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铃 6月20日,诺泰生物(688076.SH)披露生物医药行业首份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可达1.8亿元—2.5亿元,同比增加330%—497%。

这份成绩单超出市场预期,诺泰生物当天盘中触及涨停。此后一周,诺泰生物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股价累计上涨近30%,创下自2021年7月以来新高。

诺泰生物是多肽类原料药头部企业,为全球爆火的GLP-1(一种多肽激素)类减肥药供应原料。

诺泰生物披露,业绩同比实现较大增长,得益于其自主选择产品的持续放量及收入占比提升。自主选择产品包括多肽类原料药,目前诺泰生物旗下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6个原料药品种已在美国通过与制剂的关联技术审评。

“我们拥有至少5个多肽原料药进入商品化供应,而且年供应量在100公斤以上,这使得我们的产能满负荷运转,甚至短缺。”业绩预告发布后,诺泰生物董事长童梓权告诉经济观察报。

6月27日,医疗健康投资人王鹏宇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与在GLP-1靶点布局的创新药和仿制药企业相比,原料药企业更快地加入了全球的减肥药市场。从一两年前开始,处于上游的原料药企业成为第一批吃到减肥药红利的中国企业。

抓住减肥药风口

在全球,GLP-1类药物是近两年增长最快、最受瞩目的药物类别。2023年,诺和诺德(NVO.US)的司美格鲁肽卖出212亿美元,占总营收6成以上;礼来制药(LLY.US)也凭借两款GLP-1类产品卖出125亿美元。

随着药物大卖,诺和诺德与礼来均在加大对GLP-1类原料药和制剂产能的扩充力度。2024年4月,礼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一家新工厂的奠基仪式,并计划在该工厂投资25亿美元以补充原料和制剂的供应缺口,解决包括GLP-1药物在内的药物短缺情况。6月24日,诺和诺德宣布投资41亿美元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克莱顿建造第二座灌装和精加工制造工厂,增强其生产诺和泰和诺和盈的能力。

6月25日,华鑫证券分析,虽然诺和诺德和礼来均增加了GLP-1产能的建设投入,但是多肽类原料药的产能建设周期较长,且目前司美格鲁肽仍在美国的短缺药物目录中,为中国原料药出口提供了机遇。

以诺泰生物为代表的中国原料药公司得到了跨国药企和国内一众布局减肥药的公司的青睐。2023年,诺泰生物签下数个原料药大单,客户包括默沙东(MRK.US)、梯瓦(TEVA.US)、福泰制药(VRTX.US)、前沿生物(688221.SH)等。其中,仅2023年5月与欧洲某大型药企签订的中间体采购合同,订单额就已超出诺泰生物2022年全年的收入。

“因为质量好,技术比较领先,商务拓展(BD)和法规注册也系统性跟得上,我们能够与国内外顶尖跨国药企进行供应链合作。”童梓权举例说,GLP-1药物使用的长链多肽原料药合成过程需要经过数十个步骤,合成难度大,收率低(指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的比值),大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壁垒极高。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后,诺泰生物在近几年才突破了长链多肽药物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

除了技术突破外,诺泰生物也非常重视BD团队的配置,团队成员以童梓权、副董事长金富强及副总经理李小华、李唐擎为核心。

2023年的几笔大订单对诺泰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之前的一年,因业绩承压、股价腰斩、高管集体出走,诺泰生物一度备受质疑。2022年上半年,诺泰生物营收、净利润双降,2022年全年业绩仅微增。2022年8月—10月,诺泰生物的核心技术人员张建兴、董秘郭婷、财务总监徐东海接连辞职,引发市场不少猜测。

几笔大订单在手后,诺泰生物业绩开始“起飞”,2023年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59%、26%;2024年一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71%、215%;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继续大涨。

诺泰生物的业务包括自主选择产品业务和定制类产品及技术服务。2023年之前,贡献主要营收的是后者。2023年,自主选择产品营收成为大头,同比增长145%至6.2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60%。其中仅司美格鲁肽系列产品收入就达1.25亿元,同比增571%。

2023年的爆发为诺泰生物带来了走向聚光灯下的本钱。不过,童梓权对2022年的一笔订单印象更为深刻。

2022年11月,诺泰生物与前沿生物签订1.8亿元的原料药采购合同,为后者的多肽药物艾博韦泰提供原料药CDMO服务。童梓权回忆,在挑供应商时,前沿生物挑选过很多家,最终选中了诺泰生物。对诺泰生物来说,这个订单最大的意义是让积累的大量产能有效运用起来。

2022年7月,就任董事长一职不久后,童梓权称要把诺泰生物做成一家“小而美”的公司。童梓权告诉经济观察报,“小而美”就是要做细分领域,尤其是多肽领域的龙头,从业绩角度和客户分布来说,目前诺泰生物已基本达到了这一目标。

现在,诺泰生物的司美格鲁肽、艾博韦泰等长链修饰多肽药物的单批次产量已超过10公斤,在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登记的五家司美格鲁肽原料药企业中,诺泰生物是唯一一家包装规格达到1kg/袋的企业。作为对比,中国绝大多数具有合成长链多肽原料药能力的厂家只能达到单批量克级、百克级的水平。

童梓权说,诺泰生物产能建设根据订单情况及未来预期来匹配,截至2023年底,产能已超吨级,预计到2025底会超10吨级。

原料药先吃到红利

过去一年多,减肥药相关话题极其火热,在多肽原料药领域也是如此。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肽类药物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628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9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9%;中国市场规模从2020年85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8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6.4%。与此同时,中国多肽原料药行业市场规模将于2021年的76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37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33%。

“目前因为GLP-1系列产品火热,所以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做司美格鲁肽的原料药,甚至两三个人租个实验室做。”童梓权说,严肃的医药行业要求系统性的综合配套,比如是否被主流医药公司纳入供应链体系,注册、申报、质量等是否符合审评要求。不具备综合配套的公司,将来会进入“内卷”状态,头部优质产能则会在价值链里体现出优势,因为优质产能永远稀缺。

虽有许多企业希望吃到减肥药红利,但国内真正获批减重适应证的多肽药物还寥寥无几,但除了诺和盈外,只有华东医药(000963.SZ)于2023年获批的利鲁平。

诺和盈在中国的专利将在2026年到期,届时中国厂家将向诺和诺德发起猛烈攻势,这些公司都有机会吃到相应红利。王鹏宇预计,国内减肥药物在三到五年后才能大面积上市,然后才能将投转化为真正的收入和利润。当下,即使是进展最快的华东医药,其减重产品的商业化也刚刚才有些眉目,真正大规模的渠道放量、收入和利润的兑现还需要一定周期。

相对来说,原料药企业更快地在全球减肥药市场中分到了蛋糕。王鹏宇介绍,GLP-1类产品分为制剂端和原料端,诺和诺德在全球获得了制剂端的专利保护,而原料药企业只是给制剂企业供应相应的原料,不涉及任何专利的制裁。中国的原料药厂家目前主要服务于全球供应链,只要全球任意一个GLP-1制剂厂家能把药物做出来并且卖出去,上游的原料药厂家就会获益。因此,过去两年和未来两年,作为供应商的上游原料药企业能吃到更真实的红利。

王鹏宇和童梓权的共同判断是,未来GLP-1类多肽药物大概率会被纳入集采。王鹏宇预计,GLP-1类减肥药物会在集中上市的三年后价格腰斩,五年后价格跌90%。

童梓权则在思考,在越来越多竞争者加入、集采刺激需求量增长后,要怎么在科技、产能上保持优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铃经济观察报记者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关注健康领域大公司、大医生、重要事件、人物 邮箱:zhangl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