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为没有缺点的人,是浅薄的,众人认为没有缺点的人,则是虚伪的。
——坤鹏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八卷第二章(上)

在这一章,亚里士多德继续就“可感觉的实体”进行分析。

他的结论就是本章最后的一段话:可感实体是什么,它们怎样存在就是很清楚的了——一种是作为质料,另一种作为形式或现实性,而第三种则是由这两者组成的东西。

原文:

本体之作为底层与物质而存在者,亦即潜在本体,一般均能认取,

尚待我们来说明的应是可感觉事物的现实本体。

解释:

因为作为质料与底层(基质)的实体,亦即实体是潜在的实体,是普遍地被承认的,

还需要我们进行说明的应该是可感事物的现实实体。

亚里士多德指出,实体离不开质料,

这是因为实体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主体,

而任何运动变化都必须有在这个运动变化之下支撑它的基质,这个基质就是质料。

没有运动是可以没有质料的。

这就是质料的潜在地可以与不同形式结合的可能性。

一块木头经过雕刻,可以成为宙斯雕像,这时它就是和宙斯的形式结合成了雕像;

如果它与桌子的形式结合,它可以变成一张桌子;

与此类似,等等。

可见质料是潜在地有可能与不同形式结合的事物,所以它表现了潜能,也就是潜在性。

形式在运动变化中的作用则更加明显。

在运动变化中,只有将一定的形式加到一定的质料之上,才会出现一个新的事物,也就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体。

一个新的可感知的实体也就由此生成了。

在这个生成过程中,也呈现出了纷繁复杂的状态。

质料被各种偶性所附着,这对于一个新事物的形成至关重要。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在种之下的多种差异,也就是属差。

原文:

德谟克利特似乎想到了具有同一底层物质的事物之间有三类差异,

它们或不同于规律即形状,或不同于趋向即位置,或不同于接触即秩序。

解释:

德谟克利特似乎是想到了具备同一底层质料的事物间有三种差异:

它们或是不同于规律,也就是形状,

或是不同于趋向,也就是位置,

或是不同于接触,也就是顺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

但是大家显然看到了更多差别,

例如有些事物,它们的物质组合方法是不同的,

蜜水等由混合而成,

束薪等由捆扎而成,

书等由胶合而成,

箱等由搭钉而成,

其它种种有由数方式共合而成;

解释:

但是大家明显看到了更多的差异,

比如有些事物,它们的质料组合方法不同,

蜜、水这些都是混合而成,

一束束的木柴都是捆绑而成,

书都是粘合而成,

箱子都是由钉子钉成的,

其他的种种都是由多种方式共合而成;

原文:

又有些事物因位置而不同,门楣与门槛所处有上下之别,

又有些因时间而不同,如午餐与早餐;

又有些因地方而不同如风;

又有些因可感觉事物之秉赋而不同,如软硬,稀密,干湿;

解释:

又有一些事物因为位置不同,门楣与门槛的位置有上与下的区别,

又有些是因为时间不同,比如午餐和早餐;

又有些是因为地点不同,比如风;

又有些是因为可感事物的秉性不同,比如软硬、疏密、干湿;

原文:

有些事物于这些性质有某几种不同,有些则全得不同,有些则于这些性质或有余或不足。

解释:

有些事物在这些性质方面有几种不同,有些则全都不同,有些事物在这些性质上或是有余或是不足。

原文:

于是,清楚地,“是”这一字为义就该有那么多;

某事物“是”一门槛,因为它放在如此如此的位置,

它的所“是”实为位置,

而另一事物为一块冰则其所“是”实为如此如此而凝结成的固体。

解释:

这样,很清楚,“是”这一字的含义就该恰好有那么多的意义;

某物“是”一门槛,因为它放在了这样的一个位置,

它所为“是”的实际上就是位置,

而另一事物“是”一个冰块,这实际说的是因为这样而凝结成的固体。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