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山巍巍,万物争荣。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一座活力澎湃的奋进之城、一方绿意流淌的生态之地,也是一片和衷共济的团结热土。

山风掠过青峰绿谷,徐徐翻动历史的书页。

2002年和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两次到丽水景宁调研,走村庄、访农户、看茶山、议发展。其后,他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勉励景宁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跟上时代步伐”“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旗)前列”。

这些年来,丽水景宁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勇担使命、感恩奋进,奏响了民族县的发展强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舍新貌。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

景宁故事不断“更新”——一栋栋新居、一条条新道、一张张笑脸,丽水景宁翻天覆地的变化,绘就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崭新图景,“把大变化写进新时代,在好风景里奔向好光景”。

滩涂变“新城”

再造一个“新景宁”

鹤溪水不语,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默默地见证一切: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小区,休闲怡情的“宝藏”营地,依着山势和水脉铺展而开的学校、医院、公园、酒店,一应俱全。如今的外舍新城,已然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高地。

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不过是位于滩坑水电站库区的一片溪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舍旧貌。

自治县成立之初,“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自然条件,成为景宁向外、向前发展的桎梏。县城实在太小了——2002年,景宁城区的建设用地拓展到4.6平方公里,这已是极限。按照县城集聚8万人口测算,要新建小区,还要满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需求,无疑是“天方夜谭”。

拓宽发展空间,迫在眉睫!

再看看当时的外舍:地势平坦开阔,和老城区之间隔着一座小山包。而这片宝贵的3.3平方公里空间,将随着滩坑电站库区蓄水,淹没于水下。

舍不得,更弃不得!

“做规划、改方案、跑丽水,数不清来回奔波多少趟,才把外舍围滩项目批下来。”回忆过往,时任县委副书记彭岳舜很是感慨。就这样,在即将沉入水下时,他们拼尽全力将这片空间“抢”了出来。2002年,景宁从仅有1亿多元的财政中拨出资金,启动了防护堤坝修建工程。

2002年11月21日,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4天后,他便带队到丽水景宁调研,在外舍大桥上,他听取县委、县政府关于防护工程的汇报,提出“解决技术是否可行、群众能否满意、资金如何保障”三个要求。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这次考察,让全县上下吃下“定心丸”。围绕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三个要求,景宁县委、县政府邀请各级专家,多番论证、细化方案。

做则必成,尽锐出战。

在短短10个月里,外舍全面完成1200余亩土地征收、50000平方米房屋征迁;从防护工程举行开工典礼到防护堤龙口段顺利合龙,外舍防护工程一期防护堤主体工程完工,仅用了两年零九个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景宁速度”。

新城,正在崛地而起。

“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2012年5月至2016年8月,陶幸圣任景宁县红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参与了外舍新城的发展建设过程。2022年春天,他再次调入红星街道,任党工委书记。去年,他全程参与指导建成外舍党建主题公园,入口处的两侧门柱上,分别写着“感悟真理”“感恩奋进”,“这里既留住了外舍工程建设的艰难历史记忆,更是我们的循迹溯源之地。”

站在外舍社区办公楼朝远处眺望,社区党委书记毛少春总能欣赏到“水清岸绿白鹭飞”的景致,美不胜收。如今的外舍新城:这里宜居宜业,已落地7个高品质住宅项目,体育场、外舍新城市民公园、景宁大剧院、红星小学等公共基础设施也相继落地;这里兴旺兴盛,占地187亩的“POPO崽”营地,以景宁文旅IP凤妮妮家族为背景,打造出集缤纷花田、房车体验、灯光夜市等于一体的文旅项目;这里共治共享,积极探索“多村一社”党建联建,创新打造“三方协同”“党员议事”“民生管家”等平台……生活美、产业美、治理美,从无到有的外舍新城,已集聚常住人口2万余人。

峦峦群山之间,一个“新景宁”造了出来。

景宁“畲歌王”

唱出美好“新生活”

双后岗村38号,是村里的“文化文明户”,也是“蓝大妈工作室”。

今年87岁的蓝陈启,正是这里的主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代表传承人,她是大伙公认的“畲族歌王”。10岁那年,她开始学畲歌,这一唱,就是70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后岗村新貌。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庭院里种满各种各样的花,缤纷的绣球,粉色温柔、蓝色典雅、紫色梦幻。“党的政策真英明,中华民族大家庭……”蓝陈启一边唱畲歌,一边给花浇水。畲族素有“歌不离俗,俗不离歌”之说,盘唱民歌是畲族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山歌几乎涵盖了畲族人民的全部生活。这些年来,蓝陈启将生活常识、文明宣传等内容编入山歌,让传统艺术接轨时代,“随时唱,随地唱”。

与习近平总书记握手的珍贵照片,蓝陈启一直裱在相框里,挂在家中墙上。她深情地说:“我们赶上了好政策,过上了好日子!”

时间回到2002年11月25日。

这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双后岗村,这是他到浙江工作的村级调研第一站。双后岗村位于景宁鹤溪街道城南3公里,畲族人口占比79.9%,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高兴真高兴,今天看到领导来……”见到习近平同志,蓝陈启难掩激动之情,以嘹亮的畲歌表达心声。唱完后,习近平同志和大家一起鼓掌。时隔二十多年,这一幕,蓝陈启记忆犹新。

听完山歌、看完表演,习近平同志叮嘱在场干部:“畲乡的特色要充分展现出来,文化方面还要挖掘一下,肯定还会有更好、更丰富的东西。”

不久,景宁接到一项来自省里的任务——开展第一次全县旅游资源大普查。大普查一直持续到2003年年底,这一查,查出了全县旅游单体资源212个,并对畲语、畲歌、畲舞等一批人文资源进行系统整理。盘清家底,让景宁底气十足,信心倍增。2012年3月,中国畲族博物馆开放,成为景宁展示民族历史、体验民俗文化的新地标。

畲歌旋律,讴歌时代。厚望如山,催人奋进。

曾经群山环绕、交通闭塞的双后岗村,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千万工程”“大搬快聚”等民生工程的推进,村民已从山上搬了下来,住进了新房;为了让群众搬得出、能致富,村里还引进了来料加工帮助村民增收,全村有来料加工经营户20余家;村里的百姓舞台成了群众文化生活的露天大舞台,民族运动场、红石榴公园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绿叶“致富经”

走出一条“生金路”

峰连天际边,茶香绕山间。

仲夏时节的澄照乡三石村,茶山翠绿,茶树葱茏,这里是景宁种茶最早、规模最大的地方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后岗村旧貌。

2005年8月10日傍晚,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三石村,车子停在马岭头茶叶基地入口。“这片茶山,是三石村尝试过养猪、种杨梅、种板栗等不少办法后,最终选定的村集体增收路子。”时任三石村党支部书记陈初南回忆道,尽管当时天快黑了,习近平同志仍坚持爬上茶山。在一棵木油桐树下,习近平同志俯瞰连绵茶园,并嘱咐在场干部,“好好发展这个生态产业”。

本就对惠明茶有信心的陈初南,下定决心,大干一场!

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三石村,质疑声随之而起——

有村民担心:“种这么多茶叶,卖不完怎么办?”

有村民反对:“种茶不能当饭吃!”

“那时,我们看到几十棵好好的茶苗被村民扔到山沟里,既心痛又无奈。”陈初南说。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炎炎夏日,村干部前往武夷山、松阳等地取经,并挨家挨户对500多户村民询问意见、登记意愿,又跑乡镇和县级部门了解政策、筹集资金,最后,定下“政府+村集体+合作社+村民”发展模式。在关键的收益部分,村民占比70%。

2005年冬天,首批茶树苗种下,总面积近800亩。

三年后,茶树开采,效益不错。“那些一开始觉得种茶叶没意思的村民,后来都后悔没有早点种。”陈初南笑着说,三石村里,没有一片闲地。

村子的变化,引起了“90后”村民雷丹的关注。几番思考后,他决定回村和父母一起种茶。雷丹家经营传统的茶企,种有15亩茶叶。为提升产业发展,他前往多地学习茶企发展的新做法、好技术。目前,他发展种植有机茶园50多亩,带动10余户村民通过茶叶增收致富,茶产量增加到每年3万斤,茶产业年产值超过300万元。

今天的三石村,5300余亩茶园郁郁葱葱,一排排茶丛沿着起伏山势整齐分布。

在村委会档案室里,一本本账本,记录这片叶子的进阶之路——

2009年,请来省里专家,用嫁接、扦插等方式,实现绿茶换白茶,亩均效益翻番;

2010年,村里投资100多万元,建起茶青市场,交易量占全县的80%;

2021年,创新“养羊控草肥园,种树引鸟控虫”生态模式,200多头羊供不应求,价格卖到每斤60元,更让白茶亩均产值最高达到2万元;

在茶产业的带动下,2023年三石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181万元。

“绿叶子”变成“金叶子”,惠明茶真正成了惠民茶!

时间的书页不断翻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

敕木山下,青山绿水相依,处处皆景,百业兴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来源:源新闻 陈炜芬 徐丽雅

责任编辑:孙蓓蓓 编辑:柳梦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