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优势叠加、潜力无限的机遇之城;这里是亲商重商、环境优越的兴业之城;这里是求贤若渴、近悦远来的逐梦之城!

这里,是吉林四平

近年来,英雄城四平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下好人才工程“先手棋”,打造人才引聚用留“强磁场”,让人才在这里前行有力,眼里有“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平美景。吕昊俊 摄

情系英城发展恳谈会

汇集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为了更好地展现四平形象、吸引人才、促进合作,6月28日至29日,“情系英城发展恳谈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这场以“才聚北京·智汇英城”为主题恳谈会,围绕“引、育、用、留、服”全链条,搭平台、抓协调、强服务,激励引导域外四平籍人才“资智助平”。

大会上,8位域外四平籍和在平工作成长、与四平有特殊感情的高层次人才代表围绕四平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农业提质、文化旅游、新兴产业等方面交流发言、建言献策,并现场公布签约项目。110名域外四平籍和在平工作成长、与四平有特殊感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共话英雄城发展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平美景。四平市委宣传部供图

“希望以此引进一批人才、达成一批合作、落户一批项目,在‘双招双引’上深度破题,更好地推动人才和城市双向奔赴、彼此成就。”四平市委书记王相民说,四平市还将设立“北京四平企业商会”和“驻京人才工作站”,通过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优化配置和共享人才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四平干事创业,助力四平经济社会发展。

英雄城里出英才新政

让人才前行有力,眼里有“光”

为进一步集聚和培育更多优秀人才,让人才安家、安身、安心、安业,四平市相继出台《英城英才新政十条》《惠企人才政策新五条》等一系列引才政策。

除此之外,四平市在吉林省人才政策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再给予安家补贴、购房补贴、公积金贷款优惠、子女入学安置等政策支持,提升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制定《四平市引进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服务办法》《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7项措施》,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引进人才对事业发展前景的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平美景。吕昊俊 摄

“我们深入践行‘人才兴市’理念,先后组织实施了‘人才攻坚计划’‘万名大学生留平计划’,引进硕、博人才500多人、大学毕业生11200多人。”四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关注的是,四平市还通过政府投资的方式,在市区打造了两个特色人才社区,建设了418套人才公寓和2880套产业人才青年公寓。设立“四平·吉青驿站”,为来四平就业创业、求职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人才政策解读、就业岗位推介等服务。

八大优势产业“拴”人心

产业与人才在英雄城“双向奔赴”

全国第一台行走式联合收割机在这里诞生、第一台鼓风机出自四平、四平大客车曾风靡全国……作为传统的工业之城,近年来,四平市还全力支持大农业、大旅游、大物流、大数据“四大”和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和新医药“四新”的八大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以“四大产业”中大农业为例,四平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中国唯一的“优质玉米之都”,黑土地保护利用“梨树模式”被全国推广,农业产业优势就成为了该领域人才在四平扎根的重要原因。

“每年都有100多个博士生和硕士生在梨树开展工作,域外人才和本地人才双向交流能迸发出很多灵感和火花。”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副站长、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示范区。人民网记者李洋 摄

着眼发展所需,四平市还坚持科教产协同培养人才,倾力打造“政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域内23家重点企业与3所在四平高校、1所域外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自主培养与留用有机结合。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走在振兴之路上的四平,正在厚植人才沃土,让“第一资源”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