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终其一生未立太子,也就是说秦始皇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定皇位接班人。

后人大多认同秦始皇将皇位传给长公子扶苏,少子胡亥伙同赵高、李斯伪造遗诏,强行篡位。

理由是《史记》有段记载: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书及玺皆在赵高所,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这段史料记载表明,秦始皇在病逝前夕,给公子扶苏留有遗诏,让扶苏将军队交给蒙恬,自己赶回咸阳参加皇帝的葬礼,诏书已经写好,但还没来得及发出,秦始皇就去世了。

《史记》中的这段话,其实疑点颇多:其一,这封诏书表明了扶苏的皇位继承权,对胡亥的皇位合法性极为不利,胜利一方的胡亥和赵高,怎么会让其留存于世并传了出来,这样的诏书即使有,也一定会被胡亥、赵高第一时间销毁;其二,秦始皇一直未立太子,去世前夕明确了皇位继承人,这样关系帝国未来的重要法律文书,怎么会存留于赵高之处,而不是立即发给扶苏呢?其三,既然有意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而扶苏又远离权力中心,以秦始皇的精明,怎么会不做任何事前布局,来确保自己的意图得到执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秦始皇到底是想将皇位传给谁,历史疑云重重。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只需弄清三件事。

秦始皇将长子扶苏派往上郡监军,是为历练还是惩罚?

与秦始皇信奉法家不同,扶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性情宽厚,为人仁义,与其父秦始皇的易怒暴虐的性格格格不入。因此,扶苏经常指出皇帝的过失,劝谏皇帝要施仁政,以仁义治天下,惹得秦始皇经常很不高兴。(《史记 李斯列传》记载: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

统一六国后,一些儒家学士常常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朝廷时政,惹得秦始皇大怒,下令“焚书坑儒”,将几百儒生全部抓起来活埋,并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全部烧毁。

扶苏听闻大惊,极力阻止秦始皇不要坑杀术士,并引用儒家经典言论劝谏,秦始皇一怒之下,将扶苏发配到北方监军修长城。

从整个过程来看,秦始皇将扶苏派往上郡监军,主要原因还是想惩罚他对自己的顶撞。但以秦始皇的智慧,一定懂得“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家有诤子,不败其家”的道理,在他心里未必不知道儿子是对的,所以将长子派往北方军中做监军,难免不会有历练锻炼儿子,积累儿子在军中人望和威信的用意。

但五十多岁的秦始皇,在当时的社会已是晚年,如他有意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决不会令其长期待在北方,远离权力中心,特别是他第四、五次离开咸阳巡游时,就应该将扶苏召回都城,监理国政。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将扶苏召回,也一定会将忠于扶苏的人带在自己身边,让忠于扶苏的大臣留守咸阳。但,秦始皇并没有这么做,当他不幸病逝时,身边的胡亥、赵高、李斯,都不是扶苏的人,以至于给了赵高等人巨大的操作空间。

种种迹象表明,秦始皇似乎并没有让长子扶苏将来继承皇位的打算,至少在他病逝之前的谋划中没有,会不会在病逝前夕临时起意,想立扶苏为皇帝,就不得而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出巡为何单单将少子胡亥带在身边,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

与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大都喜欢小儿子,即使小儿子不够优秀,不能担当重任要责,但小儿子大都情商更高,更乖巧,更懂得顺从父亲,秦始皇在内心深处更喜欢小子胡亥是事实。

不仅如此,秦始皇从小就非常注重对小儿子胡亥的培养,他让精于秦国律令的赵高当小儿子的老师,教育胡亥学习秦法。同时,还经常将胡亥带在身边,言传身教,让小儿子学习治国理政。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东巡时,在二十几个儿子当中,唯独将小儿子胡亥带在身边一同出行,还将忠心于胡亥的赵高带在了身边,皇帝玉玺和调兵虎符都交由赵高掌管,一旦出现重大突发事件,以胡亥皇子的身份,加上赵高手中的玉玺和兵符,这就足已行废立大事。

如果不是秦始皇老糊涂了,就是有意而为之,自己如遇不测,将大秦的江山交由小儿子胡亥。所以,秦始皇第五次东游,唯独将胡亥带在身边,可能就是有意为之,让胡亥时刻都处在权力的最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子扶苏有没有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天然优势?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史料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很可能他就是秦始皇原配夫人的儿子,也就是嫡子。只是很可惜的是,秦国没有“立嫡”的传统,也没有“立长”的说法。

自东周起,秦国因为被封时间晚,且位置处在西陲,受中原周文化的影响有限,历来为各中原诸侯所轻视。中原文化的“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对秦国的影响微乎其微。

地处战略要冲,随时都受到西戎和东方大国威胁的秦国,为了国家和种族的生存,奉行的是能为王的法则,谁有能耐、谁能保住国家,谁就有资格继承王位。

《春秋公羊传》中就说,“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东汉史学家何休注释中说,“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而立之。”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祖父孝文王、曾祖昭襄王,都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所以,“立嫡立长”的政治制主工,在秦国根本没有形成定制。

所以,从种种史料分析,秦始皇心中的皇位继承人,很可能本来就是少子胡亥,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秦始皇终其一生,都没有正式确立皇位的继承人,是因为他中意的人选是小儿子,年纪尚少,想等他长大成人历练成才。

只是胡亥成为秦二世后,一通胡乱操作,搞得天怒人怨,刚刚统一的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混乱征战之中,大秦帝国也二世而亡,这才让后世文人,将其不断黑化,不断添油加醋地否定其皇位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