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6年位列“医学界”中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排行榜中的第一名。

撰文 |汪航

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复旦大学牵头完成的3项成果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其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复旦上医”)徐文东教授、顾玉东院士领衔的多学科团队凭借“中国首创偏瘫治疗方案”一举拿下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范围内,上一次医学类外科项目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要追溯到2015年。

目前,这项医疗创新技术已推广到全国,并下沉到区、县级医院,使众多偏瘫患者获益。同时,该治疗方案还吸引诸多国外患者来华就诊,多个欧美医疗中心也正在学习、应用这项中国原创技术。

医学进步的背后,是徐文东团队数十年的潜心攻关,也是复旦上医在新医科人才培养成就上的一个缩影:紧密对接国家急需和前瞻布局,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不断完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医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复旦上医的医学教育成果颇丰。从这里走出去的临床医生与医学科学家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各大医疗机构的骨干;有29人上榜2023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是全国医学院校的第一名;培养出39名两院院士,在全国医学院校中位居前列。

得益于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就,复旦上医在“医学界”2024中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排行榜中高居全国第一。在300余所医学院校中,这已经是其第六年蝉联榜首位置,坐实了“医学界的黄埔军校”这一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旦上医

创新医生培养体系,吸引优质生源学医

如何将一位医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临床医师?这一问题曾长期困扰着我国的医学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医学学制学位繁杂、院校教育及毕业后教育脱节等原因,我国医学生培养周期过长,即便是花费很大力气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毕业后很多却不会看病。

这让学医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医学专业遇冷常见诸报端。复旦上医原副院长汪玲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她看来,优质生源、高质量医学生、高水平医生三者依次关联,一旦优质生源流失,将直接影响未来的医生队伍质量。

有感于此,汪玲教授及复旦上医的有识之士们提出,创新医生培养体系,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医生培养路径。

早在1984年,复旦上医就开始探索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研究生。从1998年起,作为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复旦大学等高校先后承担教育部和上海市委托的18项重大课题,进一步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改革。

复旦上医的老一辈教授们,热情投入这项事关我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事业当中,接连出台了多份研究报告,为医学教育学制和学位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5+3”培养模式的提出与构建。“5+3”即5年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以往动辄十年左右的学医周期相比,这一培养模式让医学生用8年时间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既达到了培养目标,又节省了时间成本。

汪玲介绍,以培养合格医师为目标,“5+3”模式格外强调岗位胜任力。它突出职业素养和能力素养培养,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真正做到了以医生职业为导向,并与卫生行业紧密结合,与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密切衔接。

2014年,由复旦上医牵头的《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了上海市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零的突破”,为全国开展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同一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文件,要求从2015年起,停止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意味着,“5+3”成为我国培养临床医师的主流模式,推广应用到了全国上百家临床医学硕士培养单位和医学院校之中。

十年来,这一培养模式为我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医学人才。创新医生培养体系后,优质医学生源缺乏的问题迎刃而解,医学成为高考志愿填报中的热门专业。

“医学界”了解到,近年来,通过引领“新医科”建设,复旦上医进一步丰富医生培养的内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优秀生源学医、从医,使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学科实力一流,办学底蕴深厚

毕业生质量是评价一所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指标。作为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医学院,复旦上医同样展现出了深厚的底蕴。

复旦上医创建于1927年,最初命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即后来的中央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1932年独立设校,国立上海医学院成为当时我国唯一一所国立医学院。

抗战期间,学校辗转昆明、重庆,坚持办学不辍。解放后,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即“上医”)。1959年,国家发布16所重点建设的高校名单,上医是入选的两所医学院校之一,足以表明它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崇高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从事医学教育的资深人士曾向“医学界”介绍,“上医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大约在1965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来学校考察,因为他当过清华校长,所以在知道上医有很多一、二级教授后吃惊地说,上医的一、二级教授比清华大学的都多。”

上医不仅在上海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也积极支持其他地区的医学人才培养。1956年,400余名上医职工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西迁,创建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及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儿童医院。

上医为重庆医学院办学调配教学所需的仪器、教材、图书、资料、标本。许多参与援建的教授从上海的小洋楼走出,到了重庆睡在地上工作也甘之如饴。他们兢兢业业,克服艰苦环境的限制,为重庆医科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流的师资力量,使上医的教育实力遥遥领先。以教育领域衡量大学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为例,在1981年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博士点名单中,上医获批21个博士点,数量远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等一众医学院校,位列全国第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全国首批博士点

2000年,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和医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双方强强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曾在两校合并五周年之际撰文,为让两校合并的成果最终体现到医学学科发展上,学校在理顺体制以后,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促进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产生高水平医学科研成果。

在教育方面,学校将原基础医学院和若干个临床医学院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建成新的医学院,并命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充分发挥原“上海医学院”无形资产的作用。为了支持医学人才培养,学校动员各附属医院拿出上一年医院业务收入的0.75%,设立医学教育发展基金,在临床医生中聘任授课教授,以建立一支稳定的、热爱教育工作的临床医学师资队伍,鼓励名师上讲台。

这些措施,使医学院发展迅速融入综合性大学的背景之下,推动医学学科人才培养获得了新的空间:医学类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有了较大提高,生源质量得到强化;教学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更为密切,科研实力得以加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旦上医在人才培养排行榜中高居第一

截至目前,复旦上医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9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个。如果算上二级学科的话,复旦上医的博士点数量已经达到了35个,涵盖外科学、妇产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各个学科。

在这些学科之下,复旦上医拥有研究生导师2000余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约3500人、硕士研究生3300余人,医学人才培养的整体规模居全国前列。

培养出39名院士,复旦上医有哪些经验?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

五年后,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曾总结,“三方共建托管”以来,复旦上医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保证医学教育的完整性;狠抓内涵建设,持续推动医科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紧盯“国之大者”“城之要者”,为国家为上海持续做出新贡献。

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中国顶尖的医学院校,复旦上医独特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不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为今后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事实上,这一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仍在不断发展。从2015年起,复旦上医不断丰富“5+3”模式的内涵,在全国率先开展临床医学博士“5+3+X”模式改革试点,X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需年限。

截至目前,复旦上医已培养超1000名“5+3+X”临床医学专业博士。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还能独立承担专科领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是某些疑难杂症,具有较高的临床理论水平和临床研究能力。

在复旦上医副院长吴凡看来,将临床医学专博和专科医师培训结合,这一实践引领了全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有助于将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同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另一方面,作为全国首个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复旦上医在培养临床医师的同时,也在着力打造一批“医师科学家”队伍,以响应我国对高水平医疗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例如,在一流医学研究生教育方面,复旦上医拓展学术学位“Med-X”新模式,推进医教协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改革,探索“MD+PhD”双学位教育,提升医学研究生国际化水平,加快生物医药工程博士培养,打造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吴凡曾举例称,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医学生有机会在复旦10个临床医学交叉研究院(癌症攻关、重大脑疾病等)进行培养,接受樊嘉院士、葛均波院士等顶尖科学家的指导,接触国际前沿研究课题,“医学生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拥有两院院士271位。其中,有39位院士曾就读于复旦上医,约占总人数的14%,在全国七所高水平医学院校中居于首位。这也表明,复旦上医的生源质量、培养能力和师资力量极为强大。

有了“复旦经验”,在谈及未来对人才培养的期许时,吴凡曾表示:到2030年,复旦上医将努力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对此,她充满信心。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