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我就没怎么管过孩子,都是他自己学的。”

每次听到学霸的父母们说这句话,我都特别郁闷。

作为一个平时劳心劳力、事无巨细养育孩子的老母亲,

每天刷到这样的视频,“这几件事,父母绝对不能偷懒”,“这几个阶段,父母一定要加足马力”……

恨不得对每一个观点都说:“啊对对对对对对对!”

可是,观点落到现实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劲使了,还使足了,孩子不但没有成为学霸,还越来越烦我,每次我一提学习,看他甩上卧室门的眼神,甚至让我想起那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这时候,再听到学霸父母的淡定发言,我的心态可就一点都淡定不了了。

说实在的,我也想像学霸父母们说的一样,啥都不管了。

可是,回头一看自家那糟心的娃,管着都这样,要是真不管了,那得成啥样?

所以还是觉得,学霸的父母们之所以这么说,要么是太过自谦,要么是纯纯凡尔赛。

要么真就像张雪峰说的“祖坟冒青烟了,不对,青烟都不够,得着了”一样,遇到了天赋异禀的学神投胎。

但郁闷归郁闷,作为一个新时代爱学习、会成长的老母亲,基于自己作为老师的便利性,我还是选择仔细观察,并认真请教了学霸父母,观察他们和孩子间的日常。

这才明白,哪有真的不管孩子的父母,不过是,他们比我们更会“偷懒”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察日记1:

学霸父母,都在“偷”用力的“懒”

第一个学霸家庭,是对父子。

孩子爸爸毕业于国内顶尖高校,儿子却从小成绩一般,可上了初中后,成绩一路突飞猛进。

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妥妥的基因优势。

直到听孩子爸爸说到一些细节,我才发现这个孩子的进步,还真不能简单用智商高下结论。

男孩爸爸出生在大西北的农村,小时候家里穷,经常只能啃干馍,上学还要走很远的路。

童年穷怕了,所以拼了命地想学习。

不理解的知识点,就一遍一遍背;做不对的练习题,就一遍一遍做。

靠着身上那股拼了命的劲儿,他从山沟沟里一点点走了出来。

因为自己当年就是靠苦读逆袭的,所以在儿子出生后,他铆足了劲让儿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可没想到,儿子的表现太打脸了。

刚开始,儿子在爸爸的“高压”下,确实成绩领先过一段时间,但随着他儿子越长大,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力不从心,而且学习的态度也越来越消极。

这也能理解,毕竟现在孩子们接触到的知识量、信息量,比我们当年早翻了好几翻,靠苦学确实会压力很大。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儿子和他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也完全不一样,激励自己当年拼命往前冲的那句话“好好学习,改变命运”,对他儿子说,根本没用!

但好在,发现问题后,他及时反思,让自己和儿子都“慢”下来。

节奏一慢下来,他发现第一个出现的变化是,家里的气氛首先缓和了,他也没那么焦虑了。

他慢下来了,不再太使劲了,他儿子却开始主动、积极了。

而且最惊喜的是,他儿子对学习的兴趣也在增加,也开始会和他探讨一些学习中的问题,甚至有时候还会主动向他请教学习方法。再也不像以前一样,要他逼着、催着才能勉强去学习。

他这才猛然发觉,一直以来,是他在孩子的学习上,用力太满了,他过度使劲,早已经把孩子逼得喘不过气了。

古语有言:“世间万物皆有度,无度胜事亦苦海。”

凡事过犹不及,父母太用力,自己的心态就会失衡,失衡产生的压力又会转嫁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自己逐渐开悟的过程。

父母别太用力,也是让孩子保留一点自学的劲。

再大的外驱力,也抵不上孩子的自驱力有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察日记2:

学霸父母,都在“偷”囤积的“懒”

第二个学霸,是个女孩。

我和她妈妈聊的时候,发现这个女孩的成绩一直很稳。

而且这个孩子的心态和状态也都非常稳定,颇有几分那种遇到什么都“波澜不惊”的意味。

在和她妈妈梳理这个孩子的成绩线时,我还发现一个惊奇的点,这个女孩每个阶段的成绩,都是一个逐渐递增的过程。

比如她刚考上初中那会,第一次的成绩其实并不太好,但看她初中三年的成绩统计线,几乎全都是在稳稳上升。

那优美的成绩线条,看得我们几个老母亲可太心动了,赶忙拉着她妈妈请教。

这一聊,就知道原因了。

原本我们是想让她妈妈分享下她女儿用的什么教辅,上的哪些培训班。

没想到她妈妈说:“我就给她买了一套课外辅导题,还是拿来让她做预习的;还有培训班,也是假期她觉得确实需要突击一下的时候,我才会根据她的要求报那个学科的班。”

听她说完,我们几个家长都没说话,但彼此的眼神中满满都是不相信。

因为我身边的家长们,谁不是人手屯着几套课外教辅,一到周末就各个补习班里蹲。

就像我自己,手机里各种学习的APP,文件里也收藏了各种学习方法的经验贴,视频就更夸张了,一打开推送的全是各种学霸、学神的经验分享……

但秉持着一切都为了孩子的精神,我们几个家长还是继续虚心向她妈妈请假,期待着她能把藏私的宝藏课外书、精品课外班给我们分享一点。

“我是真的没有给孩子买那么多课外题,也没有给孩子报那么多课外班。”

“我是这样想的,我家女儿也不是那种特别聪明的孩子,我和她爸也都是普通老百姓,也没给孩子遗传啥好基因,也没啥钱给她买资料、报班。我们就想着,好好听老师的话,让娃把基础吃得透透的就行。”

“可是光靠基础,也不行吧……”

“我就觉得基础学得扎实了,娃的成绩也差不到哪去。”

听完她的话后,我想了很久,觉得她说得也对,也不对。

对,是因为学习这件事,确实万变不离其宗,再怎么考,也离不开基础知识。

不对,是因为我觉得只靠基础知识,她女儿的成绩不可能到了高中还这么好。

后来想想,她女儿的成绩之所以很稳定,而且几乎每到一个阶段,都是一开始考试成绩一般,最后却能一点点提升上来,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因为这些:

第一、她女儿的基础知识扎实,吃得足够透,这就相当于把地基给打牢固了;

第二、学习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因为基础知识扎实,所以她女儿的知识网建立得很轻松,可以游刃有余地继续向上;

第三、她没有像我们一样,给孩子屯太多参考资料和课程,所以她女儿不用在“题海”、“课海”中疲于奔命,而是可以缓缓发力。

所以你看,这位妈妈看似只是在让女儿打基础,但其实是在帮女儿攒后劲。

目前看起来她们准备得不多,但其实,越往后,她们走得越快。

说白了,就是在厚积薄发。

《刻意练习》中也写过:“每个领域最杰出的人,往往是练习时间最久的那个人。”

这个女孩反复在锤炼基础知识,然后在这些基础上,一点点延伸,我们却让孩子被消耗在了各种囤积的所谓辅助上。

难怪有句话说,考试这件事,不是拼谁准备得多,而是拼谁准备得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察日记3:

学霸父母,都在“偷”控制的“懒”

第三个学霸的故事就很有趣了。

这个男孩应该就属于很多父母眼中那种“男孩后劲足”的典型案例。

小时候成绩中等,天天因为坐不住,调皮捣蛋被请家长,结果一到了中学立马开窍,成绩嗖嗖嗖直往上窜。

就连我自己,也都有点怀疑,是不是这个男孩真的是靠所谓的“后劲”成学霸的?

虽然他妈妈没有聊太多具体的方法,但从她说的几次小事上,我才逐渐发现,哪有什么天生的“后劲足”,不过是父母提前铺好了“路”。

第一件事,是学物理的事。

小学阶段,她经常陪着儿子做一些物理小实验,有时候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她也不会责备和嫌弃,反而鼓励儿子自己多动手、多思考。

在慢慢发现儿子对很多物理现象产生兴趣后,她又引导儿子去看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还会鼓励儿子录视频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最难得的是,在儿子刚上初中,物理老师讲解方式非常死板的前提下,她鼓励儿子在课后去深入探索,然后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件事,是读书和见世面的事。

有几次和她儿子聊天,我发现这个孩子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三观很正,韧性很强。

看了他妈妈分享的书单,才知道,原来从小他妈妈就鼓励他多看书,多见各种世面,看书的种类不限制,见世面的方式也不局限于旅游。

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记得有次看尹烨做客董宇辉的直播间时,俩人曾聊到一个观点:“万物皆可背,万物皆可学。”

孩子见得多了,思维自然就宽了。这些还都会成为他之后学习中丰厚的积累。

第三件事,是关于学习方法的事。

她儿子刚上初中那会,她担心儿子跟不上,原本准备了很多学习方法,想让儿子试试,但最后还是忍住了。

相反,她鼓励儿子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只在儿子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提供一点小建议。

然后只做好两个举动:一是在孩子取得每一个小进步时,及时给足正反馈;二是引导儿子多用整体思维打开思路。

有句话说:“引导不是控制,培养不是束缚。”

父母越“懒”,孩子越“勤”。

一个在父母的控制中被“催熟”的孩子,永远比不上一个在父母的引导下能生长出自我“力量”的孩子。

说白了,这种看似放手,实则引导的方式,其实就是把父母的控制权力削弱了,把自主权更多地还给了孩子,在原则之内,让孩子最大限度地自由发展。

所以,那些真正厉害的父母,表面看起来什么都不管,但其实早在暗中运筹帷幄。

他们只是更懂得,学习,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

父母要做的,就是善用“偷懒”之道,引导孩子走上“自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