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伤寒论

太阳病变证——辨虚证实证(1)

發汗後惡寒者,虚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70)

【解析】

本条论发汗后虚实不同的两种转归。“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为承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而来,是知本证汗后不仅肾阳虚,而且阴液亦不足,其证恶寒,一般没有发热,伴脉沉微或微细,口中和而不燥渴等。在阳旺之人,若发汗过多,则易化燥伤津,转为阳明实证。本条后半段“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即是发汗后热归阳明之腑,燥热成实。因表证已罢,故不恶寒而仅见发热。此与阳明病篇182条“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及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文义相通,可以互参。所谓“当和胃气”,是本证胃实燥结,用调胃承气汤,则胃实得下,结热可消,胃气自和之意,“和”非“和解”之谓。

【明经指要】

《伤寒论》中,太阳表证汗后的变化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体质较强,发汗得法者,可汗之而愈。二是素体阳旺,因汗不如法,外邪入里化热,而成热证,或为阳明,或为少阳证。三是体虚之人,汗后易于伤阳损阴,或为阳虚,或为阴虚,或为阴阳两虚。其虚实的转化,总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