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嘀嗒出行官网

四年五次冲击IPO,嘀嗒出行终于得偿所愿。

6月28日,嘀嗒出行在港股上市。截至发稿,嘀嗒出行的市值为53.87亿港元(约为50.15亿人民币)。

上市之前,嘀嗒出行先后经历了5轮融资。招股书显示,递交招股书前,嘀嗒出行总股本约29.55亿股,按最后一轮融资价格计算,嘀嗒出行估值约93亿元。这也就意味着与上市前估值相比,上市后的嘀嗒出行价值缩水了近一半。

成立10年,多家明星机构加持

嘀嗒出行的前身为嘀嗒拼车,于2014年成立,是顺风车行业最早的玩家之一。

2014年5月1日,嘀嗒拼车APP正式上线。2017年9月,嘀嗒拼车宣布进入出租车领域,成为一个囊括出租车、顺风车的移动出行平台。随后,嘀嗒拼车进行了品牌升级,正式更名为嘀嗒出行。

嘀嗒出行的创始团队共有五人,其中创始人宋中杰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随后在惠普任职长达12年时间。2006年,宋中杰加入谷歌中国,成为当时谷歌中国本地唯一的总监级商务高管。

也是在谷歌期间,宋中杰认识了另外三位重要的创业伙伴—— 时任谷歌中国高级渠道经理的李金龙、时任谷歌中国项目拓展经理的朱敏和时任谷歌中国渠道客户经理的李跃军。第五位创业伙伴则是宋中杰曾在百度任职的爱帮网老同事段剑波。

招股书中显示,宋中杰等五位联合创始人通过5brothers Limited持有公司34.43%,为嘀嗒出行大股东。

在机构投资部分,阵容也颇为豪华——不乏IDG资本、高瓴、京东等身影。招股书显示,蔚来资本持股为21.60%,IDG资本持股为10.23%,崇德投资旗下Eastnor Castle Limited持股为7.15%,易车持股为4.95%,高瓴资本旗下HH SPR-IV Holdings Limited持股4.14%,京东旗下Sumptuous持股4.14%,携程持股2.86%,Trustbridge Partners V, L.P.持股1.47%。

引人关注的是,作为行业内公认的“出行教父”,截至目前,李斌已经收获了易车、易鑫、蔚来三家上市公司,此次嘀嗒成功IPO,也意味着李斌收获了第四家上市公司。

闯关成功,但业务藏忧

虽然顺利IPO,然而,从近三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嘀嗒出行仍然存在隐忧。

一般来说,四轮出行归为网约车、顺风车及出租车三大类别。如祺出行和曹操出行属于网约车范畴,而嘀嗒出行不拥有租赁车队车辆,而是通过整合社会闲置的私人乘用车资源,为用户提供顺风车服务。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嘀嗒出行在中国366个城市提供基于App的顺风车服务。

招股书中显示,嘀嗒出行将其业务划分为顺风车平台服务、智能出租车服务、广告及其他服务三大板块。2021年至2023年,嘀嗒出行的收入分别为7.81亿元、5.69亿元、8.15亿元。其中,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的收入分别为6.95亿元、5.15亿元、7.74亿元,收入占比从89%提高至95%。

与网约车相比,顺风车是轻资产运营,不需要承担繁重的资本投资和汽车持有成本,因此从嘀嗒出行的招股书中能够看到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营收分别为7.81亿元、5.69亿元、8.15亿元,上述三年净利润分别为17.31亿元、-1.88亿元、3亿元,已经实现正向盈利。

不过,对顺风车业务的过度依赖也是嘀嗒出行的增长前景被诟病的一个原因。

虽然顺风车的业务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但其盈利能力也在近三年中出现下滑的趋势。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5.4%、79.5%、75.9%,三年内下滑接近10%

对此,嘀嗒出行解释称,顺风车平台服务成本增加较快,由于加强了技术及基础设施及安全措施,导致运营及维修服务费增加,以及保险成本增加相对较快。

从整体的顺风车业务来看,按搭乘次数计算,2019年嘀嗒出行占据了顺风车市场66.5%的市场份额,是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但到了2023年,嘀嗒出行变成了中国第二大的顺风车平台,占比仅有31%。换句话说,四年时间,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已经缩水一半以上。

下一个IPO会是谁?

嘀嗒出行IPO背后还有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就是今年以来出行平台的IPO热潮。

2024年开年以来,包括嘀嗒出行在内的多家网约车平台都开始扎堆冲刺港股。

3月,背靠广汽集团的如祺出行向港股IPO发起冲刺,并在近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如祺出行作为广汽集团旗下的出行平台,于2019年6月在广州上线运营。其业务覆盖三部分:出行服务、技术服务以及生态服务。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出行服务的Robotaxi服务。

与嘀嗒出行类似,这并不是如祺出行第一次递表,去年8月如祺出行便曾向港交所递表。首次递表的招股书失效后,今年3月25日如祺出行二次递表,最终通过聆讯。

4月,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曹操出行则是首次冲刺IPO,华泰国际、农银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为其联席保荐人。

翻看如祺出行和曹操出行的招股书,如祺出行2021年至2023年营收虽然稳步扩大,分别为10.13亿元、13.68亿元和21.61亿元,但其归母净利润在上述报告期内分别亏损6.85亿元、6.27亿元以及6.93亿元。

曹操出行同样面临一样的窘境。2021年至2023年曹操出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1.5亿元、76.3亿元和106.7亿元,但年度亏损分别为30亿元、20亿元、19.8亿元,三年合计亏损约69.8亿元。

另外,上汽集团旗下享道出行CEO倪立诚在去年底时也曾表示,享道出行将在2024年下半年筹备并启动IPO计划。

这一波IPO热潮的背后,一方面是网约出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另一方面,亏损仍然是这些出行平台共同的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家网约出行平台不约而同寻求资本市场的支持,通过IPO筹集资金,加速扩张步伐,也不难理解。

而下一个成功IPO上岸的出行平台会是谁,值得期待。(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韩敬娴,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