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刘嘉魁 每经编辑:廖丹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变化和居民储蓄习惯调整,银行存款结构“洗牌”,定期化率的上升趋势显著,中小银行尤甚。多家银行去年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定期存款的占比进一步升高,有的甚至超七成。在降息周期中,叠加息差收窄,银行利润承压,负债管控“腹背受敌”。业内人士表示,长期存款成本已成为银行重要的压降目标。

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对各类银行零售业务端影响几何?中小银行“存款立行”与成本管控能否兼得?历经多轮降息,为何部分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不降反升,甚至个人存款、公司存款平均成本率“双升”?银行以往为促进存款“活化”作过哪些努力?“存5年不如存3年”,利率“倒挂”为哪般?为应对存款定期化趋势,银行目前又有哪些对策?每经记者研判多方数据,与各类机构、数位业内人士深入探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存款定期化趋势持续显现有银行定存占比超70%

“最近我们的客户经常面对低利率连连摇头,但我们问是不是不存定期了呢?客户又说还是存上吧。”某大行二级分行业务主管对记者讲述了近期银行一线关于“定期存款”的诙谐场景。

“还有夸张的,坐在我们柜台前给城商行打电话问利率,问完二话不说取走钱去存定期。”

该主管表示,银行的第一基石就是存款,“一线营销首要还是定期存款。如果要配置的话,一般配置基金。”

某村镇银行行长也对记者表示,近来存定期的客户越来越多了。“我们辖区今年一季度新增了20多亿存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定期存款,尤其是大行。”

存款定期化,是指住户和企业存款由活期转为定期,定期存款占比上升、活期存款占比下降。长期来看,我国居民和企业定期存款占比随时间推移明显呈现上升态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央行披露的数据发现,截至今年5月,境内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在住户存款中占比达到72.93%,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49个百分点,而这一数据在2015年1月仅为64.18%。同期,“定活比”(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由1.79上升至2.69,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几乎“七三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末,境内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定期及其他存款之和达160.3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5.24万亿元;占境内存款比例约为54%,较去年5月上升近2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多家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上市城农商行的存款定期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例如,年报显示,中国银行去年末个人定期存款余额为6.66万亿元(集团口径),较上年末增加1.28万亿元,在存款结构中占比从26.65%增至29.09%;公司定期存款占比提升了2.32个百分点至24.41%。

农业银行2023年末吸收存款余额为28.9万亿元,从结构上来看,活期存款占比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至42.9%。个人活期存款余额为6.67万亿元,占比23.5%,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而个人定期存款余额为10.44万亿元,同比增加约2万亿元,占比从34.2%上升至36.7%;公司定期存款为4.95万亿元,占比较上年末提升3个百分点至17.4%。

“客户储蓄意愿增强,定期化趋势持续显现,境内活期存款12.02万亿元,较上年减少264.58亿元,降幅0.22%,在境内存款中的占比下降4.85个百分点至44.99%;境内定期存款14.70万亿元,较上年增加2.58万亿元,增幅21.25%,在境内存款中的占比上升4.85个百分点至55.01%。”建设银行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

工商银行在去年年报中提到,从期限结构上看,2023年末,该行定期存款同比增加41761.47亿元,增长27.6%;活期存款减少6171.11亿元,下降4.4%。其中个人定期存款余额达10.48万亿元,同比增加1.93万亿元,占比从28.6%升至3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大行之外,不少中小银行也明显呈现存款定期化趋势,甚至有银行定期存款占比超过70%。

2023年末,招商银行个人定期存款余额为1.67万亿元,占比同比提升5.55个百分点至20.42%;公司定期存款余额为2.02万亿元,占比同比提升2.57个百分点。

去年末,北京银行吸收存款本金2.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18%。其中个人定期储蓄存款达4555.33亿元,同比增长21.72%;企业定期存款7318.17亿元,同比增长25.14%。

重庆农商银行去年末定期存款余额6479.65亿元,同比增加802.83亿元,增幅14.14%,在客户存款总额中的占比达72.30%。其中个人定期存款6014.72亿元,占比67.11%,同比增加2.69个百分点。

中小银行“存款立行”与压降成本难两全

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对银行的零售业务端带来了哪些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推高了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成本——存款成本。

2022年以来,由于存款利率历经多轮下调,“降息潮”拉低了银行存款总体平均成本率。不过,每经记者注意到,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在已披露存款平均成本率数据的A股上市银行中,去年仅有17家银行的个人定期存款平均成本率与公司定期存款平均成本率呈现“双降”趋势。

虽然除中信银行、贵阳银行等个别银行外,披露了相关数据的上市银行个人定期存款平均成本率普遍有所下降,但也有多家银行公司定期存款平均成本率不降反升,其中甚至有银行呈现个人与公司定期存款平均成本率“双升”态势。

“这一现象,侧面反映了定期存款占比的提高,使得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利率、降成本的努力不及预期。”某资深银行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在面对息差压力时,会通过调整存款结构和利率策略来优化负债成本,长期存款成本已成为银行重要的压降目标。

分别来看,大型银行由于客户基础广泛、资金规模庞大,拥有更多样化的资产配置能力和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能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发展中间业务等措施来吸收存款定期化带来的利差收窄影响,定期存款的增加对其流动性管理和资金成本的影响相对较小。

例如,工行在去年年报中表示,境内人民币存款付息率稳中有降,新吸收定期存款利率同比已明显下降。

相比之下,中小银行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依赖度更高,利差收窄会明显侵蚀其利润空间,它们需要更加积极地调整策略,比如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来吸引和留住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历经多轮降息,但部分中小银行长期限定存利率仍可达3%以上。前述银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这既是利率市场化的体现,也反映出部分中小银行“存款立行”与压降成本之间的矛盾。

“定存和国债最受欢迎”低风险投资渠道减少促使居民更青睐定存

2023年,在银行存款“降息潮”中,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曾在当年7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几个月来人民币存款增加较快,市场利率继续降低,存款定期化、长期化推高银行成本,银行净息差已到1.7%附近,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利率走势,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再次主动下调部分期限存款利率。

邹澜表示,这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此次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后,存款利率继续有所降低。这有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为降低贷款利率创造条件,并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中小银行“降息潮”仍持续,市场预期三季度有可能开启新一轮存款降息。业内普遍认为,净息差下行是监管推动存款降息的根本原因。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显示,银行净息差延续收窄趋势。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较去年四季度的1.69%下滑了15个基点,创下历史新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经记者注意到,今年一季度,央行开展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0.7个百分点。

“定期存款和国债,应该是目前我们最受欢迎的两种产品。”某股份行业务经理告诉记者。

前述大行业务主管表示,大众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定期、理财、基金、股票,极少数做期货。“理财不承诺保本,我们现在推荐也有限。基金和股票一是有门槛,二是风险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就剩定期存款这个投资渠道比较稳健了。”

兴业研报认为,我国居民定存占比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竞争下,定期存款利率偏高使得风险偏好较低的居民更加青睐定期存款产品。而理财产品净值化后低风险投资渠道减少也是存款定期化的原因之一。二是当前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不匹配。在整体利率下行的预期中,较长期限存款利率水平仍然偏高,或使得居民资金流入较长期限定存产品,锁定更高的利息收益。

“利率倒挂”中小银行促进存款活化的努力从未停止

伴随着居民对于资金安排的长期规划倾向增强,很多储户为了避免存款利率下调影响利息收入,实施了活期转定期操作。在此背景下,“降低存款成本”几乎成了所有银行的共识。

记者注意到,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中小银行的存款定期化趋势更为显现。今年5月末,中资中小型银行人民币境内个人定期存款余额为43.4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95%;中资大型银行这一数据为30.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19%。

实际上,为了降本增效,中小银行提升存款活期化比率的努力从未停止。

“目前我行美元定期存款一年期利率是最高的,3.2%。两年期是3%。”今年4月记者实地走访银行发现,不同于以往“定期储蓄时间越长,利率越高”,部分中小银行美元定存出现“利率倒挂”现象。

人民币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倒挂”也不鲜见。不少银行5年期定存利率与3年期利率持平,甚至更低。例如上海农商行,5年期定存挂牌利率为2%,3年期为2.05%,存在5个bp的“倒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来源:上海农商银行网站

存5年不如存3年——这种现象在记者前两年走访银行时就出现过。分析人士认为,在降息周期中,银行利润承压,主动调整存款负债结构,寻求中长期存款成本降低,是银行促进存款活期化、稳定息差、保持稳健经营的一种体现。

提中收、控成本银行多措并举应对存款定期化趋势

面对存款定期化趋势和息差收窄的双重压力,部分银行已“主动出击”加以应对。例如优化资产配置,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高风险资产的比重,增加低风险、稳定收益的资产投资。

有银行尝试通过降低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依赖,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发展中间业务。“现在我们加大了代销保险任务考核。”有股份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一些银行通过加强财富管理服务,推出更多定制化的理财产品来吸引客户,以此来平衡存款结构的变动。亦有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试图通过扩大资产端的规模来缓解负债端的压力。此外,数字化转型也成为银行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提升线上服务能力,优化客户体验,开辟新的增长点。

招行在年报中表示,2024年将坚持以低成本核心存款增长为主,加强对高成本存款的限额管控,同时根据市场利率走势,灵活安排市场化资金融入,降低整体负债成本。

平安银行在年报中提及,2023年该行持续引导负债成本下行。一方面积极扩展存款来源,发挥存款作为稳固经营“压舱石”的作用;另一方面,延续高成本长期限负债管控策略,缓解存款定期化的影响,并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引导负债久期调整,根据流动性等需要补充同业资金,优化负债成本。不少银行在定存产品配置上也“卷”了起来。例如工行在年报《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取得新突破》专栏中提到,2023年,该行加大产品“多元化”供给,完善储蓄存款产品服务,在为客户提供全期限、全品种储蓄存款产品基础上,创新推出“智存宝”定期定存服务,为客户提供按周期自动存入、自动到账等数字化服务,更好响应客户便利化需求。

关于如何应对存款定期化,兴业研报认为,可以采取简化存款基准利率档位、适度淡化货币信贷增速等数量目标、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规模适度增长,维护存款市场良性竞争。

此外,也有观点指出,银行可以深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持续优化各类结算服务的产品和流程,增强同业负债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同时加强定价管理和考核引导,持续做好高成本存款的管控,基于对市场的前瞻性研究灵活调整内部转移价格和产品定价,从而有效应对由存款定期化带来的存款成本上升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