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一点半,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举办,无形之乐·有形诠释——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第二届“乐象”音画作品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届毕业展演集结了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2020级音乐学(音乐编辑方向)专业29名本科毕业生以及2022级音乐(传媒音乐)专业8名专业硕士毕业生创作的19部优秀音画作品,分别以“AI音乐应用”“音乐专题片”“微型音乐剧与歌曲MV”三个单元呈现。

活动现场,主创学生依次介绍了毕业设计作品的创作背景,播放或现场演绎创作成果。同学们延续了第一届“乐象”作品展中“无形之乐,有形诠释”的展演理念,继续探索艺术表现“具象”与“抽象”的“临界”,与现场观众共赴多元艺术有机融合的探索之旅。

记者对音乐专题片单元的《千禧》微电影的创作人杨天骅同学对此作品的创作想法和感受以及在拍摄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杨同学讲到,这部片子其实主要讲述的是做试管婴儿,然后其实是想去表达一个对于封建传统的一些重男轻女的一种思想的反对。因为这个取景我们是在安徽的一个小农村,然后去取的景,然后想表达的也是。99年到20年,因为他想生一个龙年的儿子,老师表达99年代末,然后是农村的一些风气,希望对于这些进行一个算是批判,然后想借此更多去体现一些更偏向于新时代,更偏向于注重人的一些自己的权益的东西。我负责的是同期录音,还有一些后期的这种混音的制作,还有音乐编辑的一些内容。其实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大家都是根据一些进行画好的分镜,一些剧本都是根据这些正常拍摄的,然后只是时间上用的比较多,因为只有4天的拍摄时间,然后比较赶,大概每天可能要拍十几二十个小时左右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邀请业界专家与主创团队共同头脑风暴,探寻创作背后的动人故事。中央歌剧院演出中心主任梁寒,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副主任张震,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桂笑冬,影视音乐制作人、配唱制作人孙艾藜,知名词作家、导演赵钧盟,著名纪录片导演、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教授高广元对学生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学生的毕业作品创作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记者采访到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王晓茹老师,对这次活动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同学们的作品,也做出了一些评价。王老师讲到,我们今天的音乐学院音乐专业的录像这一块,是我们整个从5月到6月,我们整个学校涉及到9个学院,然后3个生产类当中的,有创意这一块,可以后来我们来执行一点,所以他在这过程当中就体现了创新性,这个也能特别鲜明地感觉到这种融合综合这种专业多种这种媒体的方式,以及我们融合多年的这样一个学生关注的方面的话题。我们刚才也讲了,说有这种宏大的视野,也有这种轻微的这样一些描绘等等,应该来讲事业。题材和看法表达方式也特别的方法,也是充分体现了我们整个的就是说融合创新无界这样一个自由创作的这么一个概念,从整个上半场来看,能够向前的感觉到了,觉得在这种主题的把握,现场的这样一种这种探索,以及这种我们说在平台的选择上的这种广泛性,在我们学生在进行创作当中,技术采用这样一个多样性和实验性都能充分的感觉到像我们中传学子们这样一种敢于创新,然后敢于进行这样一些不同的探索的这样一种精神,也是我们特别鼓励的我们学生创作的一个方向。另外我们也是在强调对我们学生,比如说要努力的要创作,我们说之所以祖国和人民我们喜欢的写的构建的一些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们也请到了不少我们的业绩,老师们来进行这种点评什么的,也希望我们同学在创作的时候可能有一个说我们抽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能够经得起检阅的,从今天这个程序到现在看,虽然其实有很多智能的成分在里面,也有一些小小的这样一些不同等等,但是能够感觉到其实我们觉得在创新当中,在创作当中,其实是在努力的向着我们想要的这样一种培养的方向去进行努力的。

第二届“乐象”音画作品展展演内容丰富、作品体裁多样、创作手段多元,向全社会展现了音乐学(音乐编辑方向)专业的卓越教学成果。未来,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将继续培养德才兼备、音乐创意与传媒意识俱佳的技术骨干和业务精英,为行业输送系统掌握新媒体音乐编辑、影视音乐编辑、广播音乐编辑专业知识,兼具音乐节目策划、制作、导演,视听作品音乐编配等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文/北京青年报实习生 朱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寿鹏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