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6月28日讯(记者 邬勇 刘菲 摄影 李刚)烟台,因海而生、依海而兴,海洋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优美的仙境风光、涵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积蓄了澎湃的发展动能。6月28日,“核”你在一起·看见核能力量全国媒体烟台行活动登上国内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在这里,倾听新时代藏粮于海的“蓝绿交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烟台拥有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水域辽阔,水质优良,为养殖产业提供了优良先决条件。同时,烟台还有多所涉海高校和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耕海1号集合了多种先进技术,打造了全国领先的海洋牧场。”山东海洋集团烟台耕海运营公司总经理靳海峰向采访团记者介绍,“耕海1号”三个智能化养殖网箱盘旋组合成直径80米的“海上花”造型,可以养殖真鲷、斑石鲷等优质海水鱼类,年产约20万尾、15万公斤,注解着新时代“藏粮于海”的烟台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蓝色碧波的怀抱里,耕海1号是一座见证着烟台海洋牧场与海工制造加速崛起的“蓝色粮仓”。从高空俯瞰,它是一条璀璨夺目的“海洋之星项链”,镶嵌于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四十里湾海域。在国内首次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集成于一体,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开创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耕海1号”,带给大家的最大震撼是一个“融”字,表现最出彩的是一个“绿”字。“耕海1号”融合采用了先进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和清洁能源系统。“清洁能源利用方面,设有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426kW,年均发电量达90万kWh,清洁能源在项目中的应用占比达30%。”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工程技术部运维经理赵全福介绍,“耕海1号”在系统设计和实际运用中始终坚持生态绿色环保理念,从清洁能源利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回运等多个方面着手,实现平台的防污减排、节能环保。此外,“耕海1号”的海水淡化系统采用了国际知名品牌“汉胜”,淡化利用先进的反渗透膜工艺进行海水淡化,每天可产淡水100立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控制大厅里,一块偌大的屏幕上显示着海洋牧场里的鱼儿,同时也显示着养殖水体、鱼饵总量、鱼总量等养殖参数。3个网箱均配备了空气投饵技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现调整投喂位置和投喂距离、监测饵料剩余量、调节下饵速度、定时定量投喂、切换投喂口、监测投喂参数等功能。网箱还采用了自动清网、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安全管理等系统,对养殖过程进行精细化管控,实现网箱养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此外,水下环境监测系统依托5G技术,实现了对水质环境亚毫秒级的水下超高清视频回传及水质监测数据收集传输,还可实时监测温度、盐度、流向等水质水文情况,海面气温、气压、湿度、风速和降雨量等气象情况。项目在周边自有海域已投放人工鱼礁3.7万空方,海洋生物资源量增长2.6-3.4倍,助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从整体看,“耕海1号”创新性实现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技术和海洋文化旅游一二三产业深度有机融合,在业内率先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海上度假村”,树立了全省海洋文旅新标杆,奏响了新时代藏粮于海的“蓝绿交响”,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齐鲁样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