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大明故事我开讲”优秀节目展演在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游客中心举办。展演中,来自北京市昌平区第五学校的罗佳恩讲述《临危受命 于谦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瓦剌大军在也先率领下,气势汹汹地南下往北京城进发。

朝堂之上,百官乱作一团。有人主张用金银珠宝赎回明英宗朱祁镇;有人主张关闭城门等待援军;有人主张迁都南京以避锋芒。

突然,一个声音怒吼道:“提议迁都之人,理应处死。京城乃天下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说话之人,乃兵部侍郎——于谦。

于谦一说话,朝堂立刻寂静无声。当天,朝廷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城防务。

“可于谦只是个文官,之前从来没有指挥过战争,他能守住京城吗?”罗佳恩讲述道。

当时,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都在土木堡之战折损了,如今保卫京城的兵力不到10万人。于谦立即征调中原以及淮河一带的军队北上,京城兵力迅速增加到22万人。

“人多了是好事吗?未必。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这粮食怎么解决?如果把粮食全部运到北京,谁来运?运粮一般要征调民夫,万一运粮途中遭遇突袭,不但粮食落入敌人之手,还会徒增伤亡。怎么办?”罗佳恩讲出了很多人的担忧。她继续说道:“于谦有高招。他下令:所有军队途经粮储基地,士兵亲自支取粮食入京。”这样,一则避免征调民夫耗费钱粮;二则防止敌军突袭粮草被劫;三则充实京城粮库,一举三得。

兵力和粮食暂时充足了,于谦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稳住人心。

这个时期,祸乱朝政的宦官无恶不作,早就激起了公愤。“于谦一点儿都不含糊,一个字,斩!”罗佳恩严肃道,“京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人心顿时振奋。”

于谦做的第三件事儿就是,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新皇帝一登基,格局就大不相同。“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想利用人质要挟我们,门儿都没有,要战便战,奉陪到底。”罗佳恩慷慨激昂地说道。

等于谦及时稳住内部局势,也先大军这时也一路杀向北京。

也先的兵力虽然只有几万人,但他们兵力集中,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先攻哪一座城门。当时的北京分为内城和城外郊区,20多万人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等九座城门分兵把守。

大战在即,于谦一声令下:“传令三军全部出城迎战。出城之后即刻关闭城门,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能开城。出城之后,抛弃士兵逃跑的战将,斩!胆敢抛弃将官的士兵,后队斩前队!”

这时,于谦又下了最后一道命令:“于谦,守德胜门!”众人肃然起敬,德胜门是京城的北大门,也先大军从北而来,最有可能直接进攻德胜门。

在暮色降临的时候,战鼓轰隆,骏马嘶鸣,所有人抱着“不胜,则死”的决心保家卫国。“于谦把最艰难的战斗交给自己,以武将之势立于德胜门外,目光如炬、神色决绝、视死如归!”说到这里,罗佳恩不由得攥紧拳头,观众也随之肃然起敬。

北京保卫战最终取得胜利。明朝没有重演“靖康之耻”的悲剧,于谦文武兼备,以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临危受命、摧锋破敌、保家卫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