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政部公布了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其中,我市成功入选。

6月27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救助管理模式,在主动救助、救助寻亲、跨区域协作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年救助量千余人,长期滞留人员综合寻亲成功率达70%以上。

协作联动,机制健全。市、县两级均建立了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依托政府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及110指挥中心,通过网格化管理,“部门协作、四级联动、首接负责、无缝对接”的救助管理快速响应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公安、城管、卫健、民政等多部门协作配合,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在发现报告、街面救助、信息共享、返乡安置等方面实现了城乡全覆盖。目前,我市正在以市救助管理站为主导,以县、区救助站为配合,以村、居、社区救助志愿服务站点为辐射,建成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商丘市区域性救助管理综合中心”。

主动救助,关口前移。全市各救助机构利用部分街道(社区)便民服务站、福彩销售点、公安警务室,在主要城区和路段,设立了一批“临时救助站点”“志愿服务网点”等,应急救助关口前移,救助服务触角扩展,兜底保障救助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注重救助宣传与推介,长期以来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及各类网络自媒体等形式,公布救助热线、宣传救助政策、发布救助动态,广泛引导社会各界热心群众和公益组织,参与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氛围浓厚,救助服务参与度不断提升。

探索创新,寻亲突破。积极探索“互联网+救助寻亲”“传统方法+新媒体寻亲”“专业寻亲+公益助力”等工作新模式,不断加强与公安部门、卫健系统等有关部门寻亲技术力量的多角度合作,借助主流媒体、融媒体及自媒体等寻亲平台,多方链接救助寻亲公益助力,全方位打造“大爱寻亲”工作新模式。目前,我市长期滞留人员综合寻亲成功率达70%以上,寻亲成效显著。

医养结合,分类安置。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安置工作新模式,根据滞留人员精神状况和健康状况,在全市范围内调研选点,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区、县公办医疗机构、福利机构内设立不同服务特色的集中安置点,“一人一策”,分类安置。目前,我市共有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柘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民权县社会福利救助管理中心3个集中安置场所,解决了全市各救助机构无信息人员安置难题。

源头治理,先行先试。对易走失、反复流浪、常住无户籍流浪人员及家暴、家庭遗弃、实施无人照护等边缘性人员,提供应急性、过渡性、便利性临时庇护服务。目前,我市正在以虞城县为试点,探索尝试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工作,拟通过对全县范围内特殊困境人员逐一排查、评估,建立特殊困境人员基础信息库,建档立卡,协同有关部门,分类落实相关救助政策,同时加强动态监测与回访,及时掌握其生活状况和救助效果,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区域联动,中转保障。积极探索实践区域性救助协作互助。2016年,我市举办了豫鲁苏皖城际间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建立了商丘、开封、周口、亳州等周边地区四省八市救助工作联动机制,形成了2小时区域性救助协作圈。多年来,我市积极参与、实践、推动中部地区与华东地区以及全国各区域的救助交流与协作,信息共享、互助互联、中转保障,年均跨省、市中转护送量500人次。

来源:商丘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