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欧洲和亚洲交界处的土耳其共和国,是一个以亲日著称的国家。在2012年由日本外务省进行的民意调查中,有83%的土耳其人回答说,他们与日本的关系是“友好”或者“倾向于友好”的,这表明绝大多数土耳其人对日本持有友好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理上并不接近的土耳其人如此喜欢日本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明治时代发生的一起重大海难事故。

19世纪末,对与欧洲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感到不满的奥斯曼帝国(现土耳其共和国的前身)的苏丹(皇帝)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计划向同样受欧洲列强态度困扰的明治政府日本派遣亲善使节团,以期签订平等条约。

这个使节团也包含了对两年前访问土耳其的小松宫彰仁亲王的回访之意。使节团乘坐的船只是土耳其海军所属的木制护卫舰“埃尔图鲁尔”号。

1889年(明治22年)7月,“埃尔图鲁尔”号从土耳其出发,通过苏伊士运河,于次年6月抵达横滨港。之后使节团觐见了日本明治天皇,呈递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托付的土耳其最高勋章和许多礼物。当时的明治天皇也授予使节勋章,并以盛大的宴会回应,表示欢迎。

使节团在日本停留了三个多月,接受了来自日本官方和民间的热烈欢迎后,从横滨港启程回国。

然而,当时正值9月,日本正处于台风季节,日方担心天气情况,建议“埃尔图鲁尔”号在修理后再出发,但使节团为了不延迟回国,仍按计划出发。

急于回国的土耳其使节团和船员在日本和歌山县海域遇到了台风。强烈的风浪导致船只猛烈撞击在礁石上,海水涌入船内,引发了引擎的巨大爆炸。这起事故导致船只在短短90分钟内沉没。人员伤亡极为惨重,土耳其使节团共有587人遇难,仅有69人生还,成为一起非常严重的海难事故。

  • “无论如何都要让他们回国!”

在那个无法实时获取气象信息的时代,在台风影响仍在持续的情况下,和歌山县串本町大岛的居民们不眠不休,与恶劣的天气和海浪搏斗,全力救助船员。同时,也进行了对不幸遇难者的遗体搜索和回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人对初次遇见的穆斯林很感兴趣,尽可能地与他们沟通,理解他们的意愿。日本全国也为生还者募集了捐款。

大约一个月后,治疗结束的生还者被送回国。然后最初提出要承担生还者的运送工作的不是日本,而是俄罗斯。

当这一事件被当地报纸报道后,社会舆论反响强烈,日本人质问“为什么要让俄罗斯来做,应该由日本人亲手送他们回国”。在舆论的压力下,日本政府最终决定派遣日本海军的军舰“比叡”和“金刚”,确保生还者安全返回土耳其。

那时是一个连飞机都没有的时代。而且日本海军也刚刚成立。派遣两艘军舰长时间执行任务,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消耗,对当时的日本政府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决定。

次年的1891年(明治24年)1月2日,“比叡”和“金刚”抵达了当时的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港口,受到了土耳其人的欢迎和感谢。

这个事故加深了日本与奥斯曼之间的联系,但最终奥斯曼帝国并未与日本签订友好条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3年(大正12年),日本才通过洛桑条约与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 100年后的报恩

1985年(昭和60年),中东爆发了两伊战争,局势紧张。3月17日,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总统宣布,“从现在开始48小时内,所有飞越伊朗领空的飞机都将无差别攻击”。居住在伊朗的日本人纷纷涌向机场,但所有航班都已满员,无法离开伊朗。

世界各国纷纷派遣飞机前往伊朗撤侨,但由于“无法确保安全”,日本政府决定暂不派遣飞机。然而,就在日本人从伊朗撤离的希望变得渺茫时,有一个国家向他们伸出了援手,那就是土耳其。

土耳其用土耳其航空的两架客机为215名日本人提供了帮助,使他们得以在最后一刻全部撤离伊朗。

其实当时在伊朗还有许多土耳其人滞留,但没有人对土耳其政府的决定表示不满,他们让日本人先上飞机,自己则通过陆路撤离。

为什么土耳其人愿意冒着这样的风险帮助日本人?后来,土耳其驻日大使内贾蒂·乌特坎说:

“日本人在‘埃尔图鲁尔’号事故中的献身精神,至今土耳其人仍然铭记在心。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我就在教科书上学到了这一点。在土耳其,即使是孩子们也知道‘埃尔图鲁尔’号的事情。因此,土耳其的飞机飞往伊朗帮助了处于困境中的日本人。”

在“埃尔图鲁尔”号沉没的海域前方,日本和歌山县串本町建立了“土国军舰遇难之碑”。此后,每年都在此举行所谓的追悼慰灵祭。这个祭奠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一度中断,而现在每五年都会与土耳其共和国共同举办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