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民国时期的一面鼓,鼓皮是纯牛皮,鼓面的纹路则以祥云纹、青铜纹为主……”新区太平鼓协会会长陈存德抚摸着眼前这个鼓皮干裂、色彩斑驳的太平鼓,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他珍藏的“宝贝”。

这些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老古董”,陈存德悉心珍藏了20件。“我不是收藏家,我只是想把具备年代感的鼓都保存下来,因为这些鼓的传统制作工艺是非常珍贵的。”陈存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木加工成条状、楦鼓合口、粉饰内壁、上底漆、打制铁钉、酿制牛皮……制作太平鼓的工序相当繁杂,打造成一面成品太平鼓足足有十九步工序。

在制作太平鼓时,陈存德认真对待每一道制作流程,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制作太平鼓的材料非常讲究,其中鼓皮是关键。”陈存德说,“我在牛皮的选择上采用耕牛皮,皮质比水牛皮硬;同时,为确保鼓面的平整及松紧程度,通常我会在鼓面上放一个碗来衡量,保证鼓声的穿透力、回响声达到最佳效果。”

陈存德制作的这批太平鼓,解决了当地村民无鼓可用的窘迫现状,村民们背起这批鼓兴高采烈地表演社火、参加民俗会演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新区秦川镇段家川村长大,我们村的太平鼓擅长“红拳式”技法,是兰州太平鼓的原型之一,也是兰州太平鼓的典范。”谈起家乡,陈存德满是自豪。

段家川人世代生活在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中,陈存德也不例外。“我从小就爱看爷爷、父亲打太平鼓,在经年累月的熏陶下,我也爱上了打鼓,盼望着成为一名鼓手。”他回忆道。

“红拳式”鼓法以武术红拳为基础动作和基本功,蕴含武术小红拳的精华,技艺高超,动作繁杂,需要有习武的根基者方可击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打好“红拳式”鼓法,陈存德每天早上6点就跟着父亲系统学习武术动作,就是为了打出太平鼓的“精气神”。

1990年,陈存德所在的太平鼓团队第一次参加了亚运会开幕式,他们敲着激昂雄浑的鼓点,为亚运会擂鼓助威。在此之后,兰州太平鼓名声大噪,一度被誉为“天下第一鼓”,成为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汉族鼓舞和文化名片。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随着时代发展,太平鼓这一民俗文化活动长期以来只在春节期间表演,并局限在各大村社,表演技法也缺乏交流,逐渐被淹没于众多的民间技艺之中。

陈存德深刻意识到,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抓紧采取措施,加强对兰州太平鼓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陈存德了解到成立太平鼓协会,可以更好的保护传承太平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奋之余,他不辞辛苦、各处奔走,自己录制、编辑视频素材,自己采写文字资料,经过两年的筹备报审,2018年,兰州新区太平鼓协会顺利成立。

“太平鼓协会会长的身份时常让我备感压力,对于传承太平鼓文化我是带着强烈紧迫感的。”陈存德坦言,很多早期的太平鼓鼓技和阵法濒临失传,为了记录这些珍贵的资料,他耗时3年,走遍几十个有特色太平鼓技艺的村落,边收集边整理,最终编纂为《兰州太平鼓正本清源》,详细记录了不同地区太平鼓的技艺类型和阵法特点。

在传承和保护太平鼓文化的基础上,陈存德还积极创新思路,进行“活化”传承,推动太平鼓文化焕发新活力。

在新区秦川镇小横路社区的支持与帮助下,陈存德的非遗工坊在小横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他的非遗工坊,展柜、桌子、墙壁,目之所及皆是太平鼓的手工艺品及服装道具。

“这批鼓面上没有任何图案的太平鼓是用来给中川·青云驿—兰州新区史喇口乡村旅游区来研学的孩子们准备的工具。”陈存德手里拿着小巧却精致的红面太平鼓笑着说道。

像这样的手工艺品,非遗工坊里还有很多,太平鼓样式的背包、摆件、钥匙挂件等琳琅满目。

“这些手工艺品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将太平鼓文化带到大家的生活中,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同时,制作手工艺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小横路社区居民实现创收。”小横路社区主任李全芳告诉记者。

近几年,在陈存德的努力下,新区太平鼓协会联合武警驻新区7个中队、新区第二中学、新区第二小学、现代职业学院、甘肃石化职业学院等,开展非遗项目进军营、进校园传承与保护活动,派驻太平鼓教练10人,培训队员800人,既传承太平鼓文化,又丰富军营、校园的文化生活。

“回想一下,从16岁到现在,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太平鼓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可不能丢啊!”陈存德感叹道。

来源丨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怡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