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的一个寒冷冬日,年近六旬的杨少华站在侯宝林家门前,内心忐忑不安。他已经在北京漂泊多时,如今终于鼓起勇气来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师兄。对杨少华来说,这可能是他最后的希望了。

敲门声响起,开门的是侯宝林的夫人。她上下打量着杨少华,眼中充满疑惑。杨少华连忙解释自己的身份,但夫人仍然婉言谢绝。就在杨少华即将失望离去时,他灵机一动,说了个小包袱:"您家里这么多规矩,不会连定时炸弹都有吧?"

这句话引来了屋内侯宝林的注意。老艺术家走到门口,看到多年未见的师弟,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两人寒暄几句后,侯宝林将杨少华请进了屋。坐定后,杨少华道出了此行的目的 - 他想在北京发展,希望能得到侯宝林的帮助。侯宝林听后沉思片刻,问道:"你现在住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暂时借住在马长礼家。"杨少华如实回答。侯宝林闻言,眉头一皱:"你一说相声的住唱戏的家里像话吗?"这句话让杨少华一时语塞。他明白侯宝林的意思 - 虽然都是艺人,但相声和京剧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门类。长期混居可能会影响各自的艺术追求,也容易引起同行的非议。

看着杨少华窘迫的样子,侯宝林叹了口气:"既然如此,你就暂且住在我这里吧。"杨少华闻言大喜,连忙起身道谢。但侯宝林摆摆手:"不必客气,咱们都是同门师兄弟。不过你要记住,在这里可不能白吃白住。"

杨少华连连点头:"师兄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干活的!"就这样,杨少华开始了在侯宝林家的生活。为了表示感谢,他主动承担起了许多家务:每天早起开门扫地,给侯宝林烧水泡茶,甚至连接听电话、买菜都一并包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忙碌,但杨少华依然不忘精进自己的艺术。每天晚上,他都会抽时间和侯宝林讨论相声技巧。侯宝林虽然年事已高,但对艺术的热情丝毫未减。两人常常讨论到深夜,有时甚至会为一个包袱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

渐渐地,杨少华发现自己的表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他开始尝试创作一些新段子,并在侯宝林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完善。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杨少华发现侯宝林对他的态度开始变得冷淡。有时他想找侯宝林讨教,却被告知老人家在休息。杨少华心里清楚,这可能是因为自己住得太久,让侯宝林感到厌烦了。

就在杨少华为此发愁时,一个意外的机会降临了。有一天,一位剧场经理来找侯宝林,想请他去演出。但侯宝林因身体原因无法成行,于是推荐了杨少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杨少华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铆足了劲准备,终于在演出中大放异彩。观众的掌声让他重拾了信心,也让他看到了在北京发展的希望。从那以后,杨少华的演出邀约逐渐增多。他开始有了一些积蓄,也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圈子。

虽然离开了侯宝林家,但他依然心存感激。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就在杨少华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他的小儿子杨议也来到了北京。面对儿子的困境,杨少华再次想到了侯宝林。杨少华带着儿子杨议再次来到侯宝林家时,心中忐忑不安。

他知道自己的请求有些过分,但为了儿子的前程,他不得不厚着脸皮开口。出乎意料的是,侯宝林并没有拒绝。他看了看杨议,又望向杨少华,轻叹一声:"罢了,就让小议也住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杨家父子在侯宝林家安顿下来。为了表示感谢,杨少华更加勤勉地操持家务。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扫庭院,准备早餐。杨议也不甘落后,主动承担了跑腿买菜的任务。日子一天天过去,侯宝林家渐渐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