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淼

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吴梅村一生的经历既与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又形象地折射出王朝鼎革之际文人士大夫群体的共同际遇。王振羽的《人事完缺》为吴梅村作传,以明末清初的相关史料为基础,以吴梅村平生的经历和诗文创作为线索,力求设身处地地体察吴梅村的内心世界,思吴梅村所思、想吴梅村所想,以最大可能地走近吴梅村,走进吴梅村所处的悲情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事完缺:吴梅村传

王振羽 著

团结出版社

吴梅村一生的高光时刻,无疑是在崇祯四年他高中进士,并被崇祯皇帝钦点为榜元,进而假归娶亲、衣锦还乡之时。王振羽为吴梅村作传,即从吴梅村的高光时刻写起,将吴梅村的人生境遇置于时代背景之下,重点关注他人生经历中的重大变故与艰难抉择。吴梅村少年得志,荣极一时,尽管在崇祯朝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并不容易,但他的前半生还算顺风顺水,并没有遇到过太多的波折。就像易代之际为数众多的文人士大夫一样,王朝鼎革是吴梅村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是以身殉国,还是苟且偷生,抑或心怀故国、不事新朝,以遗民的身份终老,成为彼时每一个文人士大夫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吴梅村是一位文人,在他的身上既带有浓郁的文人意气,同时又不乏一般文人所常见的弱点,诸如性格懦弱、患得患失等。吴梅村亲眼目睹明末朝廷的腐败乱象,他曾经想远离宦海,做一名置身事外的隐士,但朝代更迭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吴梅村深受皇恩,易代之际显然承担了更大的压力,经受了更多的痛苦。因为性格懦弱,吴梅村做不成烈士;因为家室所累,吴梅村做不到“誓死忠贞”。吴梅村本来打算以遗民的身份苟活于世间,但在清廷的威逼下,最终不得不违心出仕,可以说吴梅村的个人选择既是时势所迫,同时也未尝不是他的性格使然。

吴梅村向以“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名声享誉文坛,他本人的诗作更有“诗史”之称,其诗文既贯穿了他一生的经历,亦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时代记忆。比如吴梅村的长篇歌行《琵琶行》《圆圆曲》《殿上行》《临江参军》等,或者记述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讲述时逢乱世的个人遭遇,这些诗歌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个人情感,也均能起到以诗证史的作用,吴梅村其实是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人事完缺》中,作者即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解读,为我们展示出明清易代之际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让我们把握到吴梅村在沧桑巨变中肝肠寸断、彷徨无地的心路历程。

事实上,作者始终抱着同情与理解的态度看待吴梅村的人生选择,进而解读吴梅村平生的诗文创作。生逢天崩地解的大时代,吴梅村既没有像陈子龙和夏允彝那样慷慨赴死,也没有像徐枋和冒辟疆那样固守素志,他或许的确不是一位勇者,当然更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铁血男儿。然而在作者眼中,吴梅村的人格固然并不完美,甚或不无瑕疵,但吴梅村知耻,而且极具忏悔意识和自省意识。他虽然最终沦为一个变节者或曰“两截人”,但他晚年把自己称作“天下大苦人”,甚至彻底否定自己后半生的选择,这种敢于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的精神,依然值得肯定。

清人赵翼在他的《瓯北诗话》中言:“梅村当亡国时,已退闲林下,其仕于我朝也,因荐而起,既不同于降表签名,而自恨濡忍不死,跼天蹐地之意,没齿不忘,则心与迹尚皆可谅。”这已经对吴梅村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价。而王振羽首先关注的同样是吴梅村处身的环境和内心的挣扎,王振羽将书名取作《人事完缺》——所谓“完缺”云云,即已包含着世间人事皆无完美、多有缺陷,故不可求全责备之意,以此作为他评价吴梅村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