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扫码抽水杯”“扫码领雨伞”“先别拆,领20元红包”……在快递包裹外张贴的快递单上,类似的“福利”信息不胜枚举,简短的几个大字,给取件的顾客营造出一种轻松可得的假象。不仅快递单上有二维码广告,就连只有卡片大小的取件码上,此类广告也不少。(据6月18日新京报)

相关新闻图片(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新闻图片(图源:网络)

“6·18”购物热潮刚过,各地快递包裹量猛增。国家邮政局相关数据显示,5月20日至6月16日,全国快递揽收量达137.66亿件,投递量达135.26亿件,同比增长均超20%,最高日处理量逾5.8亿件。如此庞大的快递盒数量,让不少人打起了以快递盒为载体做广告的主意。

与商家在快递盒内放的“好评返现”广告不同,这些信息大多打印在快递面单上,也有的印在菜鸟驿站的取件码上,多处还明确写着相关的“扫码福利”,以极具诱惑性的福利、极具迷惑性的话术吸引消费者眼球,诱导消费者上钩。

这些快递盒广告有的打着“充值100元抵扣200元话费”的字眼,其实送的是5元、10元的话费券,需要充值4000元才能用完;有的打着“扫一扫抽雨伞”的优惠,实则中奖概率为十万分之一;有的需要邀请好友助力、购买指定商品,才能获取抽奖机会,中奖后领奖流程复杂繁琐,要求关注微信公众号、充值会员,不少还涉嫌套取个人信息等,如果不慎付款,有的还被告知“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可谓噱头多样、套路满满,还不能确保相关优惠活动的真实性和安全性,难免有虚假广告之嫌,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

既然大多是兑不了现的,那么面单广告到底是谁投放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一般来说,面单广告投放是由快递公司、电商平台、第三方打印系统和广告公司合作完成,有的是源头投放,有的是部分投放。通过面单广告让消费者扫码进去,借助抽奖、拉新等方式提高关注率,达到推广软件的目的,同时,相关方有机会收集到客户信息,让广告投放更为精准,旨在提高广告主收益。

这些快递盒上的“牛皮癣”,看似“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却有潜在的安全隐患,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法理上说,购物成功后快递及其包裹的所有权归消费者,未经授权而乱贴广告的行为侵犯了该包裹所有人对包裹外包装的收益权。只不过,对于商家、快递公司等是否能够在包裹上贴广告,尚未出台具体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从实践来看,虚假广告的出现,也反映出快递方广告审查不到位,放任越界行为发生,甚至从中牟利。对此,监管部门应加强打击,对快递面单广告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依法处理,让广告少一些信口开河的糊弄。

面对“福利诱惑”,消费者的辨别意识和能力很重要。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凡事多留心眼,才会少踩坑。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