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节点被人所铭记。1984年6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景宁畲族自治县正式成立,至今整整40年。

在党的民族政策正确指引下,丽水景宁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从全面小康到奔向共富的历史性跃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舍新城三月三广场。

40年风雨兼程,40年波澜壮阔。

今天的丽水景宁,县域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去年全县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百亿元,达到102.8亿元,按照可比价计算,较1984年增长25.7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设县时的62倍、190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从5.43缩小至1.77。

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繁荣发展、百姓幸福安康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跨越之路

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丽水景宁倍受关心关爱。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畲族自治县的发展,在浙江工作期间,到县级调研第一站就选在景宁。2002年和2005年先后两次亲临景宁调研指导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支持景宁加快发展,赶上时代步伐。到中央任职后继续关心畲族自治县的发展,两次复信景宁,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

此后,历任浙江省委省政府、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景宁的发展,先后出台四轮帮扶政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力支持民族地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哈大剧院。

2008年5月16日,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就是对景宁影响深远的“53号文件”,省委省政府为一个县专门出台文件,当时在全国是唯一。

2022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研究山区共同富裕特色之路等会议,把景宁作为全省山区县样本,省市协同推动景宁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

30多个省直机关部门与景宁结成了对子,省发改、财政、交通、文化等20多个厅局陆续出台实施细则,对景宁实行造血式扶持。

关怀政策如涓涓泉水浇灌畲乡,为丽水景宁赶超发展注入强大勇气和动力。

40年来,丽水景宁心怀感恩艰苦创业,纵贯八个五年规划,承启“摘下贫困帽子、实现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三个历史阶段征程。

如今,景宁已从设县时的国家重点贫困县跻身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前列。

民族团结之花,在畲乡越开越鲜艳。丽水景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先后颁布7部自治法规,在全国先行先试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工作,培育“之江同心·石榴红”系列品牌34个。

丽水景宁还以文化建设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搭建“民族+文创系列”“非遗+旅游”等平台,做精文化产业培育与发展,连续举办16届“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高标准建成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山哈大剧院,打造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

上下协同谋发展,手足相亲携手行。民族和睦、社会和谐、人心归聚,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19年,景宁县委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景宁颁奖。

奋进之志

“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自然条件,在彼时被认为是景宁发展的桎梏。如今,富饶的生态资源才是景宁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最大“底牌”。

发展模式转变,从观念转变开始。而转变的关键时间节点,就在2002年。这一年,习近平同志来到景宁,勉励景宁要用好“畲乡特色、山区特点、后发特征”,这为景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观念一变天地宽。景宁系统盘点“家底”,结合县域特点,综合考虑省级统筹与地区优势、民族特色与经济需求、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开放的姿态找出路、谋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柜联盟展销“景宁600”农产品。

靠山吃山,这一朴素的农耕理念如今有了新发展。“过去,海拔600米曾是限制景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道坎,现在却成了高山农产品的产地标志。”景宁县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

自从打响了“景宁600”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景宁的冷水茭白、高山土豆等有机蔬菜风行上海、杭州等地市民餐桌,金奖惠明茶、深山野蜂蜜等农特产品,搭上“山海协作”快车,通过“飞柜”走入千家万户。目前,“景宁600”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超过40亿元。惠明茶主导产业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茶园面积达7.6万亩,去年产值6.74亿元。

在丽水经开区的景宁“飞地”丽景民族工业园,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见飞科电器、娃哈哈、富乐德半导体等国内知名企业的新项目。“过去能引进项目就不错了,现在比拼的都是‘高大上’项目,亿元大项目接连落地开花。”景宁经济商务科技局局长刘健感慨。

40年来,丽水景宁生态工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从低谷走向振兴的发展史。“以最大合力、尽最大努力,主动答好振兴生态工业这一事关全局、决定未来的大命题。”一种“理念之变”,推动着景宁补齐短板、做优环境、创新科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亿级”富乐德半导体产业。

在工业形态的变革中,景宁将高质量发展生态工业放在首要位置,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向更高处攀登。丽景民族工业园围绕半导体、精密制造等高端新兴产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澄照民族创业园已有31家企业投产。投资92亿元的浙江景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期间能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建成后年均发电10亿度,每年能带来1.5亿元税收。

数据最有说服力。丽水景宁工业增加值从40年前的564万元增长至如今14.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从391万元增长至53.3亿元。

畲乡风情,是景宁的特色资源。40年来,丽水景宁立足民族和生态优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推动风情旅游、观光旅游、康养度假深度融合、齐头并进,休闲旅游由点及面、从弱到强,逐步迈向全域旅游。2022年以来,全县宾馆住宿营业额增幅连续8个季度位列全市第一,2023年实现旅游收入27.1亿元。

蝶变之道

行走在景宁县城,由南至北,鹤溪河边有梦幻的时空隧道,民族风浓郁的织斓广场、方言墙、畲乡天桥……作为全市唯一的省5A级景区城,景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主客共享”的新面貌。

曾经的景宁,空间窘迫、资源分散。1984年,景宁全县城镇化率仅为6%,绝大部分群众居住在农村,最远的村到县城需要一天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集农事体验、民族风情、田园民宿于一体的东弄田园综合体。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行“内聚外迁”的系统化举措,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调研景宁时反复强调的要求。丽水景宁牢记嘱托,坚持城乡一体、协同发展,逐步实现“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和山区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实施景宁外舍防护工程、丽水产业集聚区生态产业低丘缓坡开发项目等工程,逐步拉开城市框架,形成“一新一老一副城一环”的中心城市发展框架。

建成体育公园、民族医院等公共服务功能设施,贯通城市重要道路,城市功能大步提升。

与此同时,实施“小县大城、大搬快聚”战略,建成了张村安置公寓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让全县4.17万山区群众搬出大山、搬入新居,2023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2.72%。

城市美丽蝶变,乡村也在发生巨变。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景宁扎实推进“千万工程”,重塑乡村环境。

走进鹤溪街道东弄村,古朴的山水田园风光迎来一拔又一拔的外地客人。游客们穿上畲族服饰,饱览畲寨风情,体验畲家人的“摇锅”“操石磉”等传统文体活动。

土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美丽乡村+农文旅”等新业态的植入,让昔日隐匿在山林尽处的乡村逆转“空心化”,变成了现代版的“桃花源”,也让当地村民成为了收租金、分股金、拿薪金的“三金农民”。

城镇居民收入从803元增长到49767元,农村居民收入从148元增长到28100元;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33%、99.72%;先后开通云景高速、景文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从326公里提升至1908公里……40年,丽水景宁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丽水景宁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以实施全国首批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试点为载体,“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畲乡景宁发展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来源:源新闻 曾翠 徐丽雅

责任编辑:孙蓓蓓 编辑:柳梦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