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3—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在青岛举行。本次大会以“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为主题,为全国皮肤性病学同道搭建了交流与学习的高质量学术平台,并且强化了与国际皮肤科学会联盟(ILDS)、国际皮肤科学会等国际皮肤科学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皮肤科学发展迈入崭新阶段

高兴华主任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兴华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兴华教授在会议期间指出,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皮肤科学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代皮肤科学的发展是全面性的,涵盖了对皮肤结构与功能的全新认知、对诸多皮肤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新阐释、对疾病诊治技术与方法的新突破,而且皮肤科学的教育、培训、科普以及疾病管理方式也步入了新的模式。当前,皮肤病学工作者借助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分子及细胞学、免疫学技术的单独或组合运用,于分子层面阐明了数百种皮肤病的内外发病原因或机制;相应地,也由此转化产生了多种皮肤病的诊治技术和产品,比如众多靶向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人工智能技术、多模态皮肤影像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及其融合,正在逐渐融入皮肤病的诊疗或对依赖形态学的皮肤病传统诊断方式进行升级;通过多维度、高效率的网络技术,有关皮肤和皮肤病知识的传播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重要皮肤病专病规范管理模式的构建,成为皮肤病医教研及社会服务的有力抓手。

我国皮肤病学科队伍为世界皮肤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努力改进:(1)无论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我国皮肤病学科既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也要瞄准原始创新;(2)我国每10万人平均仅有2个皮肤科医生,且地区分布差异大,未来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建设;(3)新媒体技术推出的科普资料质量参差不齐,皮肤科医生有责任发出权威且科学的声音;(4)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推动我国皮肤科学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展现自我风采。

Jaus激酶(JAK)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

Henry W.Lim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enry W.Lim教授

在大会报告环节,多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针对皮肤性病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向与会医务工作者交流分享。ILDS主席Henry W.Lim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JAK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Henry W.Lim教授指出,在美国皮肤科,自2021年9月以来,主要有7种JAK抑制剂被FDA批准,除了Ruxolitinib是外用药物,其余6种均是口服药物,应用于特应性皮炎、斑秃、白癜风和银屑病的治疗。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Meta分析发现30 mg Upadacitinib的治疗效果优于200 mg Abrocitinib,并且口服Upadacitinib和Abrocitinib比生物制剂治疗更有效。口服JAK抑制剂Tofacitinib和Barcitinib在斑秃的治疗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新药JAK3/TEC抑制剂Ritlecitinib在白癜风的治疗中展示出了非常好的疗效,并且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在银屑病治疗中,JAK抑制剂Deucravacitinib被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成像技术助力皮肤科学创新

徐涛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涛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徐涛教授在线上做了题为“超分辨成像技术助力皮肤科学创新”的大会报告。徐涛院士指出,根据成像尺度,成像技术可分为宏观成像、介观成像和微观成像:(1)宏观成像:包括X射线成像、CT、MRI、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PET)等。(2)介观成像:包括光学显微成像、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等。(3)微观成像:包括冷冻电子显微成像、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成像、扫描电子显微成像等。目前,光学成像和超声成像在皮肤检测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在皮肤肿瘤方面,对黑色素瘤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大大提高;在炎症性皮肤病方面,利用非入侵性成像方法对皮肤进行成像,可识别炎症性皮肤病相关特征。

免疫学发展促进临床诊治更加精准

吴玉章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玉章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免疫学会吴玉章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免疫学的发展情况。吴玉章院士指出,免疫学是促进生命科学、医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前沿学科。近年来,基础免疫学知识不断更新,研究成果大约每4年增长1倍。临床免疫学促进了特异诊断技术和精准治疗方法的发展。免疫学的发展,促进了一些重大疾病的控制甚至消灭,改变了人类疾病谱,延长了人类寿命,并且有望帮助进一步实现肿瘤等重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愈。疾病防治的本质之一是重塑预存免疫力,所以T细胞库(免疫力)重建程度与临床结局密切相关。2021年由中国发起的科技计划——“人类免疫力解码计划”(HIA)为生物医学开辟了新赛道,打造了领先地。HIA是基于过程理论进行的组织、分子、细胞、基因解码,依据这种解码可以了解免疫力如何产生,并且解决很多临床医生遇到的“同医不同果、同病不同症、同治不同效”的问题,使得临床诊治更加精准。

参加会议的部分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会议的部分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合影

本次大会还设立了各学组和各皮肤性病研究协作组、各种皮肤性病研究、疑难病例、皮肤科领域的转化应用研究、皮肤影像和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中国高水平原创研究、新兴诊疗技术、指南解读、科普,以及皮肤科质量控制、皮肤学科建设等分会场。会议既聚焦于传统皮肤病的诊治管理以及机制研究进展,又关注罕见病、皮肤公共安全等相关问题;在大力推进皮肤科学基础研究、规范与创新诊疗的同时,于多种场合通过不同形式开展科普活动;既关注我国皮肤科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亦不忘历史,组织专家梳理我国皮肤科学史;在深度展现我国皮肤科学发展成果的同时,强化与国际皮肤科学组织的合作与交流,设立了3个国际专场,汲取国际先进经验与方法,为我国皮肤科学走向世界提供契机。此外,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健康皮肤三年行动”项目的启动仪式,第十三届皮肤医学知识挑战赛总决赛、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皮肤科医生授课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此次会议不仅交流探讨了皮肤性病学科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更为我国皮肤性病学科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汇聚了新力量。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将以本次大会作为新的出发点,以创新引领方向,协同推动发展,共创我国皮肤性病学事业发展的新未来。

(供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