月版

“女性孜孜不懈地从事文学书写,是想要通过自我铭刻的方式和作为历史中的主体,借自我与彼此之名,发个体与闺中之声,所做所为足以昭示其自觉自主意识。”

推荐人

余梁映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在《卿本著者 : 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一书里,方秀洁对各大图书馆古籍部“养在深闺”的材料考证检索,以明清诗媛才女的创作为主要材料,希望探究一个问题——作为思想体系上居于驯从地位的群体,历史上的女性会如何在其诗文作品中呈现性别化的表征?

如果说高彦颐和曼素恩的研究使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高度发展的文化孕育出的知识女性在文学创作与社会交往上的意义“浮出地表”,那么本书在原始材料不断丰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明清女性通过自传性创作维系自我叙述的完整性——她们以写诗克服从属身份表达某种形式的主体性,通过行旅纪实和文集的汇纂、编辑、评点、笺注等行动建构女性诗作的批评话语,详实地展现了性别化的主体性的生成过程。

通过开拓明清时期才女文化研究的路径,本书将文学作品的价值放入具体历史语境中考察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动力,丰富了今天我们对于明清时期女性创作、女性社会活动与社会地位的认识。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归故里 : 赛珍珠短篇作品选》

【美】赛珍珠 著

范童心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2月版

“他们依然像从前那样偶尔从忙碌中停下来,深情地看着彼此。很快,他们又要走了,她有些舍不得,更仰慕他们了。她和永恩一起站在门边向他们挥手告别,让他们慢些走,快些回来。永恩大声说:‘我们的女儿会去当您新学堂里的第一个女学生!’她的心中也无比向往,冲他们叫道:‘对,好好教育她吧!就像您二位教我那样!’她只来得及说出这么多,但她并不担心,他们会明白的。”

推荐人

刘溁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心归故里:赛珍珠短篇作品选》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她在20世纪40年代写成的九篇小说。

作为“记忆的角落”丛书的一册,小说集从时间长河中寻找赛珍珠仍未译介进中国的作品,更新了我们对赛珍珠文学品质的理解。赛珍珠以她笔下对中国农民生活那种丰饶的、史诗般的描述而为世人知晓,而在《心归故里》里,这些短篇小说延续着她对乡土中国的情感,并在普通人的日常片段中呈现得鲜活细腻。从这些篇目中,能读出来自西方的普通女性、传教士和职业教师对东方的不同态度,也能看出留洋归来的中国人对故乡的认识发生怎样的变化。更可贵的是,她的笔调真诚,用《难民》这样的作品展示着中国人面对外侮展现出坚韧不屈的品格,小说在当时为抗战事业筹得巨额善款,今天读来依旧让人动容。

赛珍珠一直将生活了近四十年的中国视作是她的故乡,字里行间透露着她对中国的热忱。当这九个关于中国的故事通过译介回到了这片土地,“心归故里”在文内文外都得到了实现。赛珍珠带领我们看到过去,也理解着当下。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尘封的纪念物、挚友与梦 :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诗传》

【波】安娜·比孔特 / 【波】乔安娜·什琛斯纳 著

赵祯 / 许湘健 译

东方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辛波斯卡提到的是一些日常的善意,包括在山上与人相互问候,对动物的尊重——比如对猫,应该在农家大院的大门或者栅栏上开一个方便猫进出的小洞。她说为了对抗糟糕的世界和自己的弱小,写欢快的诗十分重要。”

推荐人

郑祖龙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方向2022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尘封的纪念物、挚友与梦》是由辛波斯卡基金会授权出版的诗人传记。两位作者自1997年开始收集材料,她们走访了上百位辛波斯卡的亲友,并多次向诗人核验,这也让本书在丰富翔实的资料里,以具体生动的细节向我们敞开了辛波斯卡的生活与情感世界。通过将琐细的日常生活和诗作对读,传记一方面有助于读者理解辛波斯卡的诗作,另一方面得以跟随诗人的视角,捕捉日常事物的多面性,建立对生活独特的理解。例如,传记写到辛波斯卡的父辈作为贵族宅邸管家细致观察、掌控生活的习惯,影响到她对生活中的大小物件各自位置和状态的敏感觉知;写到她对动物、植物的热爱,抱着“世界的无限感和所有事物”都同样平等、重要的信念;也写到诗人热爱以拼贴艺术制作明信片、写打油诗、恶作剧等和挚友之间的“游戏”,生活中的幽默被辛波斯卡转换于写作,成为她“对抗糟糕的世界和自己的弱小”的方式。

辛波斯卡的女性意识显形于有关性别议题的作品,更存在于她对个人生活空间的创造。相较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她更关心身边朋友、自然万物,为生活厘定一道鲜明的界线。阅读辛波斯卡的一生,既是观察她如何创生精神世界,也是了解她如何在写作和生活中赋予它们新的维度,创造着属于自我,也属于女性的充满光泽的生活。

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

【美】露易丝·格丽克 著

范静哗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我最在意的是那些脱了叶的树,

叶子堆积在苔藓和石头上——

如我所说,这些树是迷你的,

但没有迷你死亡之说。

影子掠过白雪,

脚步走近又离开。

死叶留在石上;

没有风吹起它们。”

推荐人

赵泽楠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露易丝·格丽克是美国桂冠诗人,从1968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头生子》开始,共著有十四部诗集,而《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是她生前最后一部诗集。相比前作,诗人不再执着于从史诗与宗教中寻求关乎生命的答案,而是在面临死亡之际,记录下自己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时间非线性的思考,对生命与死亡哲学般的淬炼,这都使得这部诗集显示出充分的内倾化色彩。这部诗集带有很强的叙事性,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脱口而出般的日常语气使诗集获得了某种举重若轻的美学效果。同时,冬日、黄昏、月光、青松等意象的集中使用,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这部诗集延续了露易丝·格丽克诗歌一贯的简洁、克制与冷峻,但在肃穆且深远的思想中,依稀可见其在生命末期对童年与往事记忆的念念难忘与一丝温馨。

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老的女人》

【日】伊藤比吕美 著

蕾克 译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我带着尼可去荒野散步,看见土地上生出了无数苔藓地衣,鼠尾草和艾草一闪一闪的,熠熠有光。荒野即将萌生无数新的草芽,在春天到处疯狂蔓生的野瓜蔓也稍微长长了些。季节在流转,生命在循环啊。我想。”

推荐人

杨凯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初老的女人》是六十多岁的日本作家伊藤比吕美在失去双亲和丈夫后,回到日本熊本县开启独居生活的记录随笔。伊藤比吕美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正面临着初老的到来,她的心态也随着身体衰老迹象的逐渐显现而发生变化,她选择用诚挚的笔触记录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涟漪和灵光闪烁。

伊藤比吕美用日常的语言写下自己外翻的拇指、耻骨的变形、酸痛的手腕和艰难的爬坡过程。写她因为反应迟钝,开车时不再右拐;因为寂寞,一个人待着时大声外放电影;因为脚底发虚,乘坐扶梯时害怕被右侧行人冲撞。然而,身体的痛苦和生活的不便被伊藤比吕美用一股拼命生长的韧劲所化解,她以一种自由积极的生命状态来面对衰老和孤独,初老的她反而获得了随心所欲生活的权利。她不必在意别人的目光;她毫无羞涩地扭动腰肢跳舞;她学钢琴,却不想要按错键的紧张和狼狈,只想知道音乐构筑的原理;她意识到她必须摆脱使用柔软语气词来显示温柔的“女语言”……

伊藤比吕美轻描淡写地书写老年生活的孤独感,感受着衰老的每一寸肌理,诚恳地展示生活的细枝末节。在她笔下,面对命运逐渐敞开的平常心,似乎让令人畏惧的衰老不再可怕,反而带有一些自由的诗意。

0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框中的女性》

【英】凯瑟琳·麦科马克 著

宋清涛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透过窗户,我看到那里的厨房水槽上亮着一盏灯,一只飞蛾正在灯泡上盘旋。在楼梯上停留的片刻,我发现我对窗户上看到的这个人影知之甚少,她是母亲、作家、女人、维系工作者、思想家。她不是‘封闭的花园’中安详的圣母,也不是光鲜的‘辣妈’,更不是‘家中天使’。就像莫里索笔下的女人一样,她的状态是多变的。于我自己而言,她都是一个若隐若现的存在,一个我没有任何照片的人。”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画框中的女性》是英国艺术史学家凯瑟琳·麦科马克以深具女性意识的眼光重新回溯西方艺术史上经典女性形象意义流变的论著。从女神维纳斯、圣母玛利亚再到深陷困境的孱弱少女和女巫群体,通过将这四类女性形象原型置于历史渊源中考察,本书试图探索画框深处隐藏的性别政治与种族、阶级、文化等议题交织的精神脉络。在凯瑟琳笔下,站在美术馆展厅里欣赏画作的情境不再囿于内在孤独的自我鉴赏,而是更多指向某种去“博物馆”化的鲜活思考——通过追溯经典画作里女性形象置身的具体历史情境及其象征意义的流变,在艺术史的专业知识、亲身经验与新近流行的文艺资讯之间,作者捕捉着这些经典女性形象的谱系学如何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经验逐渐参与形塑着不同时代的主流审美标准,进而在广告、摄影杂志、新闻消息等当代大众文化语境里持续绵延与生长。

正是在凝视某幅画作的驻足瞬间,凯瑟琳·麦科马克敏锐而真诚地写下了此刻人们面对画作中女性形象演绎的两性关系的即时感受。藉由历史话语与现实时刻的拨动,作者带领读者重新走进艺术史上诸多经典女性形象相关叙述的层层褶皱,去辨认那些居于幽暗之地的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和她们笔下女性形象的光泽,感受曾经被岁月尘封的美和力量。

0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人们的谎言》

【俄】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 著

赵振宇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她安静极了,容颜衰老,头发花白,也不再化眼妆了——这门手艺她已经丢了,因此泪水有时会从她暗淡无神的眼睛里流出来。不过这不重要……热尼娅离开时瞄了一眼镜中的自己——气色很好,看起来不会超过四十五岁的样子——然后沿着楼梯往下跑。她没空等电梯,事情还多得很,清单还长着呢。”

推荐人

曹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这是一部围绕“谎言”展开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包含六则故事,细腻描述着不同女性角色在人生舞台上“说谎”的历程。偶然相遇的陌生人、退休的文学教授、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和熟悉的密友,都用“谎言”应对生活中的重重挑战。这里“谎言”既借助虚构的力量,为女性编织另一处可能的世界,又作为情感的抚慰剂,为她们所爱的人提供支援和庇护。

经由对谎言的叙述,乌利茨卡娅以女性视角深入日常生活细节,或铺设“欧亨利式”的结尾,或绘制人物成长的弧光,显示着这位女性写作者结构短篇的才华与创意。她的小说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复杂情感与生存策略,呈现出女性生活的多面性和深度。同时,尽管以日常生活为脉络,小说也巧妙融合战争、历史和民族等议题,尤为突出地刻画了俄罗斯女性面对民族命运时展现出的坚毅与力量。

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玻璃底片上的宇宙 : 哈佛天文台与测量星星的女士》

【美】达娃·索贝尔 著

肖明波 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就像夜幕降临时星星会一颗接一颗地显现,这些被水淹过、满身泥污的底片,也一张接一张地恢复了它们在感光时所印上去的生动的天空景观。它们将再次显现出恒星光谱、变星、星团、旋涡星系和所有其他发光的景象——最初,它们曾将这些景象呈现给一小群专心致志的女性。”

推荐人

田丽媛

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达娃·索贝尔是美国知名科普作家。在《玻璃底片上的宇宙》一书中,索贝尔聚焦天文学发展中的女性科学家,以她们的真实生活与贡献为切口,缓缓展开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中期女天文学家未被世人尽知的故事。

本书的主角是哈佛天文台的一群女性雇员和两位女性赞助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哈佛天文台最早雇佣女性担任计算员,这些女性往往是天文学家的妻子、姐妹和女儿,主要负责计算和解释男同事的观测发现。随着越来越多女子学院毕业生的加入,这个女职工团队愈发庞大,逐步承担起研究星空底片的重要使命。在男性处于绝对地位的社会构成和研究领域中,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不仅完成了分类恒星、编纂星表、发现新星和变星等工作,甚至找到了测量太空距离的新方法,取得了一批享誉世界的发现。她们因热爱科学而紧密联结,用行动打破性别的桎梏,在天文学领域闪耀出女性的光芒,向女性对科学发展贡献甚微的论断发起有力的质疑。

本书是一部天文学史,更是一部关于女性智慧和力量的赞歌。索贝尔以独特的笔触,深情写下了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的执着,让威廉明娜·弗莱明、安东尼娅·莫里、亨丽埃塔·斯旺·莱维特等女天文学家的名字,得到生动详实的记述。

○特别推荐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塑姐妹情谊:社会性别意识与现代女性文学谱系的构建》

张莉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女性文学研究从不是为了关闭和排斥,而是为了更好地打开和理解,这个世界丰富、芜杂、辽远、阔大,它不应该男女对峙、泾渭分明。事实上,它是富有弹性的、开放的、多元的,充满生机和可能。”

推荐人

霍安琪

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对于张莉而言,《重塑姐妹情谊:社会性别意识与现代女性文学谱系的构建》是一次回望和又一次重新出发。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共20章,上编是对百年来中国女性文学史重要文学现象的梳理,下编是对具体女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虽然书中不同章节创作的时间跨度很大,我们仍然能从中发现某种被一以贯之的东西,那就是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强调、对女性主体性的发掘和对中国女性文学本土经验的坚持。

让理论隐于文本之后,像水溶于水中,这是张莉学术写作的鲜明特色。在这本书所涉及的讨论中,她并非用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来衡量、分析中国女作家的写作,而是从文本本身出发,关注女性作家笔下的“我”如何得以确立和生成,又如何与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复杂关系展开互动和博弈,最终剥除层层枷锁,达到去伪存真。比起把女性放在全然受害者位置上进行愤怒地控诉,张莉更注重发掘那些被侮辱者、损害者身上的反抗,那反抗无论成功与否,都是逆境中盛放的勇气之花。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起笔,制造光》

张莉 主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4年6月版

“我们书写生命中所遇到的光,感受它的明亮,同时,我们也拿起笔、制造自己的光。”

推荐人

赵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拿起笔,制造光》是北师大张莉教授主编的“光系列”女性主题书的第一册,这一册书所编选的文章,特别关注女性和艺术之光的相遇。在作家周晓枫、徐小斌、演员陈冲、舞蹈家冯秋子、青年作家默音、草白等六名女性写下的六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生命与文学、电影、舞蹈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交织,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女性文学、女性文化和女性情谊等多种话题。

这本书的另一亮点,是二十一位90后女作家所进行的一次同题对话,她们的回答既有不同写作者在回顾个人阅读和创作时彰显的差异,也有对当下女性际遇、女性写作的同频共振。这些崭新的面孔不仅为读者带来了新鲜的文学气息,也展示了她们对女性生活、原生家庭、姐妹情谊等议题的真诚思考。

这些女性作者通过各自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桎梏,表达了她们对自由、平等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正是通过多样化的创作,她们不仅为女性发声,更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幽微显形,为沉默发声,或许这样的写作才是我们一直呼唤的新女性写作,才是我们时代真正的女性之光。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任》

【美】埃尔南·迪亚斯 著

刘健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没有什么比疼痛更私密。它只能涉及一个人。但是是谁呢?在‘我疼’这句话中的‘我’是谁?是造成疼痛的人还是遭受疼痛的人?‘疼痛’是主动还是被动?”

推荐人

王禄可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荐语

《信任》是阿根廷裔美国作家埃尔南·迪亚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获得了2023年普利策小说奖。小说中的金融家安德鲁·贝维尔凭借经济上的成功,手握历史书写的话语权,不断强化自己理性、睿智的金融家形象,而因病逝世、更具数学与艺术天分的妻子米尔德里德则被淹没进时光尘埃中。作为安德鲁·贝维尔的女秘书艾达,在父亲的威权、男友的怀疑与嫉妒、上司的强制要求的漩涡里,通过阅读米尔德里德的日记,两位女性在文字中相遇了。在米尔德里德低语、破碎的日记中,艾达看到了被虚构的金融神话掩埋的女性:她在生命的尽头写下肉体的病痛与思维逐渐丧失的过程,感慨自己身后将被遗忘的命运。同为女性,她们跨越生死、跨越时空、跨越阶级,在内心深处分享着相似的压抑与苦楚。

《信任》写出了当下社会中资本隐形运作作用在每个人身上强大的压迫感,同时借助艾达、米尔德里德两个女性的经历与命运,隐喻着作为弱者的个体在主流话语面前行动的受限与话语的遮蔽。埃尔南·迪亚斯不仅通过互相嵌套、互相连接的文本对小说予以精妙结构,使读者在不同音调的文本叙述中追问“真相何为”,更以深具社会性别意识的笔触揭示了历史层层编织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莉老师和书评团成员在2024年夏季书单会上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4年夏季书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4年夏季书单

点击链接 查看本季书单讨论现场视频

书评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舒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苏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文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诗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霍安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溁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苗琛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镜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丽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小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禄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凯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彦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梁映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明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馨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雪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浩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泽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祖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梦熊

(从左至右 按姓氏拼音排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散文中的北京》《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明月梅花:2023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流水今日:2023年中国女性散文选》《醒来已是正午:2023年短篇小说20家》《茉莉为远客:2023年当代散文20家》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十届当当影响力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

▽点击下方链接 查看往期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