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谥号之别

很多人对庙号谥号傻傻分不清楚,其实简单至极。所谓祖有功宗有德,其中的“祖宗”就是庙号,像什么太祖、高祖、仁宗、玄宗、孝宗、文宗、武宗、光宗等等。

古代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翻译过来就是,天子可以设七座庙单独祭祀,无庙号的只能附在高庙中享受香火,诸侯则可以设五座庙,可以对有功德的祖宗上五个庙号,以此类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是先秦时代,准确来说就是商周(商人创庙,周人造谥),汉代以后就只有天子有庙,诸侯以下皆无了。

至于谥号,士大夫以上都有,并不是皇帝独享,比如周公旦、王安石、朱熹谥“文”,范仲淹、司马光谥“文正”,张居正谥“文忠”,诸葛亮谥“忠武”,关羽谥“壮缪”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像什么武帝、平帝、和帝、宣帝、炀帝这样带帝字的,一般都是谥号。

皇帝的称呼除了称庙号、谥号以外,还有称年号的,但前提是这个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比如明清两代的皇帝,如洪武、嘉靖、崇祯、康熙、乾隆、道光等等。像李治这样拥有14个年号的皇帝,自然不可能用年号来称呼他?

一般来说,谥号在未变得冗长之前,皇帝都称谥,比如谥“孝文”的刘恒称文帝,谥“孝景”的刘启称景帝,谥“孝武”的刘彻称武帝,两汉都是两字谥号,且都有一个“孝”字,所以也有人说刘邦给国人留下了一个“以孝治天下”的优良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到了唐代,给前任皇帝加尊号成了一种风尚,比如李世民的初谥是“文皇帝”,后来李治给加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隆基最初是八字的“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经过六次加尊号,最后是十四字的“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

谥号如此之长,还怎么称谥?多亏这时的皇帝都有了庙号,所以唐以后至宋明,就基本都称庙号了。

我们言归正传,来说一下两汉的庙号。

两汉庙号之由来

汉朝基本是遵循“天子七庙”的原则,虽然其中颇有曲折,但结果确实如此。

先说西汉,西汉最初有七个庙号,刘邦和文帝的庙号是景帝确立的,分别是高祖和太宗,刘彻的庙号是宣帝上的,为世宗。这三个庙号实至名归,不过后面四个庙号就有说头了。

《汉书·平帝纪》载:“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尊孝宣庙为中宗,孝元庙为高宗,天子世世献祭。”

也就是说,宣帝和元帝的庙号——中宗和高宗,是王莽立的(他未篡汉之前爵位就是安汉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帝崩后,王莽又“奏尊孝成庙曰统宗,孝平庙曰元宗。”

至此,西汉七个庙号满满登登,符合天子七庙的规定,王莽也顺理成章篡汉称帝。

如果没有后面的东汉,西汉七庙也就这样了。

但刘秀来了,情况就不一样了,他认为自己是承继了前汉正统,王莽是篡位者,他立的四个庙号是不合法的,所以就把后四位给废了。

后来,刘秀就开始为他生父那一系,即他的高祖舂陵节侯刘买,曾祖郁林太守刘外,祖父巨鹿都尉刘回,父南顿令刘钦,立庙祭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组成了“一祖二宗四亲庙”,也就是“天子七庙”。

但,这理所当然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你刘秀尊的是西汉法统,已经过继给元帝了,应以元、成、哀、平四帝为四亲,怎么还能尊生父一系为四亲呢?况且祖有功宗有德,你生父一系就因为生了你就有功有德了吗?

面对群臣的压力,以及自己皇权的正统性,以柔治国的刘秀选择了妥协。

《光武帝纪》载:“十九年春正月庚子,追遵孝宣皇帝曰中宗。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庙,成帝、哀帝、平帝于长安,舂陵节侯以下四世于章陵。”

也就是说,刘秀只给他法理上的祖父宣帝上了中宗庙号,法理上的父亲元帝进了高庙,而刘秀生父一系则供奉在舂陵祖庙,有庙无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西汉四个庙号就固定了下来。

刘秀崩后,本来也应进入高庙,但明帝认为老爹功绩堪比太祖,入高庙太委屈了,因此,重建了一座世祖庙来供奉老爹。

当然刘庄也存了自己的小心思——天子七庙已经有五,自己和子孙岂不是要去争剩下的两个名额,还不如重开一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东汉太庙一分为二,一座是西汉系的高庙,一座是东汉系的世祖庙——既尊了西汉帝系正统,也使东汉帝系自成体系。

刘庄想得很好,后人也办得“妥帖”,他自己以及后面的章帝、和帝、安帝、顺帝,乃至桓帝就都有了自己的庙号——显宗、肃宗、穆宗、恭宗、敬宗和威宗,只有殇、冲、质三位幼年天子以及灵帝、少帝、献帝三位傀儡没有庙号。

这样,东汉也有了自己的“七庙”。

但是,这七庙明显是滥竽充数,明、章二帝不算,其他几位不是昏庸、荒淫,就是受制于外戚、宦官,哪有什么功德?

所以,就连窃国大贼董卓都看不下去了,他上台之后立马就把和、安、顺、桓四帝的庙号给废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东汉就只剩下世祖、显宗、肃宗三个庙号,再加上之前西汉系的一祖三宗,最终形成了两汉含金量最高的“天子七庙”。

通过两汉庙号的废立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西汉真正刘家立的庙号只有三位,而且都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

景帝立庙号,动机是为了弱化惠帝的存在,强化刘邦与文帝,以及与他之间一脉相承的联系,而刘询给武帝上庙号,也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合法性,给祖父刘据正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王莽一口气立了四个,也是基于某些政治目的,但他忽略了一点,除了宣帝,其他三位不是什么好货色,连景帝都没能捞着(这里心疼刘启一万点),他们何德何能?这只会让人觉得不严谨。

东汉就更是如此了,虽然顾炎武曾说:“称宗之滥,始于王莽之三宗”,但毕竟人老刘家自己立的庙号只有三个。

而东汉在继承西汉法统,已有四个庙号的前提下,仍然弄出来七个庙号,而且都是些什么人?太儿戏了!多亏董卓“拨乱反正”。

因此,个人认为汉朝庙号过程虽不严格,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好的,含金量也是最高的,大家觉得呢?

说完了这些,以庙号、谥号论两汉二十五帝排名就简单至极了。

两汉二十四帝排名

为了更好的阅读方便,现将两汉帝系附录如下:

西汉十一帝: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东汉十四帝: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少帝刘懿——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废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档自然是两祖:刘邦和刘秀。

虽然刘秀重开大汉,光武中兴,但比手提三尺剑、开草根帝王之先河、让“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的汉高祖还是大大不如的。

第二档是五宗:

在宗里面,有四个庙号含金量最高,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即“太高中世”四大宗。

汉太宗刘恒,以小宗承继大统,揽权于手,对内打压军功集团,提高儒生地位,加强皇权,开治世之端,是中国最会搞生产和政治的皇帝之一。

汉世宗刘彻,一代雄主,对内加强皇权,限制藩王,颁布推恩令;对外更是大规模开疆拓土,所辟疆域,“视高、惠、文、景时几至一倍”,使中国“千万年皆食其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中宗刘询,中兴之主,对内诛灭霍氏集团,整顿吏治,惩治腐败,承继昭宣之治,对外解决匈奴,经营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真正实现中兴的中宗皇帝。

汉显宗刘庄,实质上的太宗,对内尊儒重教,刑理治国,开创明章之治,对外平定诸边,重置西域都护,复通丝绸之路,特别是派班超出使西域,使五十余国臣服,万邦来朝。

汉肃宗刘炟,尊儒制礼,轻徭薄赋,从谏如流,行宽厚之政,承继明章之治,使东汉王朝臻于极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武帝第三,文帝第四,后面依次是宣帝、明帝、章帝。

第三档是无冕之王景帝和最被低估的和帝。

汉景帝刘启,对内实行黄老之术,平定七国之乱,贬抑诸侯王,承继文景之治,对外抗击匈奴南侵,“造苑马以广用”,累军马四十万匹,实行“卖爵令”及“赎罪之法”,徙民充实边地,为以后武帝解决匈奴问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按照《周代谥法解》,“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曰景”,“由义而济(成功)曰景”,“景”是上等的美谥,对应刘启的性格,恰如其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和帝刘肇,两汉最被低估的帝王,甚至有人称他是东汉除刘秀外最强君主。他九岁登基,十四岁政就清理了外戚窦氏一族,在位期间,军事上灭北匈奴,让南匈奴内附汉化,而后又剿灭烧何羌,设立西海郡,将青海湖纳入版图,并使西域五十余国臣服,疆域达到了空前的1157万平方公里,史称:“冠斯往代,奄有万国”。

文化上又令班昭续写汉书,由许慎编撰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科技上派蔡伦改进军械,所制秘剑及各类器具长期在技术上对周边势力形成碾压,还顺带改良了造纸术。

若非在位时间短,平灭匈奴多赖窦太后决断,东汉可能也会在第四代出一位武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谥法曰:“不刚不柔曰和”,换一种说法就是刚柔并济,和帝以雷霆之势灭窦氏,窦后害死其母,他却不废其尊号,他的谥号其实也是被低估的。

第八汉景帝,第九汉和帝。

第四档:守成之君

汉元帝刘奭,虽然武有平灭郅支,昭君出塞,曾一度庙号“高宗”,但为人柔懦,不谙霸王之道,还因此被宣帝痛骂为“乱我家者”,以至于威权旁落于外戚、宦官之手,西汉也自他开始衰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谥法曰:“行义悦民曰元”,元帝一味好儒宽刑,取悦于士,果然评价“不凡”。

汉顺帝刘保,安帝独子,7岁被立为太子,11岁遭阎后诬陷被废,安帝崩逝后,少帝继位仅7月即病逝,宦官孙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拥立刘保为帝,后刘保以“争功”为名,分化、打击宦官势力,将之赶出朝堂。亲政后刘保虚心纳谏、任用贤士,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措施,使东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好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顺帝又宠爱妃子梁氏,使外戚势力再次出现了膨胀,虽然他巧妙平衡外戚和宦官的力量,使之并未形成专权,但却为后来的梁氏擅政20年留下了隐患。

顺,恭顺之意,梁氏给的谥号好。

元帝略强于顺帝。

第五档:傀儡之君

两汉由于后宫干政盛行,外戚、宦官猖獗,傀儡君主不少——吕雉制下的惠帝,霍光制下的昭帝,王氏挟制的成帝,王莽控制的平帝,邓绥控制的殇帝、安帝,阎氏控制的少帝,梁氏控制的冲、质二帝,董卓控制的少帝,曹操控制的献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傀儡也分高下,最上等的自然是惠帝和昭帝,他们虽然身不由己,但由于掌权者的水平高,也连带着受益,而且他们自身还有一些为人称道的优点,如惠帝友爱兄弟,昭帝大局意识强等等。

“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从谥号可以看出,昭帝要明显强于惠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毫无存在感的平、殇、冲、质、献帝以及两少帝,平帝在位五年,十四岁就驾崩,质帝九岁被梁翼毒死,少帝在位二百多天,冲帝更是三岁就死去,殇帝最惨,襁褓之中就不幸夭折,是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小、驾崩年龄也最小的皇帝。

他们自然也就说不上什么好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幼少在位曰冲”,“忠正无邪曰质”、“短折不成曰殇”,虽是平谥,但其中不无悲哀怜意。

其中汉献帝要强于其他几位。

按谥法解,“献”虽有贡献之意,但亦有聪明睿智之意,纵观汉献帝一生,虽身为傀儡,却难掩睿智,“献”这个谥号,刘协当之无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次的是有一定话语权却好事不做的成帝和安帝。

成帝受王氏挟制,完全是咎由自取,他与父亲元帝一样,仁懦好儒,刚即位就封了自己母族五人为侯。王氏政治暴发户一个,小辫子一抓一把,但面对老妈叽叽歪歪抹眼泪,他眼不见为净,躲进后宫,一味的宠信赵氏姐妹,结果造就了史上干政最厉害的角——王政君,以及第一个通过和平演变夺得江山的皇帝——王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安帝初期受制于贤后邓绥,本来也有可能谋一个宣帝的声名,但他却在亲政后听信内宠,肆行恶政,不纳忠言,不辨贤愚,政移私门,权落臣妾,终使东汉彻底的衰败下去。

第六档:昏庸之君。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桓灵二帝,史书中常提到一句话——自桓灵以来,阉宦当道,罢斥忠贞,买官鬻爵,朝局败坏……

桓帝宠信“五侯”,捕杀禁锢太学生,引发“党锢之乱”,灵帝更是贪图享受,不理朝政,后期又宠幸“十常侍”,引发黄巾之乱,东汉实亡于桓灵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谥法解,“克敌服远曰桓”,“乱而不损曰灵”,桓帝谥号确实有些夸张,可能上谥的时候太多的考虑了他诛梁翼一事,但毕竟是美谥,灵却是实实在在的恶谥,桓帝要强于灵帝。

至于哀帝,比他的父亲成帝还不如,汉成帝算是不愿让母伤心,对舅舅们的弄权眼不见为净,躲了,但哀帝却是十足的荒淫昏庸。他继位之初就把横行一时的王氏外戚除王政君以外全部轰出了京城,但大权独揽的他却没能从分封的怪圈中走出来,又把自己的外戚全都封了大官,后来又实行限田、限奴婢令,结果外戚丁、傅等一发难,他就偃旗息鼓了,而且还赐给男宠董贤良两千顷土地,狠狠抽了自己一大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昏庸还体现在对董贤的“宠爱”上,“断袖之癖”就不说了,为了与爱侣朝夕相处,他还让董贤之妻、之妹同侍左右,俗称“和窠爵”,甚至还在一次宴会上,公然表示要效仿尧舜,将皇位禅让于董贤,真是滑天下之大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