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产科?对柯彩萍来说,这是一种“阴差阳错”。

本科考入临床医学专业后,她原想找个“清闲、压力不大”的专科,但在遇到了一名极有魅力的导师后,她走进了自己“理想型”的反面——产科,一个忙碌、压力大的医学专科。

十多年的临床工作后,她爱上了这个职业,并在产科“萎缩”的当下,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光时刻:今年6月6日,她获得全国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危重孕产妇救治竞赛项目全国第一名,并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

柯彩萍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产科医生。这家医院坐落在荔枝湾畔,历史超百年,是老广州人心目中的“生崽医院”。

这名老广州走出的优秀医生,怎样看待产科医生这个古老又逢新“困境”的职业?近日,南都健闻记者对柯彩萍进行了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科医生最需要同理心、共情能力

柯彩萍是“80后”,潮州人,本科在暨南大学读临床医学,在后续专科选择方面,家人给了她很大的自由度,“让我喜欢什么科就选什么科”。

跟师兄师姐们打听后,柯彩萍觉得,皮肤科、内科医生“可能相对工作压力没那么大”,有点倾心,但后来,一个关系很好的师姐向她推荐了自己的导师,“她说我们妇产科可好了,导师也特别好,你一定要来试一下……”

柯彩萍在实习中体会到了这个导师的“好”,并且被深深吸引。有一次跟导师出门诊,一个快足月的孕妈妈发现胎心没有了,来到了医生的诊室,“怀到足月胎儿‘没’了,这种事在产科并不算罕见,但大家还是被‘震’了一下,我看到我导师马上红了眼眶,她握住病人的手说‘没事,我们先住下来再说’”。

不止这一次,她感受到,当时已是德高望重的导师,还是能与病人高度共情,感受病人的喜怒哀乐,“共情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我导师这种人就适合当一个好医生”,她被导师影响着、带领着,真的走进了产科。

至今,她仍然认为,要做一个好的产科医生,共情能力、同理心是摆在第一位的,能感知病人的情绪,才能有爱心、有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科危急情况多 需要“狮心”“鹰眼”

产妇生孩子是自然过程,但也伴随着各种危急情况,产科医生习惯了“跑着走”,并在诊治过程中与时间“赛跑”。

有一次,柯彩萍遇到一个转院过来的产妇,孕8月了,肚子疼,之前已去过两家医院,一家进行了安胎治疗,治了两天无效后转院,第二家医院怀疑是肠梗阻,还没想好怎么处理,病人病情加重了,发烧、全腹压痛,转到了作为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广医三院产科。

孕晚期的产妇肚子疼?可能的原因太多了,很快,柯彩萍判断,这个产妇很可能是发生了阑尾炎及穿孔,“孕妇跟普通人不一样,子宫增大后,阑尾炎的位置往上往后移位,不在典型的麦氏点位置,压痛点也变得不明显了,没有经验的医生的确容易误诊”,加上孕妇的大网膜被增大的子宫隔开,阑尾发炎后更容易穿孔、化脓。

后续发现,这个孕妇的确是阑尾发炎后穿孔,导致整个腹腔感染。由于炎症已波及到子宫,医生们为她进行了剖宫产和阑尾切除手术,早产的宝宝住进保温箱,宝妈在ICU住了一个星期终于好转。

谁能想到,阑尾炎发生在孕妇身上,成了这样凶险的重症,住了一星期ICU?

对柯彩萍和同事们来说,产科就是这样,“有点像急诊,也像ICU”,孕产妇生病时,症状不那么典型,危急重症总是进展迅速;需要抢救的情况也多,比如孕妇突然的出血,比如胎儿突然的胎心不好,如果产妇发生羊水栓塞,几分钟就会“要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科“手工活”多,需要“手感”

“产科的技能?我们主要靠‘手’”,柯彩萍个子不高,手也小小的,她把产科的各种技术称为“手艺活”,因为,产科用不上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等各种先进仪器,各种手术和手艺都要靠手。

一个看似简单的顺产,病人难产的话要靠手助产、拉“产钳”;病人胎位不正的话,要靠手来转胎位;更难点的,如果双胎里有一个“打横”了,要靠手来实现“内倒转”“外倒转”……

不仅要有好“手艺”,还要有一颗果决的心,比如,孩子生到一半有点缺氧了,该继续“顺”还是“转剖”,该用什么手艺去帮他们?情况往往很紧急,需要产科医生迅速做出决定。

近些年,生二胎、三胎的产妇变多,高危妊娠的病人也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产科医生的助产“手艺”也需要更精湛。

柯彩萍说,近些年,年轻的产科医生都在跟着老专家们学习各种“重出江湖”的助产技术,比如“手转胎位”,并且不断练习、提升“手感”,帮助更多臀位、横位的孕妇实现顺产,而不用接受剖宫产手术。

与此同时,另一种尴尬产生了:“手工活”在现有的医疗价格体系中意味着“不值钱”,很多用手解决的问题收费很低或者收不了费,“这怎么办呢?还是老老实实练吧,活到老、学到老,而且我是真的热爱这个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科“真病人”少,喜悦多

在产科,柯彩萍一次次被生命的诞生所震撼,被新生的喜悦所感染。

虽然同叫“病房”,但在产科医生眼里,住进来的孕产妇并不是“病人”,她们年轻、充满对新生儿的期待,他们的妊娠、生产更多是一种生理过程,大多可以顺利度过,实现“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科室时常充满新生的欢乐。

小部分孕产妇会合并病理因素,成为真正的“病人”,但只要能够早期识别、及时处置,她们也可以恢复得很好。

硬币的反面也不容忽视。产妇只是来生孩子,结果“生”出了危急重症,家属怎样接受、理解这种风险?这对产科医生的沟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情况不是医护能控制的,并发症往往无法预料,万一发生了,要让病人和家属能理解、接受,这很关键”。

柯彩萍所在的广医三院产科是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平日会接诊许多别的医院处理不了的重症孕产妇,随着临床经验的增长,柯彩萍能够识别、处理的情况越来越多,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也很好,这种成长感和成就感支持着她在这条路上不断地走下去。

“其实和同龄人对比,或者别的专科医生看我们产科,会觉得产科‘又没钱又累’、‘技术含量’也不高,风险又大,我们那一届同年只剩一两个还在做产科,但我觉得长年坚持做一件事,自己会成长、有成就感,能克服越来越多的困难、更多的人需要我,我就有动力继续前行”,柯彩萍说。

去年至今年,柯彩萍参加了省级、国家级的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在“危重孕产妇救治”这一赛道,柯彩萍不断练习的“手艺活”、不断提升的临床思维结出了成果,她夺得了省级比赛的一等奖和国家比赛的第一名。

柯彩萍觉得,今年她从“主治”升“副主任”的希望更大了一些。对于自己偏“慢”的职称晋级之路,她看得很开,“现在对医生的要求很高,除了做临床还要做研究、教学,没办法面面俱到,你作为医生,付出了时间跟情感就会有回报,坚持了本心,就很好”。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通讯员 白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