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巴尔干地区工业化为什么一直没做起来?

首先需要阐明一点的是,这里所说的巴尔干地区是南欧三大半岛之一,也被称为巴尔干半岛( Balkan Peninsula ),位于欧洲东南部,是处于黑海和亚得里亚海的中部陆地,面积约有50万平方千米。西北部与亚得里亚海接壤,西南部与爱奥尼亚海接壤,南部与爱琴海接壤,东部与土耳其海峡接壤,东北与黑海接壤,面积55万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人口近5500万人。是欧亚文明交汇处,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也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由于巴尔干地区一直是火药桶,也没有健全的组织力量,导致二战结束后,虽然其实工业化做的还不错,包括希腊在内美苏都做了工业化投资,算是阵营对抗前沿,但冷战后就不一样了,和其它东欧国家一样,原来的苏东体系崩坏了就完了,只能沦为西欧的经济殖民地了。

南斯拉夫解体之后,这个地区的工业化和其它工业化国家相比没有竞争优势,不过和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相比还比较凑合,再一个历史上这个地方在新大陆发现后,18世纪英法相继工业化之后,航路从地中海逐渐转移到大西洋了,这个地区的内陆交通十分不方便,近现代版图变化剧烈,问题复杂,冲突不断,另外包括俄罗斯在内,东欧整体工业化一直是不如西欧的,也没有殖民地红利和资本原始积累。

奥斯曼土耳其几次工业化努力也都不怎么成功,没办法,老帝国想工业化,往往是越工业化外债越多越困难,内部社会结构越不稳定,越容易走向崩溃,奥斯曼,晚清,沙俄都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张作霖时期,东北的工业化和经济表面上看是不错的,也有几个大型兵工厂,钢产量也上来了,大豆产量占世界60%以上,但无法脱离日本的工业设备供应,重化工业严重依赖日本技术,资本没有积累,依然是买办型经济,很多事情不是表面上的数据那么简单,就如同安南现在钢产量很高,但没什么用,因为不是他自己靠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工程体系建立起来的,都是外包,很多是东大给他做的EPC,有钢厂了,有钢产量了,但不代表就是搞成工业化了,体系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数据上很难看出来,就怕深挖。

当年张作霖做工厂,没钱,是借日本钱买日本设备,这在当时的北洋军阀里是通行做法,或者说是晚清以来的通行做法,直系皖系就向欧美借钱,奉系向日本借钱,列强是十分乐意这么做的,甚至强迫你向他借钱。

到现在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依然如故,阿根廷等等国家就是这样,只是列强不是派兵直接看着抵押的资产了,而是换成了美国看着世界主要海外交通要道,其实一个意思。

所以真的不要怕工业输出,更不要天真的认为某个后发国家有几个工厂就实现工业化了,远不是那么简单,没有自己体系的工业一碰最碎,工业化是流量,是流动的东西,不是一个死的东西,是需要靠标准体系,市场体系,教育体系,社会管理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军工体系维持的,是异常复杂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举个例子,为什么各国都喜欢卖军火,卖武器生产线,因为有更多后续的服务链可卖,某个小国买一辆坦克,后面要跟着买技术升级,设备维护,备品备件,炮弹,人员培训,战损替换,这是坦克,军舰呢?航母呢?战斗机呢?为啥俄国人那么好心送给印度航母?美国送给印度F16生产线?一旦一个小国批量化,体系化的购买另外一个国家的武器和生产线,那么这个国家逐渐就得沿用他们的标准和体系,那么后续的生意就滚滚而来,所以晚清北洋时期,列强根本就不怕卖给你先进武器,大量卖,因为有后续,你工业化不行,更不怕你自己生产,尤其是中高端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输出工业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这个世界除了东大之外,所有后发国家基本都是买办型的经济,就是这个原因,你自己无法做体系,没有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根基,这些国家越搞工业化,越多外债,越依附工业化国家,就像东盟现在的汽车工业依附日本一样,市场就是日本的了,日本当年给很多国家无息贷款,甚至送钱,哪有那么好心,后续都有工业化跟上,这个世界没人做赔本买卖。

所幸,在教员领导下的独立工业化后,我们是工业化最强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