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 记者 宋莉)荒山如何变成层林掩映的青山?6月22日,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了解到当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让荒山变成金山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桥山南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西村的治理方式示意图。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摄

《富平县粮食志》曾提到,“富平有山,踞北端而东西排列,为桥山余脉。”庄里镇的杨家村和山西村就坐落于桥山南麓。这里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因气候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易发水土流失。但同时,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利于柿子等水果的糖分积累,当地种柿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以前很难见到绿色,都是荒山,风沙很大,一下雨山上的土都会被冲走。”杨家村柿子种植大户杨争川记得当地村民多年的努力:在山西村负责的水土流失治理片区,村民们在荒山、荒坡、荒沟等宜林地因地制宜开挖鱼鳞坑、水平阶,进行土地整改,共营造水保林4500余亩,栽植经济林9000余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桥山南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西片区。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摄

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生态治理股股长解建军指着桥山南麓的不同地带解释说,“绕着山腰,平缓处一层层排列的是水平阶,从远处看起来像南方的梯田,但我们这里种的可不是水稻。陡峭逼窄处一个个圈起来、层层排列像鱼鳞片的是鱼鳞坑,中间种着侧柏、油松等固水土的树种。”

对于坡度较大的疏林地,山西村已补植补造、封山育林5400余亩地;同时,在坡度较缓的坡耕地,配套田间道路,已设置截排水沟和栽植防护林1.3万余亩。

为更好地拦截水土,山西村村民还在山沟中建起“谷坊”。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工作人员乔萍说,“谷坊是一种类似于小型淤地坝的工程措施。”此外,西山村创新地使用混凝土预制鱼鳞坑替代传统土质鱼鳞坑,涵养水土的能力更强。

位于桥山南麓山脚平缓地带的杨家村,主要采取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保土耕作等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道路为骨架,对坡面、沟道进行全面治理。目前,该村营造水保林1350亩,修建梯田1950亩、生产道路18公里。修建的梯田均用来栽植柿子,年产鲜柿1418万斤,生产柿饼350万斤,产值达到4200万元,可每年为每位当地村民增加收入5000余元。

通过实施造林种草、兴修梯田、筑坝拦蓄的系统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桥山南麓形成了从山顶到沟底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水土流失问题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增收问题也解决了。55岁的杨争川如今在村里种植了43亩柿子林经济林,年产量二三十万斤,全年毛收入可达30万元。“现在,家里年轻人孩子们都回来了,帮我一起种柿子。”杨争川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富平县村民种植的柿子。富平县庄里镇新农人柿园供图

“像杨争川种的柿子树,其实也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中心副主任石磊说,当地会对柿子种植户进行栽种、施肥、滴灌等方面的培训和扶持。

据了解,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渭北固沟保塬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富平县十余年来,修建水平梯田45万余亩,营造水保林12.9万余亩,栽植经济林4.5万余亩,实施保土耕作30万余亩,封禁治理24万余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1.66平方公里,全县水土保持率为89.76%。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