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山水是永恒的主题,古人把园中山水比作自然,而发挥着分割和连接作用的池水显得尤为重要。以苏州园林为例,大部分园林都以池水为中心进行布局,其承载着园林的惬意生活,寄托了园主的理想与情感。园林的水面,从功能上看,主要用于消暑纳凉;从审美来看,可以赏月、听荷、看竹、观鱼、品泉……明代计成的《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巨著,也是今人了解古典园林的必读书籍。通过《园冶》中关于水的描述和理水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园林中的清凉水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网师园彩霞池 袁 颖 摄

“水面鳞鳞,爽气觉来欹枕。”——乘凉睡觉

欹枕即斜倚枕头,这句话的意思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带来清爽的气息,让人感到舒适和惬意,想要卧石而眠。《三国志·蜀志·彭羕传》中写了一位名叫秦宓的处士,他在被诸葛亮请出山之前,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书中有一句话写得很有画面感:“枕石漱流,吟咏缊袍。”每天在河边枕着石头睡觉,穿着粗陋的缊袍吟咏诗歌,体现了安贫乐道、自在乐观的生活态度。清代雍正皇帝虽然公务繁忙,但也希望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他让画师所绘的《雍正行乐图》中,就可见“枕石漱流”的影响力。夏日站在园林中的水边,会感到阵阵凉意,因此很多园林都会将建筑伸进水中,比如退思园中的菰雨生凉轩,在室内放上床榻,或者直接在水边支起一张木床,就可以睡个好觉了。

“一湾仅于消夏,百亩岂为藏春。”——消暑之用

这句话点明了池水和园林的用途。一湾清水,可以化解夏日暑气,再次说明园林中的水景多是为消暑而设置。我国的江南和岭南地区,夏季漫长炎热,大水面可以有效调节局部的小气候。岭南园林在这点上做得尤其精细,如东莞可园中两个方池都设置在风道的必经之路上。

“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赏柳嗅荷

园林中的水景,除了在夏季消暑降温,还能提供月下的柳影和阵阵的荷香。柳树的影子伴着水中的月亮随风曼舞,池中荷花的清香阵阵飘入房中,此情此景,让人感到灵魂都被洗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可园挹清池 袁 颖 摄

“看竹溪湾,观鱼濠上,俯流玩月,坐石品泉。”——看竹观鱼,玩月品泉

在溪湾处看竹,在水畔亭上观鱼,俯视水中的月亮,坐于石矶品味清泉,水和竹、鱼、月、石四个元素结合,形成多样化的观景场所。在古代,竹子被文人墨客赋予更多的意象和内涵,所以在园林中的水边种竹赏竹,成为文人造园的一种默契。水边观鱼,撒上一把鱼食,鱼群就蜂拥而来,像留园的濠濮亭、寄畅园的知鱼槛都是让人侧身俯瞰。此外,古人喝茶,大多喜欢在自然之中,可以靠在树下,也可以坐在水边,即便是在室内,也更喜欢坐于庭轩,或者拆除建筑门板,和自然相融,在这种环境里喝茶,想必心情也会不一样吧。

“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体会水的动静之感

这句话表现了水景的动静交织,体现了园林理水的境界。一榻琴书被树影扰动,打破了月光下的静谧,风吹池水,荡起涟漪,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书房是古人重要的日常场所,计成认为书房最宜结合掇山理水:“为书房中最宜者,更以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而这动静结合之水,刚好烘托出书房的幽雅意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师园引静桥(又名:三步桥) 袁颖 摄

值得一提的是,《园冶》中对优秀的理水有一个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对于大自然中江、河、湖水“气势”的追求。这里的“气势”有大小之分,可以大气磅礴,也可以幽静婉转,但无论大小,都需要遵循自然水系的变化特征。比如以理水见长的寄畅园,引惠山寺的日月池和二泉书院的积香池之水,水脉如同真山脚下的溪流汇入池中。真实的水脉,从一个小小的泉眼,到山涧的溪流,最后流入河流湖泊或大海,都是遵循自然变化特征的。大部分园林由于空间小,其实是很难呈现宏大气势的,但可以通过营造水流蜿蜒不尽之境,从而形成小中见大、咫尺之地似通江河的气势。

(本文首发于《中国文化报》2024年6月25日8版)

责编:保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