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填补国际相关领域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由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主办的第二届“明眸中国近视防控大会”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邹海东教授团队公布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疗法可有效控制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填补国际相关领域空白,为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防控带来更多希望。

儿童青少年近视是我国一大公共卫生问题,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九部委联手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近视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在儿童青少年群体,高度近视问题尤为突出。2018年全国调查显示:6至18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3.6%,其中高三学生高度近视比例更是达到21.9%,在上海地区甚至高达27%。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许琰副主任医师说,临床近视防控的方法很多,包括户外活动、阿托品、离焦眼镜、OK镜等,这些方法主要针对中低度近视控制,长期以来缺乏对已发展成高度近视儿童的有效干预手段。而高度近视如不加以控制,可能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和黄斑病变等,导致失明风险将大大增加。

探索安全、有效的高度近视防控手段,由邹海东教授、许琰副主任医师团队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山西省眼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相关眼科团队,开展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同探索重复低强度单波长红光控制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一历时近三年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92名年龄在6至16岁之间、近视度数达到4.00D或以上的儿童。干预组儿童每天接受两次RLRL治疗,每次持续3分钟。经过12个月密切随访显示:干预组儿童平均眼轴长度缩短了0.06毫米,其中一半以上孩子眼轴缩短超过0.05毫米;相形之下,对照组儿童眼轴平均增长了0.34毫米。干预组儿童平均近视等效球镜度降低了0.11D,对照组则增加了0.75D。

上述对比表明:RLRL治疗在控制高度近视进展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邹海东说,此次研究成果填补了高度近视防控手段的空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工具。香港理工大学何明光教授、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许迅教授也对研究成果表示充分肯定。

重复低强度红光为何会控制近视进展?专家解释:初步推测是低强度红光增加了脉络膜代谢率和循环,从而改善巩膜缺氧,预防或减缓近视的进展。

针对家长关心的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会不会对眼部造成风险,专家明确:研究所用的低强度红光功率被归类为一级,这一水平被认为是眼部直接暴露的安全水平,不会产生视网膜热危害。此外,目前已发表的三项关于红光控制近视的高质量研究结果中,都没有不良反应报道。至于使用后是否会反弹,目前暂时没有研究结果报道。

邹海东表示,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控制高度近视的治疗手段仍处于科研阶段,尚未进入临床应用。团队后续还将研究聚焦于其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以及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推动RLRL治疗早日进入临床应用,造福广大高度近视儿童青少年。

记者同时了解到,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此前应用于儿童弱视治疗已十余年,由于操作便捷、依从性强,临床效果较好。不过专家提及,红光仪器作为治疗仪器需要非常严谨、规范应用,但市面上形形色色设备仪器鱼龙混杂,一定程度上为患儿和家庭带来困扰,建议家长带孩子前往正规专科医疗机构求诊干预,勿轻信市面上的广告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