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通讯员 夏梓 符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漆艺独有的温润光感,搭配上瓦灰、麻布的质感,糅入水墨、书法元素,再加上诗句的意象加持,这些漆艺术品就呈现出了超出传统想象的审美维度。

6月28日,“穿行——汪天亮漆艺术展”在湖北美术馆举行开幕式,艺术家带来六十余件不同媒材、不同形式和意趣的作品,其中多数为首次展出,这些作品让现场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眼界大开。

穿行之一:从福州到武汉,从荆楚到闽地

“这次展览的名字,就叫‘穿行’,他从福州穿行到了武汉,跨时空、跨地域来进行跨文化领域的交流。”展览学术主持、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表示,汪天亮的创作“既能走进传统,又能从传统中走出”,他的艺术语言像是一首抒情诗,也像一支浪漫乐曲。

汪天亮生活在福州,他在开幕式上表示:“湖北武汉像我的第二故乡。”他说,自己日常创作中总会时不时想到武汉,他认为湖北这块土地,从历史到现在,对中国的漆艺有着深沉的情怀和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大漆文化绵延八千多年,荆楚大地孕育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精美楚漆器,清代漆工沈绍安研制脱胎漆器,则奠定了福州发展为漆艺重镇的基础,在近现代名扬海内外。

汪天亮深受闽地文化滋养,穿行于不同的艺术理念,将所感所得投注入漆艺,他致力于把自己对传统的认识与当代接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意韵与西方现代美术中的抽象表达,都被他灵活使用到创作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行之二:能走进传统,也能走出传统

汪天亮曾表示,漆是大自然中最好的黏合剂,漆能包容万象。他之所以选择把漆作为自己创作的基底,就是因为漆可以让自己的任何想象力都能得到发挥和满足,这是其他材料做不到的。

本次展览涵盖了汪天亮从2010年至今的重要创作,分为玄妙山、漆墨象、得自乐三个部分,从这些作品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借助漆艺讲出了自己的山水精神、意象之思和文化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玄妙山,妙在有进有退,可攻可守。山水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经久不衰,其精髓不在风景,而在于其中的哲学。策展人曾静介绍,汪天亮的玄妙山,呈现的是他对人生经验的消化、对东方哲思的提取,更是他对生活现场的再造与重塑。“卧山之气连万里,江河之源从此来。”“千古气节传万里,春秋文章胸中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漆墨象,呈现出中国文化诗书画一体的显著特征,糅合了汪天亮对中国书法、水墨、诗词旷日持久的精研和意象之思的心得,体现着汪天亮的知识结构和学养,还有他对漆语言的探索。其中,既有工艺的精致细腻,也有他的逆向思维和破局意识,让他的漆艺作品大开大合、风格鲜明。

得自乐,源自汪天亮所作的诗名,这一章节的作品仿佛行吟的诗篇,线的自由、漆的自由、形的变化、意的生发……能让人感受到他个性的张扬和对技艺的思考,形式与意象,既古典又现代,既深邃又活跃,既有漆艺沉淀千年的质感,又不失突破俗常的表达。

穿行之三:有漆之大美,又不局限于漆

展览现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汪天亮的漆艺作品,以漆艺为主,但也使用了综合材料,从而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质感,也更充分地表现出漆的包容性、可塑性,以及漆艺术的无限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漆、瓦灰、麻布、蛋壳、矿物质色粉、金银箔……多种材料的运用,让不少观众表示“超出预想”。家住武昌的刘小姐就说,以前对漆艺的认识,就是红黑两色,光洁温润,“但这些作品完全不同,我从来没想过漆艺也可以是这样的。”她个人非常喜欢玄妙山部分,“我自己就很爱山,平时喜欢临摹传统山水画,但这个展览上的‘山系列’,将书法、漆艺、中国传统绘画拼接在一起,它们打破了我对山水的传统认识,但又构建了对山水精神的进一步的理解,我有一种被‘点拨’到了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的作品,形式也很丰富,有绘画,也有漆立体,还有艺术家访谈和创作过程的影像。大学生小李和同伴在“无词之诗系列”作品前反复打卡拍照,她说,这些漆艺作品已经不能仅仅用“好看”来形容,“有些作品非常精美,有些很有想象力,还有一些我觉得是大气磅礴,充满了力量感。”她还说,这是值得反复细品的展览,“过些天我会再来。”

本次展览位于湖北美术馆1、2号展厅,将持续至7月10日,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本文图片由极目新闻记者陈凌燕摄)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