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如何破解人口居住分散带来的公共服务全域覆盖难、资源配置难、效率提升难等问题?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殷殷叮嘱,积极增进民族地区民生福祉。特别是近年来,丽水景宁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交出了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优异答卷,打响了“小县优教”“小县优养”“小县优医”等民生服务品牌,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

小县优教,让学生“上好学”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一定位不仅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更决定着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框架,而“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正是景宁对它的用心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景宁民族分院。

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之初,当地教育以普及初等教育为重点,尽管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但各地校舍仍然简陋、教学设施依旧落后。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有形之手”频频发力,上世纪90年代,景宁以“双基”巩固提高为中心,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和扶贫建校,办学水平有了新的飞跃。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教育事业该如何发展?2022年,丽水景宁在全省率先推进山区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帮助山区孩子进城就读,共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截至目前,景宁8所小规模学校的107名学生全部进入县城就读。两年来,景宁还着力高质量做好乡镇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后半篇文章”,持续擦亮“小县优教”品牌,打造山区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景宁样板”,赋能景宁走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特色之路。

走进位于县城外舍路的红星小学,这里地面干净整洁、教室窗明几净,清爽的环境令人舒心愉悦,班级里教学气氛欢快活跃,课堂外,星星阅读中心、创客教室等成为孩子们的求知乐园。去年春季学期,来自毛垟乡、鸬鹚乡、大均乡、郑坑乡等地小规模学校的70名孩子加入红星小学,与城区孩子同窗学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由政府兜底,这些进城就读的学生需求也得到了全面保障——每年投入20万元,保证与城区学校学生“同菜同质同价”,确保吃得放心;投入200余万元,升级住宿条件,配套生活物资,配备生活老师,确保住得舒心;投入25万元,开设8条“周末求知专线”,配备车辆、司机、监护老师,确保行得安心……

在红星小学校长吴月圆眼中,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教育是民生工程,我们为乡村的孩子托底,让他们享受更为优质均衡的教育,也减少他们父母来县城发展的后顾之忧。再往后想,这些孩子就是未来乡村发展建设的新希望。”

小规模学校优化“后半篇文章”只是景宁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景宁在教育领域先行先试,不断打破山区教育桎梏,地方教育资源配置越来越科学、均衡,办学特色越来越鲜明。数据最有说服力,景宁中学成为山区县“低进高出”的县中崛起模范;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实践经验在全省推广;县域教育基础生态监测位列全省第一,教育公众满意度全省第三。

亮眼成绩的背后,传递着爱民的诚意。在丽水景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已成为社会共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是如此,而“扎实推进各族青少年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正是景宁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小县优养, 解决老人“关键事”

景宁有70.6%的村分布在600米海拔的山上,60周岁以上的老人居住分散。囿于地理因素制约,景宁曾面临着山区养老服务半径长、成本高、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有需求,不方便”,是当地村民对养老服务的最普遍描述。

景宁面对的现实,重点是“打破地理桎梏”。这种内生性压力的破解关键,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按需提升服务精准度。于是,当一支脱胎于农村的养老服务团队“横空出世”时,山区养老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群众在鹤溪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餐。

2022年,浙江在全省推行“爱心卡”养老服务。为找准老人最迫切、最需要的服务项目,丽水景宁多轮次开展摸底工作,最终收集梳理了10大类共97项服务内容。在此过程中,景宁结合山区地域广、农村老人多且分散的特点,将助餐、助浴、助医、助购等个性化需求纳入“爱心卡”养老服务中。与此同时,景宁还根据老人的年龄、经济情况、社会贡献及身体状况四个维度,对“爱心卡”分类定档;再依托社保卡,设置统一标识,并以虚拟“爱心分”形式,按月发放至老人社保卡养老服务专户中。

有了政策兜底,谁为老人服务?景宁有自己的破题思路。结合农村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景宁对偏远山村划分网格,以常住居民自愿申请和社会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就近选配山区养老管家,其中吸纳了农村网格员、在村优秀青年、退休医生、老教师、老干部等与农村老人比邻而居的群体。

“能帮我洗下被子吗?”“最近心烦,能和我聊聊天吗?”“能帮我再开点药吗?”在梧桐乡,山区养老管家陈海美一接到电话,便马上拎起护理包,前往老人家中。这样“雷厉风行”的行动,已成为她的服务日常:上门扫描“爱心卡”服务码,测血压、体温等身体数据,信息同步上传至“畬乡爱老”云端平台,再处理一些生活难题,陈海美高效周到的服务让老人倍感温馨。

如今,景宁已有像陈海美这样的山区养老管家151位,分布于山区21个乡镇(街道)、上百个村社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全县山区养老管家已为责任区内2.6万余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服务50余万人次。

为了进一步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需求,景宁还创新推出了“巡回式”流动养老服务,以乡镇片区为单位,统筹“流动供销共富车”“流动智慧医院”等30余辆服务用车,为山区老人解决了许多“关键小事”。

在不断完善硬件基础的同时,景宁的“软实力”也在日渐提升。坐落于县城中心地段的“一老一小”公共服务综合体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下棋、看电影、打排球、望山景……丰富的功能区块构成了全景式图景,在健脑、健身,修身、修心的同时,让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小县优医, 足不出户“看好医”

对于百姓来说,“幸福感”不仅体现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上,更寓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中。

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的40年,也是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40年:卫生资源、人才建设、医疗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山区群众从“看病难、看病烦”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省城的医疗服务。

上世纪90年代起,景宁加大卫生资源、人才建设、医疗技术投入,县人民医院院区布局不断调整,面积从1.6亩扩大到如今的102亩,职工从100余人发展到600余人。2013年5月,浙大一院与县人民政府签订帮扶协议,县人民医院挂牌成立“浙大一院民族分院”。

此后,浙大一院与景宁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帮扶合作。2018年,浙大一院与景宁签订第二轮帮扶协议,开启第二轮帮扶。2021年3月21日,景宁与浙大一院签订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帮扶协议,开启“山海”提升工程合作。

去年,省卫健委支持景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暨省属医疗卫生单位组团式帮扶集中签约,构建起以浙大一院为龙头的省级医疗机构组团式帮扶模式。多年来,通过选派专家驻景,“面对面”讲理论,“手把手”传经验,“点对点”解难题,以及推荐本地医务人员到浙大一院等省级医院进修的方式,培育了一支储备充足、执业规范、稳定可持续的人才队伍。

对山区百姓而言,交通不便历来是就医难点。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景宁配置4辆具备就医检查、取药报销、远程会诊、慢病随访等功能的巡诊车,每月2次向无医疗服务机构和村医老龄化严重的73个偏远行政村提供巡回诊疗服务。今年,景宁计划新增的2个基层急救站点、1个急救停机坪目前已基本完成,近期可投入使用,今年力争将农村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4分钟内。

如何守护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是景宁不断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景宁相继出台14个政策文件,扎实推进山区县“幼有善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健全托育服务体系,通过打造社区养育照护驿站、举行养育照护小组活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及家访服务等,“一站式”为婴幼儿提供医疗、保健、预防接种、养育风险筛查等服务,满足民众的不同需求。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对于丽水景宁各族群众而言,社会生活所涉及的公共政策不再抽象、不再遥远,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是可感、可触的。回顾景宁40年民生事业发展工作,优质、均衡、便捷等关键词已融入群众生活,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照进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来源:源新闻·丽水日报 付名煜 徐丽雅

责任编辑:孙蓓蓓 编辑:施会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