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紫茜

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微短剧行业迎来更加严格的监管和审核机制。新规要求自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剧需按投资额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备案的作品不得上网传播。此项规定旨在解决微短剧市场现存的问题,以进一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新规趋严

各方加大管理力度

记者了解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指出,自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剧需按照投资额分类分层审核,投资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微短剧”由广电总局审核,3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普通微短剧”由省级广电部门审核,30万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剧”由播出或为其引流、推送的网络视听平台履行平台内容管理的职责,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有关数据显示,新规试行以来,“其他微短剧”数量增长明显,占50%左右。截至6月1日24时,网络视听节目备案系统中已有3309部约22.7万集微短剧完成备案并获上线备案号。

记者注意到,在政策的引领下,各大短剧平台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快手公告称,6月1日起,无备案号的微短剧作品,禁止在平台经营推广;抖音发布通知指出,6月1日起新上线的短剧,需填写成本配置比例情况报告表和片酬承诺书,待材料上传到抖音后再由平台统一向省级广电备案。

除了各平台积极履行政策外,各地相关部门也纷纷推出管理细则。如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指出要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每月组织3次规划备案审查,成片审查时间缩减至15个工作日内;扩充微短剧审查专家库,在立项、编剧、拍摄、送审等环节提前选派专家进行指导。

直击行业痛点

多维度规范市场秩序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68亿,2023年该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增长了10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目前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其中也存在因过快发展而带来的“后遗症”。而新规的落地实施,能够直击微短剧发展痛点,进一步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祥指出,从创作生产上看,部分微短剧存在内容同质、导向低俗、制作粗糙等问题,如2023年前8个月上线的微短剧内容中,有379部爱情题材微短剧,在所有题材类型中占比最高。其中,部分微短剧过度关注总裁追妻、重生复仇、赘婿逆袭、甜宠虐恋等内容,被观众所诟病。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看到,有消费者称平台提供的网剧都是国家抵制的低俗剧情,宣传炫富、拜金等不正当婚恋观,而且同质化问题严重。但记者获悉,随着新规的出台,剧名中较为常见的“总裁”“夫人”“娇妻”“离婚”等关键词已大为减少,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主流。

此外,胡祥提到,从传播上看,一些小程序平台传播的部分微短剧没有备案号,存在监管漏洞,而部分平台投流买量的模式也影响行业生态发展,这些不良现象都需要从政策层面加以规范。从监管侧来看,面对行业新业态发展实际,必须与时俱进,做到分级分类管理,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监管加码

促行业长红发展

“新规出台有望推动微短剧行业实现从‘高流量’向‘高质量’的转变,实现从‘走红’到‘长红’。”产业观察家洪仕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及微短剧走红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栾轶玫认为,“首先,微短剧最早托生于网文,等待‘追更’的网文受众平移到短视频平台,托起了早期的微短剧市场。同时,微短剧叙事紧凑,适合快节奏受众的碎片化观看,可以满足其‘短时结项’的心理需求。其次,微短剧相较于短视频,制作还算讲究。如果说电视剧电影主打的是‘精饰感’,微短剧则强调的是‘原生感’与‘松弛感’,迎合了当下青年受众‘讲究又不刻意’‘轻松娱乐少压迫感’的观看偏好。最后,微短剧适合社交媒体分享,容易聚类传播。”但她也指出,微短剧如果想从“走红”到“长红”,就要走一条“高流量”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尽管微短剧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但新规的出台也旨在解决行业内现存的问题,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政策的指导下,“行业应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唯流量论的逐利问题。由于网络文化生态的复杂性与强关联性,微短剧在生产与创作中不得不面对流量等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甚至在某些阶段,相当比例的微短剧出现了过度逐利的不良倾向。所以,行业需不断提升微短剧的品质和能量,实现文化的品格提升、境界提升;应关注现实话题,增强价值示范的精神引领。现实题材赋予了微短剧更为多元化的创作与创新空间,加大对中华文化、代际关系、职场关系等社会热点话题的探讨,有利于在题材类型与思想价值层面进一步扩容提质;需激活技术优势,以提升影像内容的具象化表达。AI技术的广泛应用、VR与XR等技术的全效赋能,可以打开微短剧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先进技术有助于建立、健全数据支持系统,以科学化的数据信息获取受众的真实需求和审美偏好,从而提高微短剧的内容质量和市场适应性。”学者杨艺雯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