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1956年4月-),经济学家。钱颖一曾于2006年9月至2018年8月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职务,任期四届共12年。本文为对钱颖一当院长的回忆和评价, “特此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现在对钱颖一充满了敬佩之情,他能将清华经管带到今天的地位,实属不易。尽管其基础本来也很强大,但不可否认,钱颖一对清华经管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而且我看过钱颖一写的不少教育学文章,比教育学专业出身的写的更好,因为他了解学院办学。

当年北大搞人事制度改革,张维迎(1959年出生于陕西,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2006年—2010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主导,最终不欢而散,但张写的一本大学的逻辑也成为教育学的范本,我多次阅读此书,收获都不一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改革,可能更为明显。

大学在现在跟企业其实差不多,特别是国有企业,因为现在国企也存在太多的问题,主要是体制僵化,想改革,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很难推进下去。大学就是典型的国有制,政府主导了一切改革,或者说,个人在改革问题上,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张维迎力推西方大学那一套改革,根本就是水土不服,或者说,传统的教师根本就不接受他那一套。虽然他自己觉得很好,但是中国的大学,哪怕是北大,也没有适合的土壤,但可以作为一种创新,我们现在提倡中国特色,大学也同样如此,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经验,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改革尤其重要。人事制度改革又是重中之重。涉及到能否调动大学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因为与工资密切挂钩。

自清华教师论文不达标被迫转岗提出来之后,很多老师压力都很大。但是所谓的论文,真的能反应一个老师的真实水平吗?不知道论文是可以通过花钱来发表的吗?为什么在淘宝上,在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论文代写机构,只要出的起价钱,多少论文都可以发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要检验一个大学老师的水平,就不能只看论文了。

如果论文不达标就不能当老师的话,那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

现在我们还提倡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怎么能将论文指标放的很重要呢?这都是当今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太多,而且不只一所大学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觉得改革起来问题重重。但是知道问题所在了,我们就能够对症下药,虽然也许要花大量的时间,但毕竟有了努力的方向。对比知道问题,但我们不去改,要强太多了。所以,中国大学的改革,一定是要事先知道问题,然后去改,这样才有效果,不然,我们就半点效果就没有了。而且改革容易走进死区。

钱颖一的贡献之一就是引进了大量的海归,这些海归的特点一是年轻,二是能力强,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师资是学院发展的首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学院的师资力量,能保证80%以上都是海归,经管学院可以做到。

当然,并不是说海归就一定很好。本土培养的也有很厉害的,只是说,海归他的视野相对开阔,能够跳出中国的圈子看问题,而且思维方式也不同与国内的博士,钱颖一利用自己的影响,再加上清华的招牌,很多人也愿意过来。现在经管学院的师资放在全国,应该说是最顶级的,年轻人的活力在于他们有朝气,而且他们也想教学和从事研究,有向上的动力。而且清华的平台很好,他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虽然他们若去一般的学校,可能待遇会更高,但不在清华的平台上,上升的速度就没那么快。所以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观念,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很少的,很多人就是想利用平台快点上去。我是个例外,我选择了一个工资相对高的学校,因为我要解决生计问题,但我学校的平台确实很一般,要往上爬实在不易。

经管学院也引进了很多成名的华人学者,这些作为千人计划或者长江学者引进,更有助于提升学科实力。清华的目标是世界一流,不仅要培养国内的优质生,也要吸引国外的学生来报考,所以师资必须要强大。而且我们知道,清华的本科生本来就很优秀,如果遇到很差劲的老师,他们当然会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师资是钱颖一非常看重的,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他不会盲目的引才,要引进来,就一定是做事的,不能做事的,他是不会要的。比如他推行各种改革,虽然有时候也有反对声,但多半都会支持与理解他,只要他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而是为了学院的发展,一般来说都是能得到认可的。经管的专业较多,而且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各级教育,所以师资一是要精,二也是要一定数量,不然就无法解决生师比的问题,所以一般好的学院,师资肯定是不少的,不是我们所说的就那么几个人。

钱颖一在这十多年,没有写过一篇经济学的论文,倒是发表了不少关于教育的文章。其实他的这一做法,并不是说他的专业就不行,而是根据院长的职责来的。院长的职责不是搞科研,而是管理好学院,如果学院管理不好,那要院长做什么,难道院长就是普通的教授吗?如果钱颖一想做学术,那么他大可申请一个千人学者,一心做学术。但他既然贵为一个院长,而且清华对经管学院期望很大,在文科类院系里,经管学院要当好排头兵。现在经管的目标基本实现了,在清华所有文科院系里,经管学院是最强的。

钱颖一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把自己已经摆到了一个管理者的位置,院长的责任是什么,就是管理学院,比如引人,比如制定学院发展规划等,这些才是院长需要做的。钱颖一在学校搞起了改革,比起全英文教学,采用国外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多举办一些学术沙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加强与国际顶尖兄弟院校的沟通与合作,比如共同培养研究生等,他始终把学院的发展放在首位,不会考虑自己的学术问题。如果他想搞研究,他也可以等他任期结束,再专门从事学术研究,这是完全可以的。但他在任期间,他就想着如何将学院进一步推向前进,这是一般院长很难做到的。

像钱颖一这种大教授,如果要申请课题,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他觉得自己从事管理的时间都不够,所以不容分身去从事学术研究。我们知道学术研究也不能分心,像现在很多教授,自己负责申请课题,然后让研究生写论文,这种教授一点也不负责,而且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质量肯定不会太高。所以钱颖一也知道这一点,他抓教学质量,抓科研,就是希望老师们能多出成果,能让研究生成长为学术力量,哪怕以后不从事学术研究,去企业工作,也要有研究意识,这是肯定的。我觉得我们的知识是不嫌多的,掌握的越多越好,而且有助于你跨学科思维,不要陷入单一学科里面,比如经济学就可以将物理数学结合起来,洪永淼以前就是学物理的,现在成了世界一流的计量经济学家。钱颖一在这方面的推动成绩是很大的,如果没有他,经管的改革也不可能这么快,而且这么效果明显。我觉得这一切归于钱颖一的功劳也不为过。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学院的教学改革成效明显,还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钱颖一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朱总理也非常满意他的改革,至少经管学院现在的实力在国内排第一,在国际上也不落后,这也是中国大学之幸,如果我们的每个学院都能有这种意识,何愁办不好大学呢?大学就是由一个个学院构成的,学院办好了,大学自然也会好起来。

钱颖一自己也说,院长不好当,也要面临着各个老师的质问,比如为何自己不能被评为优秀,为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我觉得这也是每个学院都会遇到的问题。但前提是,我们都是为了学院的发展,比如大学里最重要的是职称评定。每个老师,在大学里的首要工作就是评职称,职称上去了,他们才觉得自己像个老师。所以在教学之余,他们要拼命的发表论文。钱颖一肯定也知道这事的重要性。像曾经甘阳被打(2016年1月7日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年度教职工考核会议现场,院长甘阳被该院一名青年教师李思涯打了几记耳光,起因是甘阳“拖延青年教师职称晋升”)之所以引起轰动,就是因为甘阳干预了职称评定,变成了院长一言堂,下面的老师当然会不满。你作为一个院长,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某人,就打压他的职称评定,一回归一回,不能公报私愁。

在这点上,钱颖一比甘阳要好多了,就是根据院学术委员会,院职称评定委员会,一切以成绩说话,不讲私人关系。这样老师们心里也服气,自己评不上就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原因归于外界,或者学院。这样大家的动力也就来了。每年除了完成教学外,也会从事学术研究,从而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样的氛围是最好的,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学术一定要在行政之上,这个学院的发展才有前途,如果专任老师们都被行政人员所左右,那么这个学院迟早要完蛋。行政人员本身就不懂专业知识,他们只是管理者。只有学者自己才懂学者。所以现在也有学者说,我们的职称评定,一定要从学术的角度出发,那些当官的,就不能参与进来。但是当有了利益的时候,那些当官的都要想,这就是一个矛盾体,那我们要什么。为了学院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从学术的角度出发,一切以学术为最高理想,如果能做到这点,我觉得每个学院都可以有经管学院的发展趋势,当我们的理念确定后,我们就可以引人,招更好的学生。这是学院的软文化,我们必须要明白,院长也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