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王震多次请求毛主席将他派往祖国最艰苦的边疆,他愿意倾尽心血建设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了解王震,也欣赏他,他能仅凭一双手,将荒芜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小江南”,确实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见王震心意已决,毛主席决定,让他负责解放和发展新疆。

彼时的新疆,政治环境错综复杂,各方面条件差,正是急需人手之时,而王震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临行之前,毛主席亲切地对王震说:

“你这次去新疆,要做好一位‘红娘’,团结好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感情,为那里的各族人民做好事。”

王震重重地点了点头,不久之后,便率领着大军,义无反顾地踏上路途。

然而,还未到新疆,他便迎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到新疆

王震率领大军,一路行至嘉峪关外,眼前沙海茫茫人迹稀少。

面对漫漫荒凉景象,军中有一些战士,心中不免生出一些迷茫情绪。

或许比起首长王震的目标明确,整装待发,他们并不清楚,将会在什么样的戈壁滩上,洒下青春热血。

一些动机不纯的当地人,趁大军调整时多次散播谣言,使得军中逐渐出现人心涣散。

这并非战士们贪生怕死,而是当中许许多多的人,正值大好年华,此去只知解放却不知何时成功,何时回。

听那些当地人说,再往西北去,那里的黄沙能吹翻骆驼,那边的太阳能将人晒成“鬼剃头”,甚至到了冬天,人的耳朵、鼻子都会被冻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中的战士们从未到过甘青以外更远的西北,听到这类话,一时间人心惶惶,甚至背地里也逐渐生出一些反对意见。

一开始,“跟着王胡子,过不了好日子”之类谣言满满传开,到了后来,甚至还有“胜利以后去新疆,成了光棍,丢了爹娘”这种风凉话。

这些话如同病毒一般,在军中蔓延开来,最终,传到了王震耳朵里。

王震得知以后,当即拍板决定召开干部大会。

在他看来,众位战士对此行目的仍不清晰、不坚定,这是上级的失责,必须严肃对待。

同时,这类思想问题若不及时解决,那么他们根本不能进疆,即便进了新疆也守不住新疆。

次日在大会上,王震把旧时的中国地图挂在毛主席像下,随后引经据典,掷地有声地说:

“历史上,曾有班超、张骞不辞万里出使西域,难不成,我们这么多人,都比不过他们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消解战士们心中的恐惧,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关于新疆的历史,同时也向所有人表明,解放新疆的决心与意义,包括所有战士的未来。

针对那些“调侃”的话,王震保证绝不会让一位战士无依无靠、无家可归。

大会持续近一天,最终在王震的努力下,所有干部、战士热血沸腾,他们不再像之前那般畏惧新疆,反而是冲劲十足。

大军入疆之前,王震下令,全军严格遵守“七不准”。

不准士兵擅自入住少数民族同胞房子,不准随意征用他人财产等等,这不仅是为了维护党的形象,更是基于人民利益的考虑。

一路历经风雨狂沙来到新疆,在那里,王震建立了新疆分局,从此,新疆进入了历史新纪年,开启了民主自由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促进新疆的稳定,王震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良好处理民族关系。

要知道,那时的新疆以少数民族为主,民族宗教信仰浓厚,再加上国军残余、惯匪等存在,想要站稳脚跟极其不易。

王震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少数民族出身的党员干部是不行的,所以他决定,吸收少数民族干部党员,任用他们担任新疆分局委员。

这一意见,很快得到上层一致同意。

在王震的推动下,自1949年末到1951年,共发展了1057名党员,维吾尔族就占据了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王震在新疆各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并允许牧民合法拥有猎枪,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环境,自此与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对于存在的部分气焰嚣张的反动势力,王震果断采取武力平叛,经过几个月的围剿行动,新疆终于逐步进入稳定阶段。

艰难的探索之路

比起曾经荒芜的南泥湾,新疆算是资源丰富,不过,生产条件依然相当落后,为促进新疆的发展,王震决定亲自到各地考察一番。

那段时期,王震留着大胡子,常常奔走于各地的戈壁滩中,往返于政府部门、农户之间,几乎每天是早出晚归,可他却从不怕难,从不怕苦。

从北疆走到南疆,走到若羌等地,没有地方住,他们就在戈壁滩上,铺一层布躺下,碰到有部队的地方,就同部队吃饭,没有的话,随便吃点自身携带的干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他要去伊犁的特克斯县调查,途经一座桥,由于年代久远,桥的质量难以保障,王震一行的警卫们打算以身试险先过桥,王震却坚决不同意。

他说:“我坐的车轻,由我先过。”然而,没想到王震刚过完桥,桥就开始塌陷。

事后,警卫为他担心地捏了把汗,但王震却摆摆手说:

“如果当时听你们的话,让你们先过河,恐怕你们都得喂鱼了。”

从北疆,到南疆,再到若羌等地,无处不曾有王震的身影。

虽然一直在忙碌,但王震的脸上却始终充满笑容,在他看来,这片荒芜之地,迟早会变成一片欣欣向荣的希望之地。

1950年春,王震带领着一行人,迎着西北的热浪,开垦土地耕地播种,一步步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当看见一个个农场、工厂、城镇拔地而起时,王震已是热泪盈眶,只有他和众多战士最清楚,那些年究竟如何走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设农业之初工具不够,部队里大多都拿着一把把小圆锹翻土松土,物资紧张、粮食不够,他们就会烹饪树叶和野草,没有房子住,便一起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

王震心里很清楚,战士们很辛苦,他也经常和他们并肩作战,同甘共苦。

新疆深居内陆,日照虽充足但降水量少、气候很干燥,想要彻底改造戈壁滩,水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王震从内地请来一些水利专家,到各地考察,之后又跑到天山南北各地,开始兴修水渠。

其中乌鲁木齐的“和平渠”,便是在那时所建。

该水渠长达70公里,能够浇灌十几万亩的田地,建造时,新疆早已转凉,但即便天气严寒,王震也会同诸位战士一同搬运物资,忙碌了三个月之后,彻底完成了水渠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水源,开荒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王震的领导下,最终驻疆各部队,达到100万亩的开荒,特别让王震十分欣慰的是,在北疆首次成功种植棉花和甜菜,连年获得高产。

除了农业之外,新疆的工业建设之路,其实也是格外艰难。

建设需要资金和技术,王震便提倡全体节俭,那时的战士们一年只有一件棉衣,王震心疼地说,

“我们缺钱,总不能从老百姓手里拿钱,只能委屈你们了。”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王震和诸位战士在短短一年之内,相继完成了发电、农机、煤矿、钢铁等工厂的建设。

特别地,在建立钢铁厂的时候,还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

王震赶赴上海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新疆的所有工农业活动都离不开钢铁,可是想要在新疆生产钢铁难如登天。

新疆没有工业底子,这让王震犯了难,即便再给他一双手,也创造不出来这种奇迹,为此王震打算回北京,向北京钢铁工业管理局求助。

一路上,王震是急不可待,最终好不容易赶到管理局,对方只是向他推荐了一位曾在外国留学的钢铁专家——余铭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想要把他请到新疆,还需要上海那边陈毅的同意。

王震一听,便觉得此事问题不大,毕竟陈毅是自己多年的老战友,为人和气无私,又没有架子,二人一直以来关系很好。

于是,王震不再在北京作停留,立即又跑到上海。

那时的陈毅,正担任上海市长,得知王震有事前来,便停下手头工作,找了个时间,二人终于见面。

见到陈毅之后,王震简单叙个旧,便直言不讳地说道:

“此次赶到上海,只为一件事,我想找你借一位专家,可能还要连同他的企业一起搬至新疆。”

王震本来心里是没多少底的,毕竟借人就算了,还要连带着企业,而且上海这些年也在发展钢铁,陈毅同意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在见面之前,王震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不过,他并不打算放弃,甚至决定想方设法地让陈毅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也的确如王震所料,陈毅听完他的话,顿时变了脸色,他坚决地告诉王震,其他人可以,但是这个人与其企业绝对不可以。

陈毅说:

“现在的上海,也正是需要发展工业,若是余铭钰和他的企业走了,极易影响到上海的稳定。”

王震也能理解陈毅的想法,不过他能来到上海,就说明他也是定下了决心。

王震认为,上海工业基础好,并不缺少人才和企业。

而新疆,正处于建设初期,钢铁厂是必须要建成的。然而,无论他怎样说,陈毅始终都不肯同意。

见谈话难以进行下去,王震直接起身冲着陈毅说道:

“陈老总,你有点小气了,既然如此,那我也没必要在这里多做停留,真是想不到,上海那么发达的地方,少了一位钢铁专家和钢铁厂就完蛋了!”

王震说完之后便直接往外走,然而没走几步,就听到后方的陈毅无奈地叹了口气:

“你这王胡子,有急事从新疆跑到上海,事没办成,自己倒是先急了,这件事咱们还是可以商量的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阴沉着脸,有些不情愿地坐了回去,看起来气得不轻。

陈毅见他这般模样,又气又觉得好笑,他说:

“前不久,我刚和余铭钰有个计划,没想到你这一掺和,倒是把我的计划打断了,所以我才不打算同意。”

听完陈毅的话,王震依旧是面不改色,但心里早已乐开了花,这话就代表着陈毅愿意松手了。

似乎见王震不说话,陈毅无奈地开口:

“王胡子,你再这样,我就不答应你了,到时候你想反悔都来不及。”

听完陈毅的话,王震顿时哈哈大笑,连忙握起陈毅的手,笑道:

“陈老总果然大气,您说话可得算话啊。”

最终,在陈毅的帮助下,余铭钰和他的钢铁厂,顺利搬到新疆,看着新疆钢铁厂一步步发展,王震原本紧皱的眉头,也终于舒展开了。

在新疆待了近四年后,王震因一些事,被迫离开了新疆。但他始终对新疆念念不忘,十几次回疆探望,他说,那里虽不是他生长之地,却是他的第二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去世之前,捐献了眼角膜,而他的遗愿,便是将骨灰撒到新疆天山,那是他倾注过心血的地方,也是他一生热爱的土地。

结语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王震的一生,四处奔波,为祖国建设倾尽心血,无论是曾经难垦的南泥湾,还是荒凉的戈壁滩,他皆是义无反顾,交付给世人完美的答卷。

最后一次奔赴新疆时,王震热泪盈眶,在临别之际,他久久挥动着手道别,那片曾经的土地,或许再也回不去了,可那里关于热血和青春的记忆,却是永恒不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