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科学发烧”的中国美妆市场,拥有百年历史、被公认为化妆品科研“尖子生”的资生堂是一个瞩目的存在,但也常被诟病研发缓慢,科研价值不清晰。

或许因为,在资生堂集团对外披露的科研成果中,研究不足0.1微米厚度的基底膜,3D可视化皮肤毛细血管等令人匪夷所思的黑科技不胜枚举。

而熟悉它的圈内人士从来不吝赞美,甚至有人认为资生堂的研发能力完全不输一家专业的皮肤研究机构,底蕴极为深厚。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两极化的认知?在市场的大变局中,研发引擎如何驱动资生堂集团的全面“进攻”战略?这家走过一个半世纪的美妆巨头又在做哪些准备试图打破刻板印象?

本期《未来迹FBeauty》特别专题「研发·未来」深入资生堂中国研发腹地,独家专访资生堂中国首席研发官荒木秀文(ARAKI HIDEFUMI),近距离感知资生堂研发——这个百年企业战舰的“发动机”。

“超标”背后,资生堂正重构体系放大科研价值

“超标”背后,资生堂正重构体系放大科研价值

作为“百年东方美的先行者”,资生堂的美妆研发史严格意义上可回溯到1916年为开发产品而设立的实验室。到了1953年,为摆脱同质化的市场竞争,资生堂第三代传人福原义春主导开设首个美容研究所,带领资生堂向基础研究领域深挖,并此后不惜成本持续投入钻研,吸纳一代代科学家挥洒创新的激情。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资生堂集团研发投入已达到26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74亿元),研发人员的规模达到1200人。而且从研发方向看,资生堂已涉及皮肤科学、配方科学、脑电波科学、香精研究等众多领域的科学研究,是美妆领域的“全能选手”。

“我们希望提供超出消费者期待的技术,因此总是设定较高的研发目标。”荒木秀文的言谈中充满自信与谦逊。

他表示,「要想让消费者的皮肤变得更好,就必须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皮肤」,这一理念是资生堂长期以来坚持基础研究的根本。除了肌肤表面,资生堂还关注皮肤内部状况,比如血管、淋巴管、免疫力和神经等,并深入研究生理和心理对皮肤产生的影响。能做出有益于消费者的研究,也是荒木秀文在资生堂24年工作中最具成就感的事。

资生堂中国首席研发官荒木秀文(ARAKI HIDEFUM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生堂中国首席研发官荒木秀文(ARAKI HIDEFUMI)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资生堂许多的科研成果都超出所处时代的“实用”需求。例如资生堂在20年前就开始关注其他化妆品公司尚未关注的“毛细血管”,并证明其对维持肌肤状态非常重要。在化妆品行业首次确立,使用可以观察毛细血管的3D可视化技术。

而正是这种超前埋头苦干的“长期主义”,让资生堂在科研高峰的攀登之路上收获颇丰,沉淀了充足的技术储备。在有着“化妆品奥斯卡”之称的IFSCC上,资生堂以31次的获奖记录以压倒性的优势位居全球第一,其在皮肤基础研究领域、配方领域、成分剂型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研究,也成为业界的“参考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生堂成立于1872年,在东方智慧和现代科学的结合中诞生。”荒木秀文总结认为,正是这样的起源,形成了自成一派的东西方结合的产品开发哲学——“动态和谐”(Dynamic Harmony)。

“动态和谐”,意为将两种看似不可调和的价值观巧妙地融合,创造出全新之美。资生堂会在科研中融合两种不同的价值,比如“内在与外在、功能性与品质、科学性与创造性、高端与可持续性、独特性与普遍性等”。这在外界看来也可以理解为“既要又要”的极端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种价值观能长期指导内部做深度研发,却很难外化到市场端,做到科技价值和消费者价值认知的同频。这带来的结果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让资生堂在化妆品科研领域身处高地,一面又让其饱受质疑,面临越来越高的解释成本。

荒木秀文也承认:“市场上出现对产品‘智商税’的质疑背后是我们尚未将技术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才产生了这类误解。”

不过,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资生堂深知打破刻板印象、做好面向消费端的“翻译”的重要性。资生堂选择不再等待,拿出了“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诚意。

2024年1月,资生堂宣布了一系列组织架构和高层的人事调整,以打造一个可持续和稳健的发展结构。核心是设立价值创造战略总部、公司治理部,成立全球品牌价值发展中心、全球产品价值发展中心,多个调整都与研发有直接关联。

从集团官网披露的最新研发组织架构看,由涵盖基础研究和新领域开发的“未来发展研究所”与聚焦化妆品开发和安全评价的“品牌价值发展研究所”组合而成,在职能细分中形成了最终服务消费市场的闭环。

资生堂研发架构图,来源:资生堂集团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生堂研发架构图,来源:资生堂集团官网

“在中国,我们也在研发中心成立了同样职能的部门,与品牌紧密沟通,一起合作集研发,市场共同协作创新为目标。”荒木秀文认为,仅仅追求科学和技术是不够的,必须结合消费者价值的转化,并不断洞察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也意味着资生堂的“动态和谐”研发哲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既要向上做出超前的科技,引领市场的趋势和潮流;也要真诚地俯身,让消费者能够充分感知技术的价值。

在中国市场的科学传播上,资生堂有了更多实际动作。2024年在小红书和抖音平台开设“资生堂中国研究开发中心”的官方帐号,科研人员们走向“前台”带来深入浅出的护肤专业知识的科普互动。

在提升对科学传播重视度的同时,资生堂研发的多点布局战略也在当下展现出更强的驱动力。

伴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资生堂也顺势而为对整个研发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其中,作为创新和业务增长的关键区域,中国无疑成为研发深化的重头戏。

人才本土化,在中国打造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

人才本土化,在中国打造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

40多年前的中国,科技创造感动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

1981年,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化妆品集团,资生堂受当时北京轻工业局之邀,以技术入局中国市场。

彼时的资生堂就以“百年大计”来规划中国市场的发展,也成为最早在中国市场设置研发中心的外资美妆企业。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迅速、充满挑战和令人兴奋的市场。”荒木秀文表示,资生堂清晰地洞察到中国消费者正从最初的只选大品牌,发展到今天对自身需求和美妆产品的认知更加理性和明确。而来自消费端对功效和科技的推崇,对资生堂这种“技术派”是喜讯,也反向对贴近性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2022年集团150周年战略会上,资生堂在业务增长计划中旗帜鲜明地宣布,要将中国研发中心打造为“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提出将持续深化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皮肤研究,孵化包括医美和口服美容在内的本土创新,并携手各方加速开源创新。

首先,中国研发中心职能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研发中心曾经的作用是将日本研发的基本价值本土化。而如今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对资生堂集团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因此中国研发中心需要转变角色。”

荒木秀文进一步表示,中国研发中心将在整个资生堂集团的业务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今后中国研发中心的研究成果,不仅会应用于中国本土品牌(欧珀莱、悠莱),也会应用于资生堂旗下引进中国市场的进口品牌。他还特别指出,鉴于中国消费者在美妆方面的专业精致,那些能满足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也势必将在全球业务中得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在中国研发团队搭建和培养上,拥有更强的自主性。

据悉,资生堂中国研发中心超过90%的研发人员是中国人,其中70%的管理层是中方人员(50%是女性),硕士或博士人才占65%以上。

在人才的招募上,顺随市场的变化和研发方向的扩充,资生堂也从原本聚焦化学和生物学,延展招募了一批医学、食品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心理学等专业人才。

“接下来,我们将增加中国研发人员前往日本参与全球研发中心的交流项目。”据荒木秀文介绍,在日本总部有许多交换、留学的人才培养项目,且随着资生堂未来大学(Shiseido Future University)的成立,会有更多中国研发人员参与到这个领导者学习机制中。

与此同时,资生堂中国也在团队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以求释放研发人才的最大潜能。

“我们实行的是融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研究员可以随时提出研发提案。我们每年也会举办创新大赛(ICON: Idea Contest),研究员可以在此平台尽情展现自己的想法。”荒木秀文向《FBeauty未来迹》介绍,为了更高效地助力业务发展,日常中国研究员与管理层和市场团队沟通也更加频繁。

资生堂中国研发中心制品开发部高级经理张冉冉感慨说,在资生堂做基础研究是漫长的,一个项目动辄5-10年,需要脚踏实地的沉淀和积累;而身处其中,又觉得化妆品研发工作本身又很有趣,站在科技与美学的视角,以消费者为中心展开创新,洞察她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乃至情感需求,“每个科研人员其实也是生活大师”。

随着中国研发中心的权重加大和自主性变强,可以预见,资生堂与中国消费者之间有望产生更多的共鸣。怀着对科学技术和消费市场的敬畏之心,资生堂在以独属的拙诚之道找回更多发展的确定性。

更为重要的是,在以科技加码中国市场的过程中,资生堂也看到了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打破边界,科研驱动战略和使命升级

打破边界,科研驱动战略和使命升级

根据2030愿景规划,资生堂将逐渐扩展成为一家个人美容健康公司(Personal Beauty Wellness Company)。

在向新目标进发的路上,研发无疑是破业务“次元壁”的关键内生力。

为了下一个百年历程,资生堂整体研发的使命升级为以科学为基础创造新的美容健康价值,并引领品牌的发展和新业务的开展。

在去年发布的“SHIFT 2025 and Beyond”全新增长计划中,资生堂明确将财务目标定为在提高营收、降本增效并确保现金流。而关于中国市场的布局思路总结为,继续扩大品牌组合并发展新领域。

“中国研发中心也希望在开展口服美容、美容仪器和医学美容等新领域发挥价值。”荒木秀文深知担纲这一关键市场研发主帅的责任。

从近两年情况看,资生堂在中国市场已经围绕可持续的增长和品牌价值塑造,立足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多个领域加速推进改革,努力重塑一个更加开放和灵活的“资生堂中国新生态”。其中,科研相关成果可圈可点。

首先,由于文化的贴近性,中国势必成为口服美容业务发力的关键。2022年,除了发售全新科技口服美容品牌“流之律INRYU”,资生堂还完成了全新口服美容产品——资生堂红妍肌活益生菌冻干粉的全球首秀。

荒木秀文透露,中国的研发和业务团队正与日本总部一起合作,推进相关领域的产品开发。接下来,如何在市场端推陈出新,并讲出“以内养外”的科学事实将是摆在研发和市场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此外,正处于井喷期的医美市场也让资生堂跃跃欲试。而在这一领域,资生堂展现出更强的开放性,以投资和合作的方式加速打破业务边界,延伸在医美和大健康领域的生意空间。

为业界津津乐道的是,2022年资生堂领投中国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企业创健医疗,双方宣布将在功能性护肤领域的探索率先落地在医美赛道

“与创健的合作与普通的共创模式不同,我们是通过投资与其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为扩大双方的业务形成对等的研究开发。”荒木秀文强调。

不仅如此,2023年10月,资生堂中国还在首届“资研日”宣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式达成科研合作,共同推动医疗美容的临床研究。这一产学研合作,被业界视为资生堂在中国医美市场进一步加码的信号。

“从加速开放创新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的研发热潮非常有效。而且,中国拥有多种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荒木秀文总结认为,在研发生态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资生堂有机会充分汲取新的养分。

事实上,在20多年的基础上,资生堂通过近5年的加速布局已在中国拥有了Beauty Beyond和fiBona两大平台,敏锐于更前沿的趋势,并深度参与和赋能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成为开放式创新的有力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发生态开放方面,资生堂从一开始就没有日系企业的保守。

早在1989年,伴随海外市场拓展,资生堂就到美国与哈佛大学联合成立研究所,开展皮肤老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资生堂6大研发中心已经与全球各地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展开合作,除了深层次的皮肤研究,还涉及产品安全和效果验证,形成了体系化的资产。

“我们期待今后加速与更多外部研究机构合作,发挥我们强大的研发能力,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在荒木秀文眼中,在中国市场,资生堂拥有激发创新的所有因素——对美有着强烈追求的消费者、拥有卓越技术的中国合作伙伴和充满挑战精神的市场。

“我们希望能够在中国有不一样的挑战,引领一场关于美的重大创新。”荒木秀文一句话道出了资生堂在中国的研发精神,并自信于别开生面的新篇章。

站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线上,我们或许才能看到资生堂这家长寿型企业的研发全貌:

它选择“拙于研发”,不仅是为了挖深产品科技的护城河,也为企业在更长的周期里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它始终“诚于市场”,不断挑战自身的研发边界,创造更多符合当下美的可能性。

在整体市场逆风之中,研发无疑是资生堂变革全面加速的底气。正如资生堂中国总裁兼CEO梅津利信所说,用研发的“酒更香”,破局市场的“巷子深”。

作者/陈龙

编辑/刘颖

校对/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